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yba.org.tw/phpBB2/viewtopic ... 3865795e77
這篇文章還不錯,末學重新幫開幫聯結。
不管是出家與在家,八正道這條修行路很多人都誤會了,修行八正道解脫路,是為了消除內心的貪嗔癡等苦因,逐漸向於至善,內心逐漸會充滿離苦的喜悅與安穩的幸福,最後能夠窮盡一切苦的邊際,修行並不是要讓我們去修斷情絕義,變成冷酷怪胎,弄得天怒人怨。
一個有能力的修行者,更能度化自己的眷屬親友,世尊在成道後也是回到故鄉,度化自己的兒子與許多釋家族的親友,後來連姨母與妻子都一起度化成道。大迦葉尊者不也是在尋找到佛陀這個偉大的導師,在跟隨佛陀修行成就後,也引導自己俗家時的妻子加入比丘尼僧團,最後也是成就解脫。
這條殊勝的八正道解脫路,之所以讓很多人誤會,是因為八正道的流向正好跟世俗的欲流(惡,不善)相反,才會讓人們有那樣多的牽扯不捨與糾纏,一個看清楚這個情況的行者,不論是具足出家緣分而出家修行,還是在家修行,都是極為喜悅幸福的。
比較可惜的是,經過了長久的時間,如法如律可以快速成道的僧團已經不復存在世間,因此現在出家似乎並不是好的選擇,出家後因為僧團中不如法不如律的同伴間的強烈依存關係,反而容易阻礙正知見的建立,也造成修行的阻礙。
在家修行雖然慢,因為俗務世情的牽扯較深,但是依然是可以成就果位的,如何辨認正法,如何調整內心,如何依法次法向去走入八正道,這才是現在修行者們應該好好省思的課題。
出了家,忘了家?
如果說釋迦佛回到故鄉度化親戚眷屬是有情義,那麼此前他作為王子喬達摩,拋棄王位、拋棄妻與子、拋棄臣民,出家修道,就是無情義嗎?「情義」是世間的道德倫理標準,不能用它來判定出世間的八正道修行者的是與非。把八正道與有情義或無情義聯繫起來討論,是討論不出什麼結果的。
我這樣說,不是要以八正道來否定世間的情義。對於在家的修行者,依然要處理好世俗的情義關係,很難想像,一個連世故俗情都懵懂無知的在家者,於佛法八正道卻能夠修行有成。在家者,能夠處理好世俗的情義關係,然後才可能超越世俗,修行出世間的八正道。
據 potato 的很粗淺的體會,這個超越的過程,除了持戒,佈施起著關鍵的、微妙的(「微」是幽微的意思,不是微小的意思)作用。佈施的行為,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是很有情義的,而對有正見的佈施行者來說,恰恰是超越世俗情義的,他由於佈施而趨於離欲、趨於輕安喜悅,在他心中無所謂「有情義」,當然更無所謂「冷酷」。
我這樣說,不是要以八正道來否定世間的情義。對於在家的修行者,依然要處理好世俗的情義關係,很難想像,一個連世故俗情都懵懂無知的在家者,於佛法八正道卻能夠修行有成。在家者,能夠處理好世俗的情義關係,然後才可能超越世俗,修行出世間的八正道。
據 potato 的很粗淺的體會,這個超越的過程,除了持戒,佈施起著關鍵的、微妙的(「微」是幽微的意思,不是微小的意思)作用。佈施的行為,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是很有情義的,而對有正見的佈施行者來說,恰恰是超越世俗情義的,他由於佈施而趨於離欲、趨於輕安喜悅,在他心中無所謂「有情義」,當然更無所謂「冷酷」。
八正道也有屬於世間的部份,有的修行者可能不知道,所以只想從世俗中一步跨向出世間的八正道,可惜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加上如法如律的出家僧團的環境,想要一步跨越,是很困難的,這部份的詳細法義雜阿含(相應部)的紀錄並不多,因為佛陀所說正法義本來主要就是對出家眾,然後再由出家眾隨機宜教導親近供養的在家人的緣故。potato 寫:.............
我這樣說,不是要以八正道來否定世間的情義。對於在家的修行者,依然要處理好世俗的情義關係,很難想像,一個連世故俗情都懵懂無知的在家者,於佛法八正道卻能夠修行有成。在家者,能夠處理好世俗的情義關係,然後才可能超越世俗,修行出世間的八正道。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