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夢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禪修與夢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10, 21:22

shane 寫:
serendipity 寫:
shane 寫:

大乘只有八個識。再怎麼擴充,都不會超過八個識。因為根據12因緣法就是只有八個識

只有像你這樣不懂12因緣法的人,才會妄想胡扯說可以擴充超過八個識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Re: 禪修與夢

文章 shane » 2012-12-10, 22:22

大乘 與我無關
你要看大乘 你慢慢看吧~~
我只看巴利三藏為主的書
我對敲木魚沒興趣~~
等你證得 7 、8識 請不要分享給我~
我沒興趣~~~

六入就是六入,你硬弄個 7 8識,然後說別人胡扯,也是滿奇妙的~~
你應該去佛光山討論你的12緣起版本,會比較適合。加油~~大乘人~~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緣起中的認識歷程

文章 VPHC » 2012-12-10, 22:37

serendipity 寫:
shane 寫:
serendipity 寫: 你應該再好好學習十二因緣法。因為《阿含》也講八個心識

除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還有 意行,和
一共八個心識。和大乘經典講的一樣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前六識是12因緣法【六入緣觸】階段。
【意行】則屬於12因緣法第二支【行】


.... 你解讀的方式 ....我不知道該說甚麼

但你開心就好~~
你不為「意行」這個心法解釋一下,卻說我開心就好
看來你自己也沒能力悍衛自己的[只有六個識]主張

12因緣法不通,才會做出「只有六識」這種主張

1. 心意識
心意識三詞在雜阿含中經常同時出現,三者為同義複詞,相當的南傳經文有時只作「心」,有時也作「心、意、識」。(參考莊春江居士注解)
範例如下:
289經: 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
290經: 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
322經: 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
930經: 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

2. 十二緣起中的識
雜298已釋義識支內容: “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另, 若要探討根/境/識和合之展開, 及十二緣起中識/名色/六入之關係, 可參考水野弘元 "原始佛教的特質-十二緣起"一章.

3. 意行
上文所引用的雜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其中, “心數法” 意思是 "心所法”, 指心的功能或心於某狀態中所顯示的特徵要素 (一般來說雜含說受,想,行(思)三者, 此經只提到想, 思. 相對應的巴利經文(41:6)則是提到受, 想二者. 有關心所, 各部派論典更各依其理解將此三者細分整理為數十種項目).

有關受想思的開展歷程, 經典中常見敘述的是於由六入處切入十二緣起時的解說: 即,
緣根及境生識, 三事和合觸,
- 雜272: 觸俱生受、想、思 (三者同時生起的情形)
- 雜214: 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三者次第生起)
- 雜276: 觸緣受,觸緣想,觸緣思,觸緣愛」(三者分別生起)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禪修與夢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10, 22:41

shane 寫:大乘 與我無關
你要看大乘 你慢慢看吧~~
我只看巴利三藏為主的書
我對敲木魚沒興趣~~
等你證得 7 、8識 請不要分享給我~
我沒興趣~~~

六入就是六入,你硬弄個 7 8識,然後說別人胡扯,也是滿奇妙的~~
你應該去佛光山討論你的12緣起版本,會比較適合。加油~~大乘人~~
你到現在都不敢解釋一下【意行】是哪個心法
可見你對於自己的無知很心虛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10, 22:46

只要佛經我都讀。包括大乘和《阿含》
我請你解釋【意行】,這可無關大乘不大乘

【意行】是十二因緣法的內容
你竟然把它看成是大乘的東西。可見你果真是很無知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2-12-10, 23:03

serendipity 寫:只要佛經我都讀。包括大乘和《阿含》
我請你解釋【意行】,這可無關大乘不大乘

【意行】是十二因緣法的內容
你竟然把它看成是大乘的東西。可見你果真是很無知
不是我不想解識,是這種鬼打牆的對談沒有交集~
既然要聊,我可以為了沖沖人氣跟你聊~~

12緣起法
[行] 這包含 身語意 ,更細分是,
29種世間善及不善心相應的[思心所]
另外,[五蘊]分類法的[行] :主要是指 除了[受心所]跟[想心所]以外的50種心所。

