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呼吸以踵」?佛教「跏趺而坐」?
曾老師最近在其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e-zen# )中提到正確地坐禪姿勢「跏趺而坐」,
請教一下諸位先進大德:
1、什麼是道家的「呼吸以踵」?坐禪時,如何以腳根來定位?
2、什麼是佛典中所言的「跏趺而坐」?
小弟初學不懂,請有經驗的前輩或學識淵博者不吝賜教!
●道家「呼吸以踵」?佛教「跏趺而坐」?
感謝解悟前輩的教導!謝謝!
的確,是應該請教曾銀湖老師才是。
請教曾銀湖老師:
─曾老師所謂「跏趺而坐」,坐禪時,是如何以腳根來做精準定位?
─定位後真能讓呼吸的節奏、韻律產生最大和最和諧的共振—全身性的共鳴諧波,從腳跟、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喉部,一直到頭部?
─曾銀湖老師說:《 這樣的和諧共振諧波才足以消除全身緊繃的應力:酸、麻、疼、痛、熱、癢等不舒適的感覺,這才叫做「一切身覺知出、入息」和「身行休息覺知出、入息」。 》
→全身緊繃的應力:酸、麻、疼、痛、熱、癢等不舒適的感覺消除,真的就叫做「一切身覺知出、入息」和「身行休息覺知出、入息」?
→「安那般那念」修習中的「身行休息覺知出、入息」這句口訣內,所謂「身行休息」,真的只是「全身緊繃的應力:酸、麻、疼、痛、熱、癢等不舒適的感覺消除」!?
先謝謝曾老師!
的確,是應該請教曾銀湖老師才是。
請教曾銀湖老師:
─曾老師所謂「跏趺而坐」,坐禪時,是如何以腳根來做精準定位?
─定位後真能讓呼吸的節奏、韻律產生最大和最和諧的共振—全身性的共鳴諧波,從腳跟、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喉部,一直到頭部?
─曾銀湖老師說:《 這樣的和諧共振諧波才足以消除全身緊繃的應力:酸、麻、疼、痛、熱、癢等不舒適的感覺,這才叫做「一切身覺知出、入息」和「身行休息覺知出、入息」。 》
→全身緊繃的應力:酸、麻、疼、痛、熱、癢等不舒適的感覺消除,真的就叫做「一切身覺知出、入息」和「身行休息覺知出、入息」?
→「安那般那念」修習中的「身行休息覺知出、入息」這句口訣內,所謂「身行休息」,真的只是「全身緊繃的應力:酸、麻、疼、痛、熱、癢等不舒適的感覺消除」!?
先謝謝曾老師!
你的問題在另外一個帖子《解悟禪法》裏有比較詳細的表達,在這裏簡單扼要地回復如下:
1)「初禪」,要「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
是離欲界的“惡不善法”,也就是“五蓋”。色界和無色界的惡法在佛經當中叫“上分結”。
2)「有尋!有伺!」,「尋」是何義?「伺」是何義?
這個的定義可以參考論書的記載。
瑜伽釋十三頁:尋、謂尋求。伺、謂伺察。或思、或慧、於境推求,粗位名尋。卽此二種,於境審察,細位名伺。非一剎那二法相應一類粗細,前後異故。
上座部的心所:
尋──是尋求、思考的意思,即專註其心於所緣。
伺──是伺察,即深深考察,數數思惟於所緣。
“尋”與“伺”的區別是:尋粗伺細,前者初置心於所緣境,後者數數用心繼續思惟。
以上解釋我贊同。
3)在入出息的過程中,如何做?
參考《解悟禪法》,重要的是要能取到“自心相”。
當我開始學『 安那般那念 』時,
首先,
「念住」於入出息,這個動作就不是很容易!雜念一堆,念念紛飛,每一念都是那麼不真實!
再來,
於「入出息」中,體驗「息長」;於「入出息」中,體驗「息短」。這裡,依曾銀湖老師所了解好像很多人的修法剛好與此處相反,怎麼會這樣?那一種方法是對的?
接著,
是於「入出息」中,體驗「全身(偏身)」
─此處是體驗全身(偏身)的什麼?是去感覺全身(偏身)的存在?還是去感覺全身(偏身)的「氣」流(氣順)?「氣」塞(痠點、痛點、麻點)?
再來,
是於「入出息」中,讓自己的「身行」漸漸地「寧靜」!漸漸地「止息」!
─這裡的「身行」,指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六根」!有人說是「全身緊繃的應力:酸、麻、疼、痛、熱、癢等不舒適的感覺。」!到底正確地說法是什麼?而,要怎麼讓它「寧靜」!?讓它「止息」!?
說到這裡,又跟「初禪」:『 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內容要如何吻合?
純討論而已!有經驗的前輩不仿說說自己的看法!讓後輩有個遵循的依據或警惕。
謝謝!
如果有那裡說錯,請諸位前輩糾正!感激!
首先,
「念住」於入出息,這個動作就不是很容易!雜念一堆,念念紛飛,每一念都是那麼不真實!
再來,
於「入出息」中,體驗「息長」;於「入出息」中,體驗「息短」。這裡,依曾銀湖老師所了解好像很多人的修法剛好與此處相反,怎麼會這樣?那一種方法是對的?
接著,
是於「入出息」中,體驗「全身(偏身)」
─此處是體驗全身(偏身)的什麼?是去感覺全身(偏身)的存在?還是去感覺全身(偏身)的「氣」流(氣順)?「氣」塞(痠點、痛點、麻點)?
再來,
是於「入出息」中,讓自己的「身行」漸漸地「寧靜」!漸漸地「止息」!
─這裡的「身行」,指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六根」!有人說是「全身緊繃的應力:酸、麻、疼、痛、熱、癢等不舒適的感覺。」!到底正確地說法是什麼?而,要怎麼讓它「寧靜」!?讓它「止息」!?
說到這裡,又跟「初禪」:『 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內容要如何吻合?
純討論而已!有經驗的前輩不仿說說自己的看法!讓後輩有個遵循的依據或警惕。
謝謝!
如果有那裡說錯,請諸位前輩糾正!感激!
- anicca8883
- 文章: 7
- 註冊時間: 2013-10-01,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