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坦尼沙羅”比丘的「呼吸禪定」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2-12-07, 20:54

不好意思 插話一下~

其實火會燃燒 主因是氧氣~~~

WIKI
燃燒是物體快速氧化,產生光和熱的過程。 燃燒的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廣義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任何發光、發熱的劇烈化學反應,都可以叫燃燒。
燃燒需要三種要素並存才能發生,分別是可燃物如燃料、助燃物如氧氣、以及溫度要達到燃點。燃燒三要素並稱為火三角。助燃物是燃燒反應中的氧化劑,氧氣是燃燒反應中最常見的助燃物,但其他化合物也可能是助燃物,例如鎂帶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燒,此時二氧化碳即為助燃物。
在一個完整的燃燒反應中,一物質和氧化劑(如氧氣、氟氣)反應,其生成物為燃料的各元素氧化反應後的產物。例如:
CH4 + 2 O2 → CO2 + 2 H2O + 能量
CH2S + 6 F2 → CF4 + 2 HF + SF6
2 H2 + O2 → 2 H2O(g) + 能量
然而在真實情況下不可能達到完整的燃燒反應。當燃燒反應達到化學平衡時,會產生多種主要和次要產物;例如燃燒碳時會產生一氧化碳和煤煙。此外,在大氣中發生燃燒反應時,因為大氣中含有78%的氮氣的緣故,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氮氧化物。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12-12-08, 08:33

風不吹、火不燃、水不流、箭不射...在阿含經裡的確有提到,但它們被歸類為邪見(雜阿含164經) :lol:

此外,從雜阿含957經裡佛陀與婆蹉的對話來看,佛陀並不同意有所謂的不燃之火。換言之,「不燃之火」不是不能定義,而是沒有這種東西。

頭像
The4
文章: 93
註冊時間: 2012-09-19, 08:00

文章 The4 » 2012-12-08, 15:31

我們再談談坦尼沙羅所著「空性的誠實」一文:



1、第8段:─
......佛陀的空性教導——保存於兩部大經與數部小經之中——以三種突出的方式定義空性: 作爲一種禪定方式、作爲六根與六塵[六種官感及其對象]的一種屬性、作爲一種定境。盡管這幾種空性形式定義各異,它們終歸於同一條滅苦之道。........


─其參考的經文大略如下:
(1)、中部61 芒果石教誡羅睺羅經
(2)、中部121 空小經
(3)、SNXXXV.82 空經
(4)、中部 MN43 法義問答大經
(5)、中部 MN106 不動利益經
(6)、SNIV.115 行處經



2、三種方式定義空性:

(一)、空性作爲一種禪定方式

作爲禪定方式的空性爲空性三義中最基本的一類。這個背景下的空性,意味著“空於擾動” ——換個說法是空於張力。攝心入定,接著審視你的定境,尋找該境界內部是否存在細微的擾動或張力。當你找到某種擾動時,便跟蹤它找到本定境立足的辨識——即,心理標記或辨認的動作。接著,你放下那個辯識,轉入一種更精細、內部擾動更少的定境。

(二)、空性作爲六根與六塵的屬性

空性作爲一種屬性,被用於修持的出發點時,趨向一個類似的過程,只是途徑不同。空性作爲禪定方式,專注的是擾動與張力的問題,空性作爲屬性,專注的是我與非我的問題。作爲禪定方式的空性起始於止,作爲屬性的空性起始於觀。

...... 不過,隨著禪定使你的敏感性精細起來,你開始注意到“造我”與“造屬於我”在內心引生的程度細微的傷害與擾動。它們能令你執取於甯靜狀態,以至於排斥任何對“我的”甯靜的侵擾。它們能令你執取於洞見,圍繞“我的”洞見增長起驕傲。它們將以這種形式妨礙進步,因爲“我”與“我的”這類感覺,會使你盲目不見甯靜與洞見所立足的精細層次之苦。不過,假若你已依照佛陀對羅睺羅的教誡修習淨業之道,便能夠欣賞學會連把甯靜與洞見也視爲空於我或屬我[即非我、非我所]的優點。空性第二義的精髓即在於此。當你把“我”或“我的”標簽從哪怕你的洞見與心理狀態中除去時,你如何看待它們? 只以苦的升起、落下之態——即擾動的升起與落下之態視之,不另作任何增減。隨著繼續以此種辨識模式深入禪定,你便采納了第一種空性形式,即以之爲禪定的方式。


(三)、空性作爲定境

佛陀教導的第三種空性——作爲一種定境——基本上是利用空性爲六根六塵屬性的洞見達到解脫的另一種方式。

........但他若把舍看成一種行動[業]——造作的、意欲的——他就能夠尋找由它引致的細微之苦[張力]。他若能觀察到此苦僅在自行升起、消逝,對之不另增減其它辨識,他便再次把空性當成了禪定方式。藉由不斷放下定境中找到的苦因,他最終達到最高形式的空性,不再有任何心理造作。


※最後─

◎空性的智慧:

因此,後兩類空性至終回歸第一類——作爲禪定方式的空性——這意味著三類空性終究指向同一個目標。無論把空性解釋爲空於擾動(苦/張力——原注)還是空於自我,無論它們促進由止禪培養觀禪、還是由觀禪培養止禪,它們都使四聖諦之相應任務的修持——了解苦、棄絕苦因、實現止息、長養止息之道——趨向完善。這些任務的完成即成就了解脫。