名色 : [名]是果報心與其相應的心所 [色] 是業生色為主

六處 [salayatana] 前五個是 眼耳鼻舌身淨色,
第六個意處是指32種世間果報心。
當業生色生起時,它們緣助也是屬於業生色的五淨色生起。
當諸相應心所生起時,它們緣助於此稱為意處的果報心生起。
即[果報心]緣生[名],而[名]則緣生[果報心],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緣」。
在欲界: [名色]緣生所有[六處]
在色界: [名色] 只緣生眼、耳、意三處
無色界: 只有[名]緣生[意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所以我不知道要怎麼解說你的 [意行] [78識]

這樣了解嗎?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2-12-10, 23:09

喔 剛看到樓上的 VPHC 網友,他也幫你解答了~~~

那位網友的確有正知,你可以參考他的~~或許你比較喜歡~~

大方向來說 心 、 意、 識 都是同義詞~
只是專講功能,角度不同~~

就像我們說 : 汽車, 轎車,車子 一樣
就像我們說 : 電腦,計算機,伺服器一樣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緣起中的認識歷程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10, 23:20

VPHC 寫:2. 十二緣起中的識
雜298已釋義識支內容: “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另, 若要探討根/境/識和合之展開, 及十二緣起中識/名色/六入之關係, 可參考水野弘元 "原始佛教的特質-十二緣起"一章.
不要將【識】支的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等與眼識,耳識,鼻識....等搞混在一起。他們是不一樣的東西

你應該還不懂【識入名色】的意思
【識入名色】指的是入胎階段。
所以此【識】是所謂的【入胎識】或結生識
佛經有提到這個入胎【識 - 六識身】,就是中陰身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五 (640)》
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
中陰眾生。來入母胎彼眾生。入母胎時。令母質直柔和。無諸邪想。諸根寂靜

所以我才告訴你,不要將【六識身】和[六識]搞混在一起
12因緣法第三支【識】六識身,是指中陰身
3. 意行
上文所引用的雜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其中, “心數法” 意思是 "心所法”, 指心的功能或心於某狀態中所顯示的特徵要素 (一般來說雜含說受,想,行(思)三者, 此經只提到想, 思. 相對應的巴利經文(41:6)則是提到受, 想二者. 有關心所, 各部派論典更各依其理解將此三者細分整理為數十種項目).
這個【想思】並不是你所聲稱五陰中的想、思。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五陰中的【想、思】,是【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觸】後,才出現的
因此【想、思】所依的是【六根六塵六識]和合

但是【意行】是依【心】。而不是依【六根六塵六識】和合
所以你根本就搞錯了兩者

《雜阿含經 卷第十一(273)》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縁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
俱生受想思
有關受想思的開展歷程, 經典中常見敘述的是於由六入處切入十二緣起時的解說: 即,
緣根及境生識, 三事和合觸,
- 雜272: 觸俱生受、想、思 (三者同時生起的情形)
- 雜214: 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三者次第生起)
- 雜276: 觸緣受,觸緣想,觸緣思,觸緣愛」(三者分別生起)
【意行】並不是發生在【觸】後
所以我說你搞錯兩者了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Re: 緣起中的認識歷程

文章 shane » 2012-12-10, 23:29

中陰身 都來了....
那真的沒甚麼好談的~~

或許你去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會比較很多人懂中陰身~~~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緣起中的認識歷程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11, 00:07

shane 寫:中陰身 都來了....
那真的沒甚麼好談的~~

或許你去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會比較很多人懂中陰身~~~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
你是說雜阿含經是在胡說八道?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五 (640)》
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中陰眾生。來入母胎。彼眾生。入母胎時。令母質直柔和。無諸邪想。諸根寂靜。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