古文的翻譯是有規則的,你的翻譯有點斷章取義啊。
經文的意思明明是說從慾界“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就是說從三界中最低的生命形式直到最高的生命形式的範圍,如來是最尊最上的,你的翻譯根本不通啊。因爲“最”字是一個最高的比較級,是建立在有頂天和其他生命形式進行比較的前提下才能用的。
至於“身”的概念,你又誤解了,在佛經中,身表示“一個整體”的意思,有名身和色身之分,無色界天沒有色身,但有名身。我們一般說的身體指的是色身,這不要混淆了。猶如色這個字,作爲色蘊來講和作爲色處來講含義是不同的。
沒有人用命來形容命的狀態。
涅槃可以作爲心的所緣的對象,但涅槃不是心,心可以對涅槃生信樂,而不是涅槃在生信樂,這麽簡單的道理都搞不清楚麼?
佛阿羅漢照樣以五蘊爲患,你從哪裏看出來佛阿羅漢不以五蘊爲患的?解脫不是不以五蘊爲患哦。
入滅盡定的人還是有身體在的啊,你怎麽說“滅盡定已無有身”呢?根據何在?
再一次重申:涅槃不是滅盡定,滅盡定可以有出入,涅槃沒有出入,且般涅槃也非必入滅盡定的人才可以證得,滅盡定不是般涅槃的必要條件。你不要老把滅盡定和般涅槃混在一起談,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佛可以隨意從初禪證到滅盡定,這是心的作用,和色身沒有關係,要注意色界天人和色界定之間的不同。
至於“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並沒有把涅槃放在諸法之外啊,比如我們說在整個學校裏某某學生成績最好,這個學生也是這個學校裏的一員啊。這個句式正好可以用到你前面的“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的解釋,佛在三界中屬與人道,但其心已經解脫,故高於有頂天人。[/i]
阿羅漢身壞命終入滅之後,去了那裏?
>>什麼正念就是念住,有所住則有所以為執,
◎ 依經典記載,《正念》就是《念住》,(「詞」不同 .而「義」同);
哈 哈,你只是在這兒玩弄文字,──依文解義、“依「語」不依「義」”罷了!
要知道,悉達多太子 在菩提樹下,是以《正念》而證悟、成佛;
而證悟後的 佛陀,仍然是二六時中 不離《正念》!
>>否定的大疑之心正是一種凝思覺照的功夫,不執不住,智慧清明而毫無所懼,
◎ 你真 糊塗顛倒!
既然是懷有《大疑之心》,怎麼會《不執不住》 ?!
唯有破除《大疑之心》,才能進入《智慧清明而毫無所懼》! 這樣你懂吧!
>>如此由內而外的直接從核心爆發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宗教心。
◎ 如果《爆發出來》的,會讓你“抓狂”,
那可要小心囉!
>>你所謂的律法一點幫助都沒有,那只是滿足自己一神
>>盲信的自我感而已。那不是佛陀的教導。
◎ 難道 佛陀沒有教導過 『法』與『律』嗎 ?
哈 哈,突然冒出《滿足自己一神盲信的自我感而已》一句廢話,
可見你是在 自導自演、自說自話、癡人說夢 喔!
>>我的情緒也不至於讓我盲信到沒有理性的地步。
◎ 笑死人囉!
難道 你的《盲信》,就會有《理性》嗎 ?
>>我從沒認定自己代表真理來肯定你不是,
◎ 是呀!
所以你是認定自己代表<邪理>,來肯定別人的《不是/盲目信仰》囉!
◎ 依經典記載,《正念》就是《念住》,(「詞」不同 .而「義」同);
哈 哈,你只是在這兒玩弄文字,──依文解義、“依「語」不依「義」”罷了!
要知道,悉達多太子 在菩提樹下,是以《正念》而證悟、成佛;
而證悟後的 佛陀,仍然是二六時中 不離《正念》!
>>否定的大疑之心正是一種凝思覺照的功夫,不執不住,智慧清明而毫無所懼,
◎ 你真 糊塗顛倒!
既然是懷有《大疑之心》,怎麼會《不執不住》 ?!
唯有破除《大疑之心》,才能進入《智慧清明而毫無所懼》! 這樣你懂吧!
>>如此由內而外的直接從核心爆發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宗教心。
◎ 如果《爆發出來》的,會讓你“抓狂”,
那可要小心囉!
