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Mindfulness, Bliss, and Beyond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新書: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Mindfulness, Bliss, and Beyond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01, 12:02

博客來中文版書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388279

「智慧出版社」英文版書介:
http://www.wisdompubs.org/Pages/display ... n=&image=1

作者Ajahn Brahmavamso 本身的英文簡介:
http://www.forestsangha.org/brahmav4.htm

網路上可以閱覽免費公開的英文檔pdf:
http://www.bswa.org/PDF/MindfulnessBlis ... ers1-5.pdf

對這位比丘有點印象,他寫過「戒釋」一書(早期在阿姜查門下時為了引導西方比丘瞭解僧戒所寫的著作)。阿姜查門下的西方比丘都有一些奇怪的「幽默感」,相信這份「幽默感」來自於佛法對於人性的洞察與心境逐漸放鬆輕安所造就。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01, 12:35

阿姜布拉姆的相關開示中文版文章一篇,內容很有趣的文章,文中提到「佛法免費提供」的好理由:「因為佛法無價」。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issue.a ... .20$11.htm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01, 12:56

阿姜查真是驚人嚴厲的「好老師」: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issue.a ... .20$11.htm

個人看法:
佛法有其務實的一面,由於「務實」便顯得無情或不近人情,譬如,一般信徒遭遇親人的死亡覺得悲痛,阿姜查會適時地安慰信眾,因為他瞭解一般世人受惑於不知五蘊無常的事實,所以,遇事時心境便迷惑不安,這時就算再怎麼開示佛法也沒用。僧眾如果一開始就像一般信徒這樣的表現,阿姜查也會稍為安慰,畢竟出家修行不久,悟性不足以克服心境的迷亂,但是,若悲痛的時間太長了,阿姜查就會展開「石破天驚」的訓話--訓話嚴厲的程度足以嚇醒或嚇跑原本尚沉溺於悲傷中的學生。
最後由 peacecila 於 2008-01-04, 12:48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04, 12:35

很久以前讀過這位比丘剛出家時對佛法體悟的有趣故事,有一篇提到在很窮的泰國東北地區修行時,由於拿飯時排在他前面的住持最後將發臭的魚肉混在新鮮豬肉攪伴,讓他生起強烈的瞋心…這讓他瞭解到自己並非「阿羅漢」,瞋心消失後不免覺得一陣沮喪。當年剛出家修行不久的新學比丘沒想到過了數十年後竟然已經成為一寺的主持,舉辦禪修活動,也成為有名的禪修老師了,寫文章引經據典顯示學養俱佳。

閱讀這本書後感覺好像收到了一份新年禮物一樣,真的是一份很好的新年禮物,因為已經好久沒有讀到這種令人覺得振奮的禪修文章了,也真心地推薦給有心學習原始佛教禪法的法友們。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05, 12:55

在佛教裏,「初禪」以上的禪定經驗,稱之為「超人法」(漢譯:「過人法」),由於這種「超乎常人的經驗」是一般人不曾體驗過的「經驗」,所以稱之為「超人法」(過人法)。某些說法的表達方式則用「出離欲界」、「進入色界」,這種表達的意思更是明確地說明:基本上這已經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了。有了以上的瞭解,就不難理解談論「禪定經驗」其實是在談論身處於不同世界的經驗,甚至於有過「進入色界」經驗的人想要解釋清楚讓一輩子身處於「欲界」的人瞭解明白何謂「色界」,都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如果只是問「欲界」的民眾們:「何謂尋、伺?」卻不解說何謂「尋、伺」,這是沒有意義的事。

看到一位擁有豐富禪定經驗的僧人毫無保留地解釋說明禪定所有相關的經驗與知識,就能體會一位真正的僧人具有不計較利害得失且毫無保留的弘法心態---一切都只是為了將正確的教法資訊盡快地傳揚出去。

頭像
suibiliau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04-09-17, 08:00

文章 suibiliau » 2008-01-08, 08:23

謝謝希拉法友的分享,非常感恩 :D
.......願大家平安法喜,日日精進......

訪客

文章 訪客 » 2008-01-17, 18:27

阿姜查的禅与禅宗
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著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阿姜查


阿姜查禅法对于我们的意义有很多,譬如对于戒律和禅修的侧重,譬如对于数息观的掌握等。但最为重要的是,他从阿姜曼等前辈那里所继承的南传禅法的核心启示:“有心的状态和对它们的觉知。”他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了解这一点就差不多了。

