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其實也是有根據的!
經文如下:
(四)佛說長阿含第一分闍尼沙經第四
(前文略)
爾時。阿難為摩竭人勸請世尊。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著衣持?。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處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佛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佛言。汝因何事。自稱己名為闍尼沙(闍尼沙秦言勝結使)。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跡。闍尼沙言。非餘處也。我本為人王。於如來法中為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為毘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於七生中常名闍尼沙。時。世尊於大林處隨宜住已。詣那陀揵稚處。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聲。喚阿難來對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喚阿難。阿難尋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觀如來顏色勝常。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爾。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向因摩竭國人來至我所。請記而去。我尋於後。著衣持?。入那羅城乞食。乞食訖已。詣彼大林。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我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難。汝曾聞彼闍尼沙名不。阿難白佛言。未曾聞也。今聞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為豎。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闍尼沙爾。佛言。我先問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跡。闍尼沙言。我不於餘處。不在餘法。我昔為人王。為世尊弟子。以篤信心為優婆塞。一心念佛。然後命終。為毘沙門天王作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返。乃盡苦際。於七生名中。常名闍尼沙。
(後文略)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此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云何為一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此謂一人出現於世。此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是故。諸比丘。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慢二.念壇 二施.堅無厭
施福.魔波旬 惡趣及一人
一心念佛是真有此法
念的是什麼佛?在《長阿含》裡,佛有一個清楚的解釋。
佛告阿難:
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游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如此可知,欲求生天,則應四念。但很明顯的,這個念是指憶念釋迦牟尼偉大一生和德行,而歡喜欲見,生戀慕心,進而得到神力與度人、遺法的能力。也就是說這個"念"不是要我們口念佛號,而是要我們學習佛的種種。
佛告阿難:
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游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如此可知,欲求生天,則應四念。但很明顯的,這個念是指憶念釋迦牟尼偉大一生和德行,而歡喜欲見,生戀慕心,進而得到神力與度人、遺法的能力。也就是說這個"念"不是要我們口念佛號,而是要我們學習佛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