>>你所謂的律法一點幫助都沒有,那只是滿足自己一神
>>盲信的自我感而已。那不是佛陀的教導。
◎ 難道 佛陀沒有教導過 『法』與『律』嗎 ?
哈 哈,突然冒出《滿足自己一神盲信的自我感而已》一句廢話,
可見你是在 自導自演、自說自話、癡人說夢 喔!
>>我的情緒也不至於讓我盲信到沒有理性的地步。
◎ 笑死人囉!
難道 你的《盲信》,就會有《理性》嗎 ?
>>我從沒認定自己代表真理來肯定你不是,
◎ 是呀!
所以你是認定自己代表<邪理>,來肯定別人的《不是/盲目信仰》囉!
有錯誤之處歡迎指正,也謝謝指正,shanguan 寫:古文的翻譯是有規則的,你的翻譯有點斷章取義啊。
經文的意思明明是說從慾界“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就是說從三界中最低的生命形式直到最高的生命形式的範圍,如來是最尊最上的,你的翻譯根本不通啊。因爲“最”字是一個最高的比較級,是建立在有頂天和其他生命形式進行比較的前提下才能用的。
至於“身”的概念,你又誤解了,在佛經中,身表示“一個整體”的意思,有名身和色身之分,無色界天沒有色身,但有名身。我們一般說的身體指的是色身,這不要混淆了。猶如色這個字,作爲色蘊來講和作爲色處來講含義是不同的。
沒有人用命來形容命的狀態。
涅槃可以作爲心的所緣的對象,但涅槃不是心,心可以對涅槃生信樂,而不是涅槃在生信樂,這麽簡單的道理都搞不清楚麼?
佛阿羅漢照樣以五蘊爲患,你從哪裏看出來佛阿羅漢不以五蘊爲患的?解脫不是不以五蘊爲患哦。
入滅盡定的人還是有身體在的啊,你怎麽說“滅盡定已無有身”呢?根據何在?
再一次重申:涅槃不是滅盡定,滅盡定可以有出入,涅槃沒有出入,且般涅槃也非必入滅盡定的人才可以證得,滅盡定不是般涅槃的必要條件。你不要老把滅盡定和般涅槃混在一起談,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佛可以隨意從初禪證到滅盡定,這是心的作用,和色身沒有關係,要注意色界天人和色界定之間的不同。
至於“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並沒有把涅槃放在諸法之外啊,比如我們說在整個學校裏某某學生成績最好,這個學生也是這個學校裏的一員啊。這個句式正好可以用到你前面的“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的解釋,佛在三界中屬與人道,但其心已經解脫,故高於有頂天人。[/i]
再問:
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
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如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如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
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
有餘涅槃界不還來此世,
無餘涅槃界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差別何在?
不客氣,只要理性的探討問題對大家都是有益的。shopping 寫:
有錯誤之處歡迎指正,也謝謝指正,
再問:
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
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如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如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
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
有餘涅槃界不還來此世,
無餘涅槃界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差別何在?
關於你貼的經文與問題,我在這裡和你詳細的談一下:
首先要分清“涅槃”本身和證得“心所體驗到的涅槃”之間的區別,前面我已經說過,涅槃作爲無為法是可以作爲對象被心所體驗的。所謂“有餘涅槃界”和“無餘涅槃界”指的是心所體驗到的涅槃的程度,三果聖人斷五下分結,死後雖不來慾界,但由於還有五上分結未斷,故還要上生五不還天,所以他們的心所體驗到的是有餘的般涅槃,這裡的有餘是指還有剩餘的煩惱,因爲斷多少煩惱就能體驗到多少涅槃。
而無餘涅槃界是阿羅漢所體驗到的涅槃,阿羅漢斷除了一切煩惱,沒有任何煩惱剩餘下來,所以他們體驗到的是完整的涅槃。
這裡的有餘無餘涅槃界都是指聖人所體驗到的涅槃而不是涅槃本身,因爲涅槃本身是完整的。猶如我們看月亮,我們看到的半月相當於三果聖人證得的有餘涅槃,看到的滿月比喻為阿羅漢所證的無餘涅槃。雖然看到的月亮有盈虧,但月亮本身並沒有增減的,那個遮住月亮的陰影就像相當於我們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