這種空性與“缺乏本質存在性”的形而上學空性定義,差別即在於此。後者是描述事物終極本質的嘗試,非是對行爲的評估,因此未必與誠實有關。前者則要求如實判斷你的心理行爲[意業]及其後果,因此誠實是掌握這類空性的一個要素。
因此,最高層次的智慧與明辨,其主要長養之道非來自辯論與邏輯分析引生之智,也非來自單由認知與標記所得之識。智慧與明辨的成就來自於誠實的滋養,祛除了自滿,融合著慈悲之心。


個中緣由如此明顯,以至於常常爲人們忽視: 你若想滅苦,就需要把它視爲值得目標的慈悲心,也需要坦承過去無謂失慎所造之苦的誠實感。造苦的無明之所以生起,非因你理解力不足,也非因你哲學上不夠精致,以至於不懂得空性的真正內涵; 它來自不願坦承自己睜眼而爲之事正在致苦。這就是覺醒何以摧毀自滿之故: 它令你醒悟到,使自己淪爲非善巧之業的一貫共犯的有意無知,其範圍之廣泛。這個體驗令人警省。面對該體驗,唯一誠實可行的做法是開放於解脫——那就是至高無上的空性。


...............................................................

各位,如果想更清楚了解內容,請依照最前面所指示,由網頁觀看!


..............................................................



●為什麼我會Po此文?


原因無他,坦尼沙羅比丘的呼吸禪法很多人喜歡,而他也真是名至實歸,獨樹一格!

但是,

研讀了他近四十篇的著作後,我感覺─


坦尼沙羅的佛學思想,是我所認識的南傳宗師中,最接近「大乘思想」者,


說到這裡,應該很多人會「跳腳」!並且,群起苛責!這是意料中之事。


但是,


希望諸位在苛責反駁跳腳之時,不彷再細細品嘗思索其各篇文章,但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依原始佛法的經意對其言論思想進行審察!


他很喜歡用『觀想』、用『想像』、用『辨識』(perception;也就是『想』)的方法分析呼吸禪定、分析身體的張力、分析心理活動(尤其是「想」的活動),他甚至鼓勵人用『辨識』(perception;也就是『想』)來進行「觀禪」和「止禪」的修習!


在解說佛法時,他最喜歡用『業』(行動)來解釋佛法,而,不管是「佛法修習」或「禪定」,其最終都指向『意志』之造作!


非常近似「大乘」的『唯心論』思想!


各位可親自去體會!


以上,代表個人的看法,只供參考!不作回應!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談談“坦尼沙羅”比丘的「呼吸禪定」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08, 21:04

rujue 寫:難道你認為阿羅漢沒有識,沒有名色?

這確實有點奇怪了。
如果有識,有名色,才真的是奇怪

你應該再好好學習十二因緣法
因為你的意思等於說阿羅漢還有無明

《雜阿含經 卷第十二(287)》
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08, 21:20

goofy 寫: ─「身」與「心」是不能分離的。「身」與「心」如果分離了,那就是「死亡」!
《別譯雜阿含經 卷第十一 (二O三)》
賢聖弟子。見是身無常。
既見無常。便能離欲。見此身滅。即便捨離。
若見身無常。便離身欲。便離身愛
離身窟宅


根據上面經文,「離身窟宅」是解脫,不是死亡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08, 21:26

The4 寫:3、佛陀有教我們:「《心的內部有一個覺知核心,身體死亡時它並不死》」嗎?─如果這裡成立,那我們也就沒有理由再怪『大乘』了。
《増壹阿含經 卷第四十四(2)》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08, 21:50

shane 寫:身體死亡 歸身體死亡

死亡心生起 滅去後~~~此生結束
另一處的結生心 立刻生起~~展開新的一生

心沒有死不死的定義~~
心只有緣生(輪迴 相續) 緣滅(涅槃)


所以你的誤解太大了~~~
佛經說,心識與身是相互依存的。有身必有心。有心必有身
並非你所以為的,身體與心無關


《雜阿含經 卷第十四(360)》
有攀縁識住故
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名色」就是歌羅邏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09, 07:22

serendipity 寫:
The4 寫:3、佛陀有教我們:「《心的內部有一個覺知核心,身體死亡時它並不死》」嗎?─如果這裡成立,那我們也就沒有理由再怪『大乘』了。
《増壹阿含經 卷第四十四(2)》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
大乘經典所講的【常我】,就是【法身】
《阿含》和大乘經典一樣也講【常我】-【法身】

《增壹阿含經 卷第一》
釋師出世壽極短
肉體雖逝法身在
當令法本不斷絶。 阿難勿辭時説法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三(604)》
如來之體身
法身性清淨
彼悉能奉持 是故供養勝
法燈常存世 滅此愚癡冥
皆由從彼來 是故供養勝


《別譯雜阿含經 卷第十(196)》
汝今瞿曇。亦復如是。已斷一切煩惱結縛。四倒邪惑。皆悉滅盡。
唯有
堅固真法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經典
今我此身不淨危脆
由捨此 故獲得如來清淨堅固金剛之身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2-09, 17:20

阿育王母語阿育言【雜阿含經】第604經 (第23卷)似乎不是阿羅漢結集出的經文,並且,沒有南傳對應版本。

【雜阿含經】第604經 (第23卷)時。阿育王聞彼比丘所說。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2-09, 17:28

涅槃(nibbana/nirvana)這個詞,作爲佛教的修持目標,其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滅.....
------------------------------------------------------------------------------------------------------
請問,這個比喻當中,火焰代表什麽?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