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解悟法友願意提供您經驗的分享,後學了解您敘述的內容與過程。不過後學想了解的是您對於以「入、出息」來觀察「身念處」的修學,是從那裏開始?觀察「入、出息」的「身」,或者是整個「身念處」?願請指教。謝謝!
萊特賀爾法友:所謂的「念處」的觀察是什麼呢?後學在修學中,依照法友的指教,體驗的感想是偏向「專注」於息,對於「息」的完整在自相的觀察上問題不大,但是對於「無常、苦、無我」的共相,觀察是不容易的。過度「專注」於息的原因。說一下後學的修學方式,請您指導。後學是從攝心到平息雜念的這一個部份歸納於「前行」,粗觀穩定後作意專注於「入、出息」,確實正知、正念的安住。從基礎的強化後,次第的放鬆「作意與專注」,讓穩定的念住力量本身「穿透、及延伸、擴展」到達後面的次第,到身止息時,觀察身識及四大緣起特性的運作,第一階段「粗」層次的觀察「身念處」。另請教您對於「內、外息」的見解。謝謝!
希拉法友:謝謝您。對「息長、息短」提供您的經驗分享,是的,後學也是這樣的體驗,有空是否可以請您提供,依「入、出息」您是如何觀察「身念處」的見解。謝謝您!願諸位法友們吉祥!
「安那般那念」相應,息長,息短的界定?
並不是「必須」如理作意的去觀察,而是自然會有明了的覺知。
「身念處」當然不止於是「色身」的觀察,他必然的也與「受、心、法」同時在運作,只是比較淺層及粗糙,「息」也必然與身觸,才有可能去覺知,所以後學在修學中主要是正念正知於「入、出息」而覺知「息觸」的「身識」生、滅,於「身止息」的次第,觀察四大於色身緣起的運作特性,來理解「唯有身」的「身念處」修學。但是還不能「很穩定」,所以有疑問?
法友的意思是應該放在於「法念處」來觀察才對?或者說只需要單純的正念正知於「入、出息」,完全的純熟後問題自然會解決?
後學的理解是,「四念處」是一個整體,敘說上可以分開,體驗上只能有淺、深、粗、細的差別,無法分開來修學。抱歉!從文字層面確實很難完整的表達。
當然如果單就趣向於先成就「禪那」後再修觀智,這方面的理解後學沒有疑問。謝謝!
「身念處」當然不止於是「色身」的觀察,他必然的也與「受、心、法」同時在運作,只是比較淺層及粗糙,「息」也必然與身觸,才有可能去覺知,所以後學在修學中主要是正念正知於「入、出息」而覺知「息觸」的「身識」生、滅,於「身止息」的次第,觀察四大於色身緣起的運作特性,來理解「唯有身」的「身念處」修學。但是還不能「很穩定」,所以有疑問?
法友的意思是應該放在於「法念處」來觀察才對?或者說只需要單純的正念正知於「入、出息」,完全的純熟後問題自然會解決?
後學的理解是,「四念處」是一個整體,敘說上可以分開,體驗上只能有淺、深、粗、細的差別,無法分開來修學。抱歉!從文字層面確實很難完整的表達。
當然如果單就趣向於先成就「禪那」後再修觀智,這方面的理解後學沒有疑問。謝謝!
我發覺法友好像混同了安般念與四念處的了。housyang 寫:並不是「必須」如理作意的去觀察,而是自然會有明了的覺知。
「身念處」當然不止於是「色身」的觀察,他必然的也與「受、心、法」同時在運作,只是比較淺層及粗糙,「息」也必然與身觸,才有可能去覺知,所以後學在修學中主要是正念正知於「入、出息」而覺知「息觸」的「身識」生、滅,於「身止息」的次第,觀察四大於色身緣起的運作特性,來理解「唯有身」的「身念處」修學。但是還不能「很穩定」,所以有疑問?
法友的意思是應該放在於「法念處」來觀察才對?或者說只需要單純的正念正知於「入、出息」,完全的純熟後問題自然會解決?
後學的理解是,「四念處」是一個整體,敘說上可以分開,體驗上只能有淺、深、粗、細的差別,無法分開來修學。抱歉!從文字層面確實很難完整的表達。
當然如果單就趣向於先成就「禪那」後再修觀智,這方面的理解後學沒有疑問。謝謝!
May All Beings Be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