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不一定苦, 執常纔為苦, 這樣說對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Anxiety
文章: 31
註冊時間: 2007-01-05, 08:00

無常不一定苦, 執常纔為苦, 這樣說對嗎?

文章 Anxiety » 2007-02-07, 21:52

如題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文章 five123 » 2007-02-07, 22:34

請參考雜阿含第九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

比如說想要身體永遠青春健康,但是"色無常",會老病死
所以產生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因為有無常所以引起苦..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2-07, 22:36

「無常故苦」,這裏的「苦」是指「不圓滿」:意指「受無常所逼迫而不得不變遷,無法恆常不變」,也意指「因無明(不見五蘊無常)所形成的煩惱」。

印度文類似英文,常有「一字多義」的現象與用法,原經文「苦」放在不同的段落有「痛苦」之意,意指「身體的實際痛苦」,也有「煩惱」之意,意指「心靈所感受到的煩惱」,也有直指「法義」的用法,意指「無常故苦」這樣的「真相」。但這些不同的用法與分別,翻成中文後,全被一「苦」字所取代,原來的字義就要審視全篇經文而判斷。

現在外界對佛法的誤解都是:「佛教都在講苦、教苦,這是一個痛苦的宗教」,誤解很深。

頭像
Anxiety
文章: 31
註冊時間: 2007-01-05, 08:00

文章 Anxiety » 2007-02-07, 22:46

苦指不圓滿的意思我知道, 但不明白為何無常一定會不圓滿...

比如現在我處於不圓滿的狀態, 恰恰因為無常, 此狀態的改變纔存在機會呀...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2-07, 22:46

「無常故苦」,這裏的「苦」是指「不圓滿」:意指「受無常所逼迫而不得不變遷,無法恆常不變」,也意指「因無明(不見五蘊無常)所形成的煩惱」。

我將兩個不同的觀念寫在一起了。上面的說法須分成兩段:

1、「無常故苦」:這裏的「苦」是指「不圓滿」,意指「受無常所逼迫而不得不變遷,無法恆常不變」。這告訴我們無常之物無法執取的原因,因為現實就是這樣。

2、「苦聖諦」:「因無明(不見五蘊無常)所形成的煩惱」。這指出獲得出離的關鍵。

「無常不一定苦, 執常纔為苦, 這樣說對嗎?」

「無常故苦」這是指事物的「本質」而言。
「執常為苦」這是因為人們不見事物的本質而造成的「心理性的痛苦」。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7-02-07, 22:59

peacecila 寫: 現在外界對佛法的誤解都是:「佛教都在講苦、教苦,這是一個痛苦的宗教」,誤解很深。
基本上外界的誤會,不是針對原始佛法而來,是大乘的邪說宣傳導致的,其實有部分的法友依然在內心深處受到大乘主張的世間出世間都一切空無,虛無,無意義,無目標,無志向.......等等的深刻影響,導致在知見言行上都尚有偏差,事實上佛陀並沒有這樣教導弟子,任何在學地的聖弟子,無論是心在世間或心在出世間,都是快樂喜悅的,都能知足安樂且精實進取,因為聖弟子能知苦,然後知苦因,也因此知道何謂苦的滅除,更確知自己正走向苦的滅除,何來憂愁痛苦呢?如果聖弟子不會痛苦憂愁,更在行為言論上自然表現出知足安樂且精實進取,那又如何來誤導世人誤解佛陀的教法呢?分析討論何謂苦集滅道,這並不是問題,知見言行上被邪見給影響有了偏差才是問題。
最後由 Honesty 於 2007-02-07, 23:01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2-07, 23:00

不如意 就感到痛苦煩惱 這才是苦的來源.
為何要執求如意呢?才是反思點.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7-02-07, 23:24

fs92004 寫:不如意 就感到痛苦煩惱 這才是苦的來源.
為何要執求如意呢?才是反思點.
babu法友抱歉,且當個例子,讓末學分析一下
像babu法友這種觀念就是典型被大乘影響而見解觀念上有問題的實際例子:

每個眾生當然想要如意,不執求如意,不嚮往更美好更喜樂的生命,那生活就沒有動力,生命也就沒有意義,大乘的邪法就是在知見的觀念深處中暗示大家這樣去運作,那當然越活越苦越憂愁越不想活。

