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7-12-19, 00:05
skc4211 寫:「比丘們,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年,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當生証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証得阿那含(不還者)。姑且不說七年—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就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姑且不談一年—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就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姑且不談半個月—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一週,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當生証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証得阿那」含(不還者)。」
由此段經文內的時間記載,後學有疑惑,為什麼大成就者稀?
1)內觀的傳承是不是已經斷了?
2)還是行者個別的修持出了問題?
傳承並沒有斷,只是大部份的人都沒有很認真的修行。老實說,真的很少聽到有人認真照著念處經修行超過一個月。在一些大師級的比丘傳記裏比較容易看到曾經認真修行的記載,比丘肯照著念處經修行超過一個月的人,都認為獲得很大的益處,但由於身為比丘的身份,他們並不能隨意宣揚果證。
臺灣也有居士在年少的時候,只是修習「念茲在茲」花了半個月的時候,就獲得很好的益處,這益處甚至讓他終身難忘,至今勤習佛法不中斷。
修習念處經,先不用去想那些「大成就」的問題,修習正念的益處是很多的,不論是出家或在家修行如果日常生活中一旦丟失了「念處」等於就丟失了修行。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7-12-19, 06:06
一天24個小時,八個小時交給了睡魔,八個小時交給了工作魔,剩下的八個小時裏,又有六個小時交給了貪、噌、掉舉等魔,剩下的倆個小時勉強有了一點正念,就想有成就,恐怕不太可能。
就好象是煮開水,水剛剛有點溫了,火卻熄了。等明天再來,又是--水剛剛有點溫了,火卻熄了。。。。。
末學寄希望於密集禪修(短期出家),今生有機會,等今後生活安定了。一年中一定要按排幾個月到某個地方短期出家一次。從事密集禪修。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07-12-19, 09:45
我聽過一位居士的演講,他每天固定時間都會練習內觀,但是每年都會花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做密集的禪修。
他說他會有較大的進步都是在這段密集禪修期間內,我想平常生活工作之外的練習,保持溫度的功能較大,要加溫還是要靠密集禪修才比較容易些。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7-12-19, 14:14
也曾聽過一位外國比丘尼的內觀禪修開示電子檔,類似的開示,多多少少都會提到個人的修行經歷與體驗,像這位比丘尼也是出家前參加密集禪修,直到出家後仍然勤修不倦,這個就很有參考價值,先不問證果已否,從出家前禪修到出家後,如果不是覺得有所獲益,何能如此勤修?
念處經也提到:「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有修總必沒修好,有修就有修行的益處與進步,大概就是這段經文想表達的意思。
其實,教法在實踐上並沒有這麼複雜,有關四聖諦的領悟與禪修的體驗之深度或許難以用言語形容,但說到禪修的技巧,絕對是簡易明瞭,容易可行,但一般人連做個「守護根門」與「念茲在茲」都沒什麼耐性,證果當然就更別提了。----正所謂「知易行難」。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7-12-19, 20:24
Dogbert 寫:他說他會有較大的進步都是在這段密集禪修期間內,我想平常生活工作之外的練習,保持溫度的功能較大,要加溫還是要靠密集禪修才比較容易些。
對,阿難尊者的事例也是一個佐證。
因為接受僧團的委托,阿難要照顧佛陀的生活及協助佛陀管理僧團,所以他一直沒有整片的時間來修習念處,一直到佛陀涅盤後,他才能夠修不放軼。證阿羅漢。
其實,在末學看來。出家和在家的一個重要區別也在這裏:
出家的人比較容易專心辦道,修不放軼。
在家的人就比較難了,除非他很有錢,不用為生計忙,家裏還有很多的傭人等等。我猜想,在佛時證三果的居士應該都是很有錢的,否則早出家了。
-
skc4211
- 文章: 13
-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由 skc4211 » 2007-12-20, 16:19
peacecila 寫:-----「守護根門」與「念茲在茲」----
依此力行不輟,隨根性高低在7天到7年必得成就?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7-12-20, 16:57
skc4211 寫:peacecila 寫:-----「守護根門」與「念茲在茲」----
依此力行不輟,隨根性高低在7天到7年必得成就?
