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9-11, 19:48
HICANFLY 寫:請教解悟法友,你的在安那般那的認知及解釋,是自己實地修習的經驗呢?
或只是對經典的理解?
對於末學來說,這兩者是不能偏廢的。
讀經-思考-討論-實踐-讀經-思考-討論-實踐。。。。。。
我已經分不清是自己實地修習的經驗呢?或只是對經典的理解了。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9-11, 20:00
housyang 寫:「息」是構成身的一部份,後學是了解的,是後學對於提問沒有表達清楚,抱歉。
後學請教的是, 是單純的對於「息」正知正念的觀察, 還是於息的觀察過程中,延伸於內容的觀察覺知?開始於何時?何處?,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或者是對於「息」完整的觀察正知正念及身止息,就是完成「身念處」的修學?
或者是對於「息」完整的修學後,由於「念住」本身的力量會自然的穿透及延伸於整個的身念處?謝謝您!
論書上所說的呼吸十六階段的具體內容,末學雖然不敢壹壹茍同。但是,安般念是有次第,壹步壹步的耐心修學而成,末學是堅信不移的。
在末學看來,法友的提問沒有提到點上,所以,末學無從回答。抱歉!:(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9-11, 23:40
freshman 寫: 論書上所說的呼吸十六階段的具體內容,末學雖然不敢壹壹茍同。但是,安般念是有次第,壹步壹步的耐心修學而成,末學是堅信不移的。
在末學看來,法友的提問沒有提到點上,所以,末學無從回答。抱歉!:(
按照<安那般那經>所記載修學步奏,壹步壹步來談就好了。不要牽涉太多。
在第壹,二,三,四步當中,都沒有牽涉到“無常、無我”等等。那是後面的內容,不要搞亂了。
根據末學看來,<安那般那經>所記載的內容還是很完整的。
-
housyang
- 文章: 107
-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由 housyang » 2008-09-12, 01:50
非常感謝這段期間,諸位法友們不懨其煩而且耐心的指導。
後學並沒有將法義理解為,「修四念處可以滿足安般念」,這一點謝謝 萊特賀爾法友的警惕。
後學於靜態中主要,依安般念,來修學四念處,於動態中主要,依經行方式,來修學四念處。
後學是希望了解,諸位法友們對於「修安般念如何可以來滿足四念處」的見解。對於修行的方式及環境因緣是各有不同的相應,見解難免會有差異的,尤其是涉及個人不同的體驗過程及內容,後學個人是尚未到達「入流」,當然也無法肯定自己的體驗及見解是正確。
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從後學個人修學的體驗過程及內容中,來理解「契經」對於修行整體性的相互關聯及因緣,由於後學個人是屬於「鈍根性」,依法義來驗證自己的見解,智慧還無法到達肯定的層次。所以有勞諸位法友們的協助。再次的感謝協助後學的諸位法友們。
過去後學對於自己感覺,好像於法義的體驗與見解很有自信,經過一段時間對自己用心仔細的檢視、觀察才發覺自己高估了自己,真是慚愧。
以為自己已經來到,「於此法,以智慧增上,思惟、觀察、分別、忍。」原來對於「忍」還差了一段距離啊。願諸位法友們吉祥!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9-12, 16:06
話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明。(當然是在氣氛融洽的環境下說理才行)
從法友上面的敘述來說,末學試做來指出幾個疑點,供妳參考。
1)修安般念,不能入流。要入流,重點在《法次法向》當中的“觀五蘊、六入、十二緣起”。(參考羅喉羅經)
2)入流之後修安般念(或四念處),可以證三果和四果(參考大念處經)
3)於靜態中主要依安般念,來修學四念處,於動態中主要,依經行方式,來修學四念處。 這種修學方式似乎不妥。在壹個時期之內,業處應該專壹。比較而言,似乎應該是:動態和靜態當中,都是安般念。
4)修安般念如何可以來滿足四念處?末學的理解是:到“身行止息”之時,是“身念處”圓滿。從“覺知喜”開始進入“受念處”的修學。這不僅是壹個語言敘述的先後問題,應該是實際修學的次第問題。
-
建山明
- 文章: 1082
-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由 建山明 » 2008-09-12, 20:18
housyang 寫:契經對於「息長,息短」教導了應如實知,息相內容並無說明。
道聰法友所說的“息相”所指為何呢?難道息“長”、息“短”不是息的“相”嗎?