那么这种禅法跟中国主流的禅宗有什么关联呢?虽然看起来有点像,但是实质上不同。

阿 姜查指出对心的状态的觉知,在禅宗北派和宗密那里也曾经得到高度的认可,宗密甚至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观点。但是禅宗主流没有认可他的看法,黄龙惠 南针对性地指出:“知之一字众祸之门。”洪州宗和后来的宗杲都批评了宗密的看法。其实对于见闻觉知的批评,早在南阳慧忠时期就曾经提过,《维摩诘经》里面 也明确说过:“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但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对于见闻觉知的误解?因为见闻觉知恰好是最为关键的工具,它本身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这一点在《楞严经》中得到了很充分的解说。麻烦在于,很多修学者将这一工具性功能当成了心性本体。这种把手段错误地当成目的的现象,在各种实践中都是常见的。

阿 姜查禅法的可贵,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明确而方便的观心法门,使得修学者可以方便地反观自心,逐渐领悟身心的虚幻不实,从而过得自在洒脱。应该说,他所继承的 这个禅观系统,操作性相当强。从刚开始的观息、到观心再到放下一切觉受,其中的步骤清晰考虑周详。但是他将能够关照的心知当作心性本体,这在汉传禅学看来 是不究竟的做法,会妨碍人们进一步探究更深层的心性智慧。

南传的系统的确接受了一些大乘观念,但是对于心识深层染妄的警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于普通信众来说,修习这种禅法可谓当机。但是如果法师们也都以此为禅修指归,那么谁来继承更为究竟的汉传禅法呢?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18, 00:27

阿姜查的開示很多,橫跨的年度也很長,有空時,不妨將他的開示集能找得到地全部瀏覽一遍,目前中文的翻譯有兩位譯者在負責,我聽說最早的中文譯本是他的一位外國學生隱身在「法耘出版社」以「法園編譯群」為名編譯他的開示。最新的中文開示翻譯本則都委託給「賴隆彥」,目前總共譯出了五套「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定、慧)、森林法語、無常」……。最近還有一位叫「果儒」的譯者也翻了一本。

個人比較喜歡「法耘出版社」的譯本,能找得到的全讀過,每本至少都讀了二遍,有幾本特別喜歡的開示集則讀過三遍以上。「賴隆彥」後來翻譯的那五套,很多內容幾乎都與「法耘出版社」的那些譯本重覆,所以,只買了「森林法語、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

阿姜查具有隨機說法、因材施教的說法能力,如果他覺得只能跟你談「心」,他就會只談「心」,因為他會衡量問法者的程度而說法。所以如果只是片面地去閱讀阿姜查的開示一、二難免容易心生誤解。

「法耘出版社」出版過一本書叫:「靜止的流水」,其中有一篇文章叫:「你的內在什麼也沒有」,頗值得一讀,這篇文章阿姜查講述他早年修行的一次禪修體悟:「你的內在什麼也沒有」。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18, 12:18

忘了在那裏看過一句話:「心在那裏生起,就在那裏滅去。」

到底阿姜曼跟阿姜查開示了什麼?具體的內容要去翻另外一本「心靈的資糧」,一般的佛教圖書館應該找得到。記得比較多的開示都跟僧戒的持守有關。

我想除了以上提到的「法園編譯群」與「賴隆彥」的譯本外,如果英文能力還不錯的話,最好去翻英譯本。目前的開示集是從「泰寮語」翻成英文,又從英文翻成中文,前面的翻譯過程一般沒學過泰寮語也無法分辨好壞,但目前英文普及至少後面的翻譯好壞應該可以分辨。

最好親自閱讀阿姜查的這些開示集,實際地思考、體會阿姜查到底想表達什麼?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20, 01:12

Anonymous 寫:
但最为重要的是,他从阿姜曼等前辈那里所继承的南传禅法的核心启示:“有心的状态和对它们的觉知。”他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了解这一点就差不多了。
我手中的書「阿姜查的禪修世界第一部--戒」,剛好有這一段的出處,其實阿姜曼整段開示的意思是說:「人們將心理狀態的剎那生滅變化(由於不見心之生滅)誤為(這就是)心之本身(或本體),等於說人們將證悟者看見是生滅的事物視為實有,這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顛倒見』」以上是個人消化了整段開示所寫出的心得。整段開示原文可以去看這本書。

「有心的狀態和對它們的覺知」,以原始法義來講就是在描述「(意)根觸(法)塵生(意)識」的這一過程,當然,這一個過程也是不斷地生滅變化中,證悟者當然也不可能會認為這種具有生滅性質的事物會是「心性本體」,瞭解之後就知道很明顯以下的評論是因為誤解了阿姜曼的開示所引發,這是閱讀者自己的誤解並非阿姜曼的原意:

但是他将能够关照的心知当作心性本体,这在汉传禅学看来 是不究竟的做法,会妨碍人们进一步探究更深层的心性智慧。


不然,也許就是在翻譯上的傳達上面產生了一些問題。但是,我覺得學習南傳佛法,最好先瞭解原始佛法,用原始佛法的角度去解讀南傳高僧的開示,而不要再用大乘或禪宗的角度去牽引附會這些南傳高僧的開示。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