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念的疑問
Re: 安般念的疑問
「禪相」的說法只見於「論」,古經並沒有這種說法。而且,修定到了後來,還有「訓練」入定速度的過程(這過程卻是論所記載),但是雜阿含記載佛陀與大迦葉尊者出入四禪八定的速度都很快的經文,這麼快的速度,那有時間慢慢等「禪相」出現,純粹是心念的調整,心念調對了,就入定了。仔細思考「五禪支」主要也是「心」的調整變化,並不是所謂的「禪相」,個人覺得所謂的「禪相」也許是「心」的反映,就像鏡子那樣,心是鏡,在鏡中出現的景觀則是「禪相」。
有些禪修者容易受「禪相」所迷惑,修定不出現「禪相」對那些容易受「禪相」迷惑的禪修者,反而是一件好事。
有些禪修者容易受「禪相」所迷惑,修定不出現「禪相」對那些容易受「禪相」迷惑的禪修者,反而是一件好事。
Re: 安般念的疑問
這段經文印象中以為有看過,但剛才找又找不到,麻煩請法友們不要記在心上。peacecila 寫:但是雜阿含記載佛陀與大迦葉尊者出入四禪八定的速度都很快的經文,……
雜阿含經四八五經:「云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離欲受。」
「離欲受」才是「禪定」的重點所在,就算是短暫的「離欲」,相較於一般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好處。
Re: 安般念的疑問
在相應部覺支相應中SN46:51.SN46:2(雜阿含715經)似乎有喔,SLAKE居士佛教誦習本第六章有SN46:2的白話翻譯---http://dama.oba.org.tw/h.htmpeacecila 寫:「禪相」的說法只見於「論」,古經並沒有這種說法...。
雜阿含好幾處經文段落也有提到,只是不很明顯罷了,還有中部經122也有..
Re: 安般念的疑問
以下是《不斷經》的內容。不知法友所說的「禪定」與「禪支」所指為何?thact 寫:代法友問:在修安般念時,沒有禪相出現,但是也有各禪定的禪支,是否修的正確?
=========================
《不斷經》
序分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
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言:
2. 「諸比丘!舍利弗是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大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廣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疾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速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捷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決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半月觀不斷之諸法。
爾時,諸比丘!舍利弗觀不斷之諸法有如是事。」
正宗分
3. 諸比丘!舍利弗離諸愛欲,離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
4. 初禪之諸法:尋、伺、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及欲、勝解、精進、念、捨、作意,彼於此等諸法,不斷安立。
彼於此等諸法,自覺生起、自覺止住、自覺沒去。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著、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彼廣修習確知其有。
5. 復次,諸比丘!舍利弗尋伺止息,內心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
6. 第二禪中之諸法:內心等淨、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及欲、勝解、精進、念、捨、作意,彼於此等諸法,不斷安立。
彼於此等諸法,自覺生起、自覺止住、自覺滅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著、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彼廣修習確知其有。
7. 復次,諸比丘!舍利弗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樂受,體驗諸聖者宣說之『以捨、念而住之樂。』具足第三禪而住。
8. 第三禪中之諸法:捨、樂、正念、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及欲、勝解、精進、捨、作意,彼於此等諸法,不斷安立。
彼於此等諸法,自覺生起、自覺止住、自覺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者、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彼廣修習確知其有。
9. 復次,諸比丘!舍利弗離樂、離苦,斷先前所有之喜、憂,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
10. 第四禪中之諸法:捨、不苦不樂受、心無感興、念、清淨、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及欲、勝解、精進、念、捨、作意,彼於此等諸法,不斷安立。
彼於此等諸法,自覺生起、自覺止住、自覺沒去。
彼如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著、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彼廣修習確知其有。
11. 復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空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
12. 空無邊處中之諸法:空無邊處想、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及欲、勝解、精進、念、捨、作意,彼於此等諸法,不斷安立。
彼於此等諸法,自覺生起、自覺止住、自覺沒去。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著、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廣修習確知其有。