白話《大念住經》(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 ... tta_07.htm):“比丘們!就像技術熟練的木匠或他的徒弟,當他鋸木作一次長拉鋸的時候,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長拉鋸’;當作一次短的拉鋸時,他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短拉鋸’。
“比丘們!就像這樣,比丘入息長時,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長’;入息短時,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長時,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長’;出息短時,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
以拉鋸的長和短比喻息的長和短,這個比喻對“息相”的說明難道還不夠明白嗎?息“長”、息“短”應當指息的時間長度。
-
建山明
- 文章: 1082
-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由 建山明 » 2008-09-12, 20:47
housyang 寫:多數的說法是“息長而細”,“息短,粗而急”。或說屬於出息或入息的時間長度。
但是“息長,息短”如實知,是已經來到了“安那般那念”的第二個次第,應該不是一般的認知那樣才對,所以才請教諸位法友們提供見解。
據我的觀察,息長時,息不一定就是細的,也可能呼吸又長又粗;息短時,息不一定就是粗而急的,也可能呼吸又短又細。
freshman 寫:4)其實,不論長短,粗細,是什麼就知道是什麼。觀察仔細了,妳還可能會發現,呼吸斷斷續續,若有若無,妳就要知道是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總之,呼吸的狀況是千變萬化。妳卻萬變不離其宗,只是看著它,它是怎洋,妳只要知道是怎洋,就是正念正知。
同意。據我實修的粗淺經驗,息的“相”主要是長和短、粗和細。但是契經中好像只指出息“相”的長和短;我所讀的經文有限,不知還有沒有別的經文指出息“相”的粗和細?
-
housyang
- 文章: 107
-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由 housyang » 2008-09-13, 02:30
解悟法友對於後學的建議與善意的互動,在此表示感謝。
對於「正法要」從原則上的定義來說,聖道的路上肯定是相同的,從修學的體驗上,由於修學方式的不同,理解上是會有差異性。
1、修安般念不能入流,這部份後學與法友在理解上是有差異的。對「入流」的身見斷,在修學體驗上,後學與法友的理解應該也是有差異的。
2、對「正法要」後學是傾向於一個整體而分別敘說,來理解依法義作為驗證修學的準則。
3、至於「業處」的看法,可能就是修學方式的不同,法友的建議,後學體驗過蠻長的一段時間,才發覺對於後學並不適合,而改變方式。
4、到“身行止息”之時,是“身念處”圓滿。是「身中之身」的“身念處”圓滿,或是觀身如身,唯有身的整體“身念處”圓滿?若是整體“身念處”圓滿,到“身行止息”之時,法友是如何觀察?可否請法友說明過程、內容。謝謝!
回建山明法友:後學問的是「息相內容」,而不是息相的概念,至於「粗、急」這個部份後學是將他歸類於「前行」的部份,當然修學方式不同,見解不一定會相同,後學了解您的意思。後學是依安般念進入於四念處的修學方式,重點是想了解於安般念的次第中,如何來觀察「身識」而建立身念處。請法友能提供您的見解,讓後學作為修學中的指導。謝謝法友!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8-09-13, 12:16
housyang 寫:
後學在修學中,依照法友的指教,體驗的感想是偏向「專注」於息,對於「息」的完整在自相的觀察上問題不大,但是對於「無常、苦、無我」的共相,觀察是不容易的。過度「專注」於息的原因。說一下後學的修學方式,請您指導。後學是從攝心到平息雜念的這一個部份歸納於「前行」,粗觀穩定後作意專注於「入、出息」,確實正知、正念的安住。從基礎的強化後,次第的放鬆「作意與專注」,讓穩定的念住力量本身「穿透、及延伸、擴展」到達後面的次第,到身止息時,觀察身識及四大緣起特性的運作,第一階段「粗」層次的觀察「身念處」。另請教您對於「內、外息」的見解。謝謝!
希拉法友:謝謝您。對「息長、息短」提供您的經驗分享,是的,後學也是這樣的體驗,有空是否可以請您提供,依「入、出息」您是如何觀察「身念處」的見解。謝謝您!願諸位法友們吉祥!
您是如何觀察「身念處」的見解。
初步的練習重點,主要是在「念住於身」。由於以「呼吸」為業處,所以,此處所「念住」的「身」,指的就是「呼吸」。察覺到呼吸的變化--由粗喘以至於微細--這是初步的「觀」。
該怎麼說:「念、定、觀、慧」,這是一體不可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別解釋,但實修上,則如「四輪馬車」前進,依狀況的變化,雖時有不同之側重,但並非四者拆開分別修習。
實修上,我並不曉得你到底是觀察到什麼或有什麼樣的禪修體悟?但從你的發言來看,我覺得你應該是對禪修的某些觀察有所誤解。這是「觀念」與「見解」的問題,要仔細重新從基本建立。
-
建山明
- 文章: 1082
-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由 建山明 » 2008-09-13, 14:19
housyang 寫:回建山明法友:後學問的是「息相內容」,而不是息相的概念,至於「粗、急」這個部份後學是將他歸類於「前行」的部份,當然修學方式不同,見解不一定會相同,後學了解您的意思。
關於安般念的“前行”,參見
lmf1143法友的一個舊帖(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c&start=10),我認為他的見解比較恰當。《雜》801經 所說的五法,可以饒益安般念的修習;但行此五法,都未以出入息為修習的業處,也就都未“進入”安般念的修習,所以以此五法為安般念的“前行”,是比較恰當的。
一旦以出入息為修習的業處,也就進入了安般念的修習,不論呼吸是粗是細,或是急是緩,
都已屬於安般念的修習,就不再是安般念的前行了。這是我的理解,供
道聰法友參考。
我對於道諦的學習,走過“不應當走卻必需走的”彎路,總算走到目前,以安般念為主要的修習、安住法門。所以,我也只是一個初學者,有所發言,是與法友互相討論,不善則改,善則增益,不敢說是“指導”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