要深入研究念處經,「念茲在茲」只是排在前面,「念處」的進展,一定有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到了某個內觀階段,若是「身念處」已經太粗了,就必須換到「受念處」、「心念處」與「法念處」。至於獲得果證方面,讀完全部的經文,最後就是這麼表示,而且是三果與四果,並不是初果也不是二果。
因為果證是經文說的,除了證果者,沒有人有資格跳出來保證依此經文修習一定可以證果,但這個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修法,而且最後一定會內化成自己心性的一部份,就算不得果證,也會獲得一定的益處,譬如,以「念茲在茲」來說,這是很多內觀修行者的必備基本工夫,有空就練習,心志也會比較專一,假以時日的練習,就會瞭解自己的心性不若以前那般浮躁。瞭解這些修法的好處,沒有人會放棄這些修法,因為找不到什麼放棄的好理由,而且進行這些修法並不須特別花費什麼時間,難道要觀察自己的每一項動作須要特別花到什麼時間嗎?還是平常根本就像瘋了一樣,連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呢?
-
yangzaming1
- 文章: 116
- 註冊時間: 2007-05-18, 08:00
文章
由 yangzaming1 » 2007-12-20, 17:52
peacecila 寫:
因為果證是經文說的,除了證果者,沒有人有資格跳出來保證依此經文修習一定可以證果,但這個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修法,而且最後一定會內化成自己心性的一部份,就算不得果證,也會獲得一定的益處,譬如,以「念茲在茲」來說,這是很多內觀修行者的必備基本工夫,有空就練習,心志也會比較專一,假以時日的練習,就會瞭解自己的心性不若以前那般浮躁。瞭解這些修法的好處,沒有人會放棄這些修法,因為找不到什麼放棄的好理由,而且進行這些修法並不須特別花費什麼時間,難道要觀察自己的每一項動作須要特別花到什麼時間嗎?還是平常根本就像瘋了一樣,連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呢?
末學覺的這說法真是好。貼近"生活就是修行",過程遠比結果重要,當太執著於會如何如何時,有時會失去理性和生起掉悔心,如只是按照方法來做,也如實的了知自已的改變確實讓生活更圓滿,那就會有動力持續下去。
如太執著於經文上講的最慢七年這一句話,那可能七十年都不止了(有貪)舉個例子來講:在阿含經上有說過船纜經過了風吹雨淋總有一天會自然風化斷掉,但也沒講多久會斷,每個的因緣不同嗎!但只要持續的話(修行)總有一天自然而然的繩斷(果証)。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7-12-20, 19:45
skc4211 寫:peacecila 寫:-----「守護根門」與「念茲在茲」----
依此力行不輟,隨根性高低在7天到7年必得成就?
如果能夠完全按照《大念處經》不放逸地力行不輟,必將成就。時間問題就顯得不是很重要了,經中不也是說7天到7年嗎?其實,末學認為:這個7也可以理解成“多”的意思,並不一定是678的7。
問題在於:怎樣能夠保證,完全按照《大念處經》不放逸地力行不輟。我是這樣想的:
1)要有“善知識、善伴黨”具體指導或同修。
2)要證“初果”。阿難尊者就是證初果很久了,再在佛涅盤後,修不放逸才證羅漢的。
3)要有安定的自然環境。
這三個條件,在佛時是很容易具備的。所以,佛那麽說,除了有鼓勵學生的用意以外,也符合實際的情況。
至於現在,肯定要難得多。但是,也不是就沒有了希望。等到法友中具足正見的人越來越多,甚至證初果的人也越來越多後。大家相互激勵、相互交流經驗和心得,再相互約好一個時間和地點一起用功,也有可能在《大念處經》等的指引下,最後成就。
-
ychlin
- 文章: 83
-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文章
由 ychlin » 2007-12-21, 10:19
peacecila 寫:瞭解這些修法的好處,沒有人會放棄這些修法,因為找不到什麼放棄的好理由,而且進行這些修法並不須特別花費什麼時間,難道要觀察自己的每一項動作須要特別花到什麼時間嗎?還是平常根本就像瘋了一樣,連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呢?
阿姜 查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如果你失去正念五分鐘,你就瘋了五分鐘!」
認真正確的修習四念處的好處是很明顯的。把握經中「了知」的重點,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了,因為我們是可以一方面「了知」身體的姿勢、一方面進行日常的工作的,也可以一方面說話又同時「了知」自己正在說什麼,一方面進行日常活動又同時「了知」各種感受。
祝福 法友們 平靜、安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