13. 復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無邊處,入『識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14. 識無邊處中之諸法:識無邊處想、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及欲、勝解、精進、念、捨、作意,彼於此等諸法,不斷安立。
彼於此等諸法,自覺生起、自覺止住、自覺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著、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彼廣修習確知其有。
15. 復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識無邊處,入『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16. 無所處中之諸法:無所有處想、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及欲、勝解、精進、念、捨、作意,彼於此等諸法,不斷安立。
彼於此等諸法,自覺生起、自覺止住、自覺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著、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彼廣修習確知其有。
17. 復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18. 彼由其定,具念而出。彼由其定,具念出已,過去諸法已滅,為已變法,遍觀其諸法,『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著、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彼廣修習確知其有。
19. 復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見已,彼之諸漏滅盡。
20. 彼由其定,具念而出。彼其由定,具念出已,過去諸法已滅,為已變法,遍觀其諸法,『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滅。』
彼於此等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著、不固執、解脫、離繫,令心解放而住。
彼了知『無此上之出離。』彼廣修習確知其無。
21. 諸比丘!凡正語者,『彼於諸聖戒得自在、得究竟,於諸聖定得自在、得究竟,於諸聖慧得自在、得究竟,於諸聖解脫得自在、得究竟。』
舍利弗亦稱是正語者,『彼於諸聖戒得自在、得究竟,於諸聖定得自在、得究竟,於諸聖慧得自在、得究竟,於諸聖解脫得自在、得究竟。』
22. 諸比丘!凡稱是正語者,『彼是世尊之實子,從口生、從法生、法之所成,為法嗣而非血嗣。』
舍利弗亦稱是正語者,『彼是世尊之實子,從口生、從法生、法之所成,為法嗣而非血嗣。』
23. 諸比丘!舍利弗乃依如來所轉之無上法輪,正隨而轉之。
受持分
24. 世尊如是說已,彼諸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
=======================
修習入出息念所經歷的「定」,並非指「強力專注於呼吸」時的心的狀態,「定」──三摩地 真正的意思是心的寧靜、鎮定、安詳、統一、平衡。這種心的狀態,一個真誠持戒的行者在非修習入出息念時也可能出現,例如行禪,或閱讀、思考善知識的開示、總之,在正確修習四念處時,當心具有正念──能喜悅地接受當下身心發生的一切,放下執著與貪愛,他也有可能體驗四個禪那。在那個時候,因為心的寧靜與正念的增長,他也有可能直接看到「苦」、「苦集」與「苦滅」。
總結地說,修習入出息念必須能延續到日常生活。「瑞相」如果是修習入出息念時重要的一部份,那麼在經中應該會出現,而且得到佛陀或者眾長老比丘的的重視與說明。
請再仔細看一遍《不斷經》,「初禪之諸法」是指心處於初禪這個禪修階段(禪那)時心的各種狀態/現象。 舍利弗尊者從初禪到想受滅定心中諸法並不包含「瑞相」。
在修習入出息念時,心並非只覺知到「呼吸」,而是「了知」呼吸的狀態,同時也覺知身心的一切狀態,並且以正念與平等心、喜悅地覺知與接受(處於中道──不放縱、認同它們,也不壓抑、憎恨它們)。
以上淺見,僅供參考。
祝福你 平靜 安詳 喜悅
版主代移--範圍相近的文章請到相關主題發表
會員名稱: hzhfjfj
發表於: 星期五 八月 25, 2006 2:11 am
文章主題: 安般念
--------------------------------------------------------------------------------
請教各位師兄
安般念中,初學的應如何取接觸點。那個位置的觸覺很不靈,同時又受鼻孔內較靈敏的觸覺的干擾,因此很難取得到。師兄們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地取到接觸點嗎?
發表於: 星期五 八月 25, 2006 2:11 am
文章主題: 安般念
--------------------------------------------------------------------------------
請教各位師兄
安般念中,初學的應如何取接觸點。那個位置的觸覺很不靈,同時又受鼻孔內較靈敏的觸覺的干擾,因此很難取得到。師兄們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地取到接觸點嗎?
Re: 安般念的疑問
基本上,如果禪定有確切的出現禪支,體驗過禪支的就不會有懷疑了。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入定的就是有問題,通常那些所謂的禪支是自己作意模擬出來的假禪支,才會有懷疑。thact 寫:代法友問:在修安般念時,沒有禪相出現,但是也有各禪定的禪支,是否修的正確?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個人也覺得這好象是在說如何修觀?在修習入出息念時,心並非只覺知到「呼吸」,而是「了知」呼吸的狀態,同時也覺知身心的一切狀態,並且以正念與平等心、喜悅地覺知與接受(處於中道──不放縱、認同它們,也不壓抑、憎恨它們)。
按照這個思路去修,也能夠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甚至四禪的安止定嗎?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止、觀”同(時)修的禪法?因爲按照本人的體會和所知,在初禪、二禪、三禪甚至四禪的安止定中是不能修觀的,只是在行者退出安止定,在近行定中,才能修觀。並且,從二禪起,就沒有了“尋、伺”(或“覺、觀”)如何還能“心並非只覺知到「呼吸」,而是「了知」呼吸的狀態,同時也覺知身心的一切狀態”?
此中的疑惑,還望NANDA法友和諸位前輩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