想要如意,有求有志並不是問題,因欲求而去殺生,去偷盜,去邪淫,去妄語,去喜好自我迷亂放逸,這些錯誤行為才是真正的問題。

我們領受佛陀的教導,以智慧去觀察這個世間與出世間,懂得避開錯誤的行為,懂得透過正確的身口意行為,合法的滿足知足於身心的欲求,因為具有合法知足善良正直的心意,才能漸漸的透過正確的修行提升心意的層次,逐漸的安住於高層次的喜樂,然後自然就會遠離低層次的欲求,透過越來越如意的身心進步,逐步通往更高階層的喜樂與安樂與法樂當中,這樣的過程每個過程都有期待與滿足,也都是懷有對於期待自己的生命想要如意圓滿的執求,對於這樣的執求,聖弟子有足夠的智慧與精進來完成法次法向,逐步進展,逐步滿足這樣的執求,這就是以欲止欲的賢聖道蹟。

想要走入聖賢道蹟,具有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法義的正確理解都是靠智慧正見的解讀,所以善知識的教導就是入門的第一步,沒有善知識的教導,被內心深處隱藏的邪見給引導,而誤解曲解法義的法友實在很多,也很難自己改變。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08, 00:21

Honesty法友的分析很有道理,很多人把“欲貪”和“欲如意足”搞混了。這個問題值得注意。 :)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2-08, 01:06

Honesty 寫:babu法友抱歉,且當個例子,讓末學分析一下
像babu法友這種觀念就是典型被大乘影響而見解觀念上有問題的實際例子:
我也很抱歉.看來您的知見有問題.還沒實修或起深刻的出離心.
照您看好像大乘法有問題.畢竟很多事不是親身經歷是不會明白的.
我從接觸大乘法到走向阿含.不是大乘法有問題.從素食回到雜食也不是
因為律或貪於美味或健康出問題.我有我的原因.
我的目標從一開始至今都沒有變.要疾速的證獨覺或阿羅漢果位.
Honesty 寫: 每個眾生當然想要如意,不執求如意,不嚮往更美好更喜樂的生命,那生活就沒有動力,生命也就沒有意義,大乘的邪法就是在知見的觀念深處中暗示大家這樣去運作,那當然越活越苦越憂愁越不想活。
您所謂的美好只是以苦為樂的愛染十八界下的行為.
大乘裡有實修的大有人在!且非常精進.
別妄下言論.這可能會把你推到不好的境界.
Honesty 寫: 想要如意,有求有志並不是問題,因欲求而去殺生,去偷盜,去邪淫,去妄語,去喜好自我迷亂放逸,這些錯誤行為才是真正的問題。
這只是五戒人天果報.不是出離法.
Honesty 寫: 我們領受佛陀的教導,以智慧去觀察這個世間與出世間,懂得避開錯誤的行為,懂得透過正確的身口意行為,合法的滿足知足於身心的欲求,因為具有合法知足善良正直的心意,才能漸漸的透過正確的修行提升心意的層次,逐漸的安住於高層次的喜樂,然後自然就會遠離低層次的欲求,透過越來越如意的身心進步,逐步通往更高階層的喜樂與安樂與法樂當中,這樣的過程每個過程都有期待與滿足,也都是懷有對於期待自己的生命想要如意圓滿的執求,對於這樣的執求,聖弟子有足夠的智慧與精進來完成法次法向,逐步進展,逐步滿足這樣的執求,這就是以欲止欲的賢聖道蹟。
我只知道離欲.喜貪盡.阿羅漢.未曾聽過以欲止欲的賢聖道蹟.
您這樣要走到四果很難.
因為這些圓滿高層次樂不是求來的 .是因為放下捨棄才升起的.
期待與滿足與樂與高層次這些東西.這些都是想蘊製造出來的妄想罷了
心意製造出希望未來,更好,圓滿..這就是苦因.若達不到就憂愁悲嘆.
這都不是正念.只是無益的妄想.
Honesty 寫: 想要走入聖賢道蹟,具有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法義的正確理解都是靠智慧正見的解讀,所以善知識的教導就是入門的第一步,沒有善知識的教導,被內心深處隱藏的邪見給引導,而誤解曲解法義的法友實在很多,也很難自己改變。
您說的只是正思維.不是智慧.智慧是在四念處的實踐中才會升起的.還不一定
升的起.需要不斷的精進和正念.然後才會在適時中自然的升起.
四念處就是善知識. 而法就在當下五蘊身心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