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的看法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28, 23:00

lxd127 寫:從你的回覆來看,你覺得應該是第四種假設。
但這是不合理的。
1、在喜的階段,確絲毫不生起樂,這是不合理的、不可能的事情。但反過來則有可能,只有樂,而未生起喜。
三禪:喜→樂→一境性,三者不斷重複,唯喜覺支比較明顯。
lxd127 寫:2、初禪正受,要以一境性為前提,沒有一境性,則不能視作定,哪怕是剎那定或近行定。這樣說,則會導致只有第五階段才算得上初禪。前四個階段連近行定也不算。因為那四個階段沒有一境性。
所以第二點論述是在每一個剎那裡頭,都需包含有心一境性,方才叫做定囉。如此一來,我剛剛的說法確實有待商榷。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28, 23:08

Dogbert 寫:
yggdrasils 寫:版大這可有經典依據?
要我拿出心所在「經」裡的依據那就考倒我了。
版大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 ... 11-330.htm
文中指出:
心所的原文是cetasika,此語本來是形容詞:「心的」之意。作為形容詞的cetasika之例,如:cetasika sukha(心之樂)3 、cetasika dukkha(心之苦)4、cetasika daratha(心之不安)5 等,與kayika sukha(身之樂)、kayika dukkha(身之苦)、kayika daratha(身之不安)等詞共用。此場合的cetasika,很明顯的並不是後世心所法的意思。因此,它與心所並無直接的關係。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 ... 31-349.htm
在五蘊說中,受、想等蘊,被說成是心所法;和受、想等同樣具有認識判斷之心理作用的識蘊,就只有它被認為是心法,這是不合理的。如果承認全體一致之心的話,就必須把受、想、行、識合在一起。如果排除受、想於心之外,那麼同理也應該排除認識判斷作用的識。如果被認為是心所法的諸法,不在心的作用之外,作用以外沒有另外的心的話,那麼有部所說的心所法,結果仍然只不過是心的一部分而已。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9-07-28, 23:09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心所之概要

建議你先把資料看一下,你的問題其實都有解答。先用它的邏輯去理解它要表達的概念,然後再檢查有沒有問題還不遲。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28, 23:18

Dogbert 寫: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心所之概要

建議你先把資料看一下,你的問題其實都有解答。先用它的邏輯去理解它要表達的概念,然後再檢查有沒有問題還不遲。
我其實已經讀過南傳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了,只是當我由其他文獻得知,心所的成立也是有問題的,就文獻的考據上確實指出心所的用語不出現在早期經典中,看看水野教授的研究就知道了。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9-07-28, 23:27

如果你的意思是經典沒有就是錯的,那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我剛就說過了,你要我找出心所在經典的依據,那我就被你考倒了。

頭像
lnwang
文章: 63
註冊時間: 2005-12-30, 08:00

文章 lnwang » 2009-07-29, 00:31

如果不用“心所”,也可以順利修行,那就不必關心了。

用“論”來指導修行的,才有必要關心“論”。

用“經”來指導修行的,不必要關心“論”。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29, 04:51

Dogbert 寫:如果你的意思是經典沒有就是錯的,那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我剛就說過了,你要我找出心所在經典的依據,那我就被你考倒了。
就我所知,南傳阿毗達摩概要成於西元五到十二世紀中,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該書是這麼說,此已不屬於南方上座部赤銅碟部所傳巴利三藏中之七部論藏之一http://www.geocities.com/dhammachanda_1/canon_index.htm,可說是部派產物,對於此書所說之一切的正確性是有待商榷的,然此論(與清淨道論)至今被南傳佛教視為修行的主要依據,表示有一定的可靠程度,但不代表他就一定是對的,要認真討論起來,還是應該依循巴利三藏或是漢譯阿含經下手為是,太過於重視論藏而忽略經藏,反而失去佛語的原汁原味。

且該書有提到做為阿毗達摩概要的兩部重要註釋,彼此之間的見解也不全然相同,目前可見之中譯本,只選擇相同的部分做說明,不同處則同時列出來,由此可見,連著名的註釋者對於怎樣解釋阿毗達摩概要都有異義了,哪麼在現代的我們,就不能提質疑嗎?且提出質疑的部分還有學者的背書(水野弘元教授算是巴利佛教界的權威了)。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09-07-29, 09:07

對於佛教學者、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專家們的見解,我是這樣看待的:
只能作為參考,作為選擇修學傳承的參考意見,而不必以其為准,也不必跟隨其後,把自己弄得像個學者。我想,佛弟子應當成為一名修行者,而不是學者。
那種博採各家之所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將形成新的學術派別。
那種抱著已經斷絕的傳承思想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只有兩種結果,一是選擇了錯誤的思想,一是沒有那個傳承的善知識來教導。兩者都難有成就。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29, 09:31

在實修上,這我倒是蠻贊成清淨心法友的說法,但要追溯原始佛教的面貌,還是照葛拉瑪經所說:

1.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
2. 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3. 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4. 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
5. 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
6.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7. 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
8.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9.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10. 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我想我提出這個疑問,不過是依循葛拉瑪經所說,但不可否認的在實修上,南傳確實是有淵遠長流的承傳,他確實是比較接近原始佛教的面貌,可赤銅碟部的傳承,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以正宗看之。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9-07-29, 10:29

我認為葛拉瑪經最重要的部分是「葛拉瑪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善的,這些東西是對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讚揚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採納及受持這些東西。」這一段。

要做到這點是有困難的,因為有些人對某些理論有成見,連基本的理解都作不到,更不要說去親身實驗,要怎麼知道它到底有沒有用?最後還是停留在懷疑。懷疑只是第一步,沒有接下來放開心胸的理解,你要接受它或是排除它都沒辦法,只能懷疑,然後就沒下文了。

我們許多禪修技巧跟知識都是來自於論書或註釋書,即使你沒看論書或註釋書只跟禪師學,但禪師也還是從論書或註釋書裡學來的,意思還是一樣。或許有人不相信,至少在我所碰到的禪師,不管是外國人還是台灣人,沒有一個不看論書或註釋書的。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關於禪修的東西經典沒說清楚,都是大原則提示。有人只看經典,自己就知道修止禪該怎麼修,什麼是業處、取相、似相,修觀禪有哪些不同修法,行禪技巧是如何嗎?我想這種人應該少之又少。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