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念」相應,息長,息短的界定?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8-09-10, 12:38

謝謝 解悟法友願意提供您經驗的分享,後學了解您敘述的內容與過程。不過後學想了解的是您對於以「入、出息」來觀察「身念處」的修學,是從那裏開始?觀察「入、出息」的「身」,或者是整個「身念處」?願請指教。謝謝!
萊特賀爾法友:所謂的「念處」的觀察是什麼呢?後學在修學中,依照法友的指教,體驗的感想是偏向「專注」於息,對於「息」的完整在自相的觀察上問題不大,但是對於「無常、苦、無我」的共相,觀察是不容易的。過度「專注」於息的原因。說一下後學的修學方式,請您指導。後學是從攝心到平息雜念的這一個部份歸納於「前行」,粗觀穩定後作意專注於「入、出息」,確實正知、正念的安住。從基礎的強化後,次第的放鬆「作意與專注」,讓穩定的念住力量本身「穿透、及延伸、擴展」到達後面的次第,到身止息時,觀察身識及四大緣起特性的運作,第一階段「粗」層次的觀察「身念處」。另請教您對於「內、外息」的見解。謝謝!
希拉法友:謝謝您。對「息長、息短」提供您的經驗分享,是的,後學也是這樣的體驗,有空是否可以請您提供,依「入、出息」您是如何觀察「身念處」的見解。謝謝您!願諸位法友們吉祥!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9-10, 13:34

在安那般那經中,佛說,「入、出息」是“身中之身”,我們念住於「入、出息」,就是念住於身。對於「入、出息」的觀察,就是在開始「身念處」的修學,法友的認識還不太清晰。

法友想問的大概是:對於第二步的“覺知了全身而出息”當中的意思,我是如何理解的吧? :wink:

頭像
HICANFLY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8-07-03, 08:00

文章 HICANFLY » 2008-09-11, 03:23

請教解悟法友,你的在安那般那的認知及解釋,是自己實地修習的經驗呢?
或只是對經典的理解?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8-09-11, 09:10

「息」是構成身的一部份,後學是了解的,是後學對於提問沒有表達清楚,抱歉。
後學請教的是, 是單純的對於「息」正知正念的觀察, 還是於息的觀察過程中,延伸於內容的觀察覺知?開始於何時?何處?,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或者是對於「息」完整的觀察正知正念及身止息,就是完成「身念處」的修學?
或者是對於「息」完整的修學後,由於「念住」本身的力量會自然的穿透及延伸於整個的身念處?謝謝您!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9-11, 11:15

housyang 寫:後學在修學中,依照法友的指教,體驗的感想是偏向「專注」於息,對於「息」的完整在自相的觀察上問題不大,但是對於「無常、苦、無我」的共相,觀察是不容易的。過度「專注」於息的原因。
如果我沒誤解的話,法友的意思是,在這些階段中必須有對於所謂的無常、苦、無我共相的觀察才是完整的身念處觀察。法友的意思真是這樣子嗎?我不解法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內息、外息只出現在803經,我推測應該只是翻譯的問題吧!拙見認為內息就是入內之息、外息就是出外之息,也就是其他經文所說的入息、出息。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8-09-11, 12:25

並不是「必須」如理作意的去觀察,而是自然會有明了的覺知。
「身念處」當然不止於是「色身」的觀察,他必然的也與「受、心、法」同時在運作,只是比較淺層及粗糙,「息」也必然與身觸,才有可能去覺知,所以後學在修學中主要是正念正知於「入、出息」而覺知「息觸」的「身識」生、滅,於「身止息」的次第,觀察四大於色身緣起的運作特性,來理解「唯有身」的「身念處」修學。但是還不能「很穩定」,所以有疑問?
法友的意思是應該放在於「法念處」來觀察才對?或者說只需要單純的正念正知於「入、出息」,完全的純熟後問題自然會解決?
後學的理解是,「四念處」是一個整體,敘說上可以分開,體驗上只能有淺、深、粗、細的差別,無法分開來修學。抱歉!從文字層面確實很難完整的表達。
當然如果單就趣向於先成就「禪那」後再修觀智,這方面的理解後學沒有疑問。謝謝!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9-11, 13:01

以「直觀」的角度來說,這「慧見」(緣起、無常)必須於「直觀」時自然發生,沒有任何造作的成份,也非思考而得。但「直觀」的前提是什麼?是以「定力」為基本。那麼,回到起點,為什麼要「觀息」?「定力」足夠嗎?「定力」足夠到「直觀」時可以自然生起「慧見」嗎?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9-11, 14:01

housyang 寫:並不是「必須」如理作意的去觀察,而是自然會有明了的覺知。
「身念處」當然不止於是「色身」的觀察,他必然的也與「受、心、法」同時在運作,只是比較淺層及粗糙,「息」也必然與身觸,才有可能去覺知,所以後學在修學中主要是正念正知於「入、出息」而覺知「息觸」的「身識」生、滅,於「身止息」的次第,觀察四大於色身緣起的運作特性,來理解「唯有身」的「身念處」修學。但是還不能「很穩定」,所以有疑問?
法友的意思是應該放在於「法念處」來觀察才對?或者說只需要單純的正念正知於「入、出息」,完全的純熟後問題自然會解決?
後學的理解是,「四念處」是一個整體,敘說上可以分開,體驗上只能有淺、深、粗、細的差別,無法分開來修學。抱歉!從文字層面確實很難完整的表達。
當然如果單就趣向於先成就「禪那」後再修觀智,這方面的理解後學沒有疑問。謝謝!
我發覺法友好像混同了安般念與四念處的了。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8-09-11, 14:30

「知道」是已經過去了,「看到」是正在發生,「觸及」是一種融入的體驗。這是後學對於禪修的理解。在靜態的「觀息」中,「知道」是想蘊的作用,並非正知正念,「看到」則是常態,「觸及」並不常出現,出現也不「穩定」,這是後學的困擾。
希拉法友的意思是必須要在「禪那」的基礎,有相當的穩定才開始「慧觀」?或者是「念住」安定到一定的程度時,(約略在那個次第上)就可以「慧觀」?還有「剎那定」,可否說一下您的見解。謝謝!
回萊特賀爾法友:契經上也說明,修學安般念可以滿足四念處,實際去參加禪修,也聽到如此的開示,後學個人也是這樣去理解及體驗。
想必法友有不同的見解,願聞其詳。謝謝你!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9-11, 16:47

housyang 寫: 回萊特賀爾法友:契經上也說明,修學安般念可以滿足四念處,實際去參加禪修,也聽到如此的開示,後學個人也是這樣去理解及體驗。
想必法友有不同的見解,願聞其詳。謝謝你!
當然,安般念十六階段經歷四念處的部分內容,如813經所說,即所謂修學安般念可以滿足四念處,但我們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而說修四念處可以滿足安般念。我發覺法友以四念處的概念來修次第分明、不可躐等的的安般念了。本主題我都在談安般念,而法友卻以四念處來理解,牛頭不對馬嘴了。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