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man 寫:如果真地如你所說“在家人平日持守五戒,
在齋日持守八戒”也能做到“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
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
那麽“小小戒可舍”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二百五十多條的比丘戒中,二百四十幾條都可以不要了,只是剩下八條就可以了。
道理很簡單,八條可以做到的事,為什麽要那麽麻煩非要用二百五十多條來規定呢?更何況這八條都不用一直持守,只是在齋日守一守就可以了。齋日一過,五戒就可以了。修梵行變成了一件簡單地事情了,日本和尚還真是有洞見啊,他們早就在這樣做了。不是嗎?

其實末學由法友這幾篇回應的問題內容,發現法友並沒有真正了解何謂
"增上戒學"與
戒律的差異,看來要互相理解還有點困難。
戒律持守的越嚴格當然增上戒的學習越快越容易,只守最基本的五戒當然比較慢比較難,出家做比丘當然對修行比較好,這是基本常識,不知道法友為什麼問這種問題?
修行增上戒學是從實際持守戒律當中慢慢增上學會正確的知見,而不是把戒律當成一種限制,只是拿來戒行為,所以五戒跟兩百七十二戒,都能幫助成就初果,想當然,比丘戒是多麼的細微,持比丘戒來修增上戒學當然就很容易糾正各方面的細微行為,所以容易增上培養正確知見,如果資質好的比丘有心去修的話當然會快速成就。居士因為生活型態而有戒律上適用性的問題,當然持守五戒八戒來學習就比較慢與比較難。萬一居士資質不夠好的,可能這樣就會被卡住了,可能無法證果,比丘就算同樣資質沒那樣好,但是可能因為出家持比丘戒的關係,就能獲得證果。
法友如果真的理解何謂
增上戒學,就不會提出如上的疑問,其他的問題也都是如此而來,幾乎都不算是問題,法友所提出的問顯與反駁表示法友還是不明白末學所說的,法友請回頭仔細看清楚末學說的,相信法友會得到答案的。
例如:經文的內容中的久住梵行,末學跟法友不也都說了
那是佛陀說給比丘聽的,說的內容當然是適用於比丘,比丘當然要久住梵行,難道要犯淫破戒被驅逐出僧團嗎?
如果佛陀說增上戒學給居士聽,當然就不會這樣說,這很難理解嗎?需不需要末學貼一些佛陀教導居士持五戒與齋日八戒的經文給你看呢?不懂法友怎麼會轉不過來?呵呵,沒那樣難啦,放開既定的成見,很容易理解的啦。
法次法向不就是
修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成就解脫-->獲得解脫知見
修三十七道品---四念,四勤,五根,五力,七覺,八正
一個是修行的橫軸另一個就是修行的縱軸
佛陀以之給學人明確標示出通向解脫的道路
法次法向對於出家比丘或居士都是一樣的,法友不需要一直在出家梵行或在家五欲生活的看法上轉不過來,這樣很可惜,這根本不是問題,不要拿來障礙自己。
居士難道不用修戒定慧增上,要修其他的嗎?
末學已經解釋很清楚了,如果提出的問題僅限於此,那末學就不在這上面多做回應了。要不要去修
增上戒學是法友自己的事情,末學只是本著善意提供修行心得,至於要怎樣去看,要怎樣去修這全都是法友的自由,末學只是提供某種看法建議,要不要接受在於各位法友自己去深思熟慮,然後才去取決,因為結果也是法友自己要承擔的,自己要為自己的決定與行為負責,末學不可能幫你們負責,某某古代論師也不可能幫你們負責,某某大師也不可能幫你們負責,甚至就算是佛陀也不可能幫你們負責,一切都只在法友自己,真的是要"好自為之"。
末學還是真心的祝福各位法友能夠道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