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以上就是須深問法的目的,他想的和問的是一樣的,這是妄語?
我可沒有說什麽前世的問題,而是在今世就有很多人有時犯戒有時不犯戒 ,而你的邏輯是一旦他犯戒了,就一直在犯戒,這是常識麽?
在經中,很多人在成初果發誓要做到三歸五戒,這個對照四不坏淨正好證明了這聖戒成就的戒就是五戒,而沒有根據地否定聖戒成就纔是你的臆測。
這裡又要回到你前面的問題,也就是初向的定義是什麽了。在你自己還不知道初向和初果的區別的情況下,貿然否定別人提出的對於初向的定義,那是一種虛僞的討論態度。
四向的定義是什麼?
須深就像现在的‘间谍’一样,被人利用伪装进入一个团体,目的是想获取一些有利的情报,所以他就在团体里面东问问西问问的看可以知道些什么东西,就因为这样的查询而引发出一些疑问关于慧解脱的罗汉的事情:D ,須深知错而發露懺悔,才能得法益而入初果
央掘摩羅殺人无数,佛陀在关键的时刻救他教导他,央掘摩羅知错改过受具足戒
对了,佛陀很多时候只是说一声‘善来,比丘’,一个凡夫就自然受具足戒不就是这样吗??
一个人即使作了罪业,只要他能知错改过而守戒,戒就能成就
而不是成就了圣戒得了初果过后又犯圣戒。
但有一些罪业是可以完全使一个人这一生完全没有机会成就成就任何果位
那就是六逆罪
就如佛陀时代的一位王者,因为杀父篡位,后来即使佛陀向他说法但他却得不到法益,经中佛陀说这位王者毁了他自己本身 !!
央掘摩羅殺人无数,佛陀在关键的时刻救他教导他,央掘摩羅知错改过受具足戒
对了,佛陀很多时候只是说一声‘善来,比丘’,一个凡夫就自然受具足戒不就是这样吗??
一个人即使作了罪业,只要他能知错改过而守戒,戒就能成就
而不是成就了圣戒得了初果过后又犯圣戒。
但有一些罪业是可以完全使一个人这一生完全没有机会成就成就任何果位
那就是六逆罪
就如佛陀时代的一位王者,因为杀父篡位,后来即使佛陀向他说法但他却得不到法益,经中佛陀说这位王者毁了他自己本身 !!
這類的例子在廣律中很多,但都是在證初果後,立刻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你不能說這些人是因為有了四不壞淨而證得初果,因為他們之中事實上有不少只是慕名來求教,談不上堅信,有些甚至還半信半疑;若是外道行者,有些則是來"踢館"的。按佛法的邏輯,他們都是在聞法後,先證得了初果,對三寶心悅誠服,然後才皈依受戒。我們不能說他們皈依受戒後,才得初果,除非初果是由佛陀授予。shanguan 寫:在經中,很多人在成初果發誓要做到三歸五戒,這個對照四不坏淨正好證明了這聖戒成就的戒就是五戒,而沒有根據地否定聖戒成就纔是你的臆測。
我對這一點,也沒有問題,但很多人會有問題。我提出這個問題,是要幫助大家去思考。死抱著『四不壞淨』而不動腦筋,在學法的道上,是不會有長進的。原始聖典中,四沙門果的定義,隨處可見,你們不妨也試著找一找四向的定義吧。shanguan 寫:這裡又要回到你前面的問題,也就是初向的定義是什麽了。在你自己還不知道初向和初果的區別的情況下,貿然否定別人提出的對於初向的定義,那是一種虛僞的討論態度。
我從來沒有說必須先信了三寳才能成爲初果,而是說初果必定能做到四不壞淨。但你對這個也不承認。Mahanama 寫:這類的例子在廣律中很多,但都是在證初果後,立刻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你不能說這些人是因為有了四不壞淨而證得初果,因為他們之中事實上有不少只是慕名來求教,談不上堅信,有些甚至還半信半疑;若是外道行者,有些則是來"踢館"的。按佛法的邏輯,他們都是在聞法後,先證得了初果,對三寶心悅誠服,然後才皈依受戒。我們不能說他們皈依受戒後,才得初果,除非初果是由佛陀授予。shanguan 寫:在經中,很多人在成初果發誓要做到三歸五戒,這個對照四不坏淨正好證明了這聖戒成就的戒就是五戒,而沒有根據地否定聖戒成就纔是你的臆測。
我對這一點,也沒有問題,但很多人會有問題。我提出這個問題,是要幫助大家去思考。死抱著『四不壞淨』而不動腦筋,在學法的道上,是不會有長進的。原始聖典中,四沙門果的定義,隨處可見,你們不妨也試著找一找四向的定義吧。shanguan 寫:這裡又要回到你前面的問題,也就是初向的定義是什麽了。在你自己還不知道初向和初果的區別的情況下,貿然否定別人提出的對於初向的定義,那是一種虛僞的討論態度。
你沒有問題就不要問問題,不要考量別人。原始聖典中四雙八輩也處處可見,他們的定義就是趨向相對應的四果的人。
『於佛不壞淨』、『於僧不壞淨』這兩項,必須在有佛和聲聞僧伽的情況下,才可以驗證,否則它們沒有意義,因為你實際上面對的是法和律,而不是佛和僧。相應部預流相應第23經中,釋氏摩訶男向佛陀說:『無論世尊您採取何種立場,我都站在您這一邊;願世尊記得我有這樣的信心。』這才是如假包換的『於佛不壞淨』。我們這種生在佛滅後的人,無從驗證是否有『於佛不壞淨』的成就。有趣的是,釋氏摩訶男雖然信心這麼強,卻又害怕自己命終時忘了念佛,而墮入惡道。shanguan 寫:我從來沒有說必須先信了三寳才能成爲初果,而是說初果必定能做到四不壞淨。但你對這個也不承認。
阿羅漢向的成就是什麼?shanguan 寫:原始聖典中四雙八輩也處處可見,他們的定義就是趨向相對應的四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