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e 寫:serendipity 寫:shane 寫:
大乘只有八個識。再怎麼擴充,都不會超過八個識。因為根據12因緣法就是只有八個識
只有像你這樣不懂12因緣法的人,才會妄想胡扯說可以擴充超過八個識
shane 寫:serendipity 寫:shane 寫:
serendipity 寫:你不為「意行」這個心法解釋一下,卻說我開心就好shane 寫:serendipity 寫: 你應該再好好學習十二因緣法。因為《阿含》也講八個心識
除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還有 意行,和心
一共八個心識。和大乘經典講的一樣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前六識是12因緣法【六入緣觸】階段。
【意行】則屬於12因緣法第二支【行】
.... 你解讀的方式 ....我不知道該說甚麼
但你開心就好~~
看來你自己也沒能力悍衛自己的[只有六個識]主張
12因緣法不通,才會做出「只有六識」這種主張
你到現在都不敢解釋一下【意行】是哪個心法shane 寫:大乘 與我無關
你要看大乘 你慢慢看吧~~
我只看巴利三藏為主的書
我對敲木魚沒興趣~~
等你證得 7 、8識 請不要分享給我~
我沒興趣~~~
六入就是六入,你硬弄個 7 8識,然後說別人胡扯,也是滿奇妙的~~
你應該去佛光山討論你的12緣起版本,會比較適合。加油~~大乘人~~
不是我不想解識,是這種鬼打牆的對談沒有交集~serendipity 寫:只要佛經我都讀。包括大乘和《阿含》
我請你解釋【意行】,這可無關大乘不大乘
【意行】是十二因緣法的內容
你竟然把它看成是大乘的東西。可見你果真是很無知
不要將【識】支的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等與眼識,耳識,鼻識....等搞混在一起。他們是不一樣的東西VPHC 寫:2. 十二緣起中的識
雜298已釋義識支內容: “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另, 若要探討根/境/識和合之展開, 及十二緣起中識/名色/六入之關係, 可參考水野弘元 "原始佛教的特質-十二緣起"一章.
這個【想思】並不是你所聲稱五陰中的想、思。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3. 意行
上文所引用的雜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其中, “心數法” 意思是 "心所法”, 指心的功能或心於某狀態中所顯示的特徵要素 (一般來說雜含說受,想,行(思)三者, 此經只提到想, 思. 相對應的巴利經文(41:6)則是提到受, 想二者. 有關心所, 各部派論典更各依其理解將此三者細分整理為數十種項目).
【意行】並不是發生在【觸】後有關受想思的開展歷程, 經典中常見敘述的是於由六入處切入十二緣起時的解說: 即,
緣根及境生識, 三事和合觸,
- 雜272: 觸俱生受、想、思 (三者同時生起的情形)
- 雜214: 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三者次第生起)
- 雜276: 觸緣受,觸緣想,觸緣思,觸緣愛」(三者分別生起)
你是說雜阿含經是在胡說八道?shane 寫:中陰身 都來了....
那真的沒甚麼好談的~~
或許你去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會比較很多人懂中陰身~~~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