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坦尼沙羅”比丘的「呼吸禪定」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1-20, 17:47

我贊成據經律而論,據我所知,經裏面應該是沒有將安那般那念明確分為「十六勝行」或者「十六步驟」.律裏面有沒有我確實不清楚.

不過,我可以在經裏面找到支持我的主張的證據:安般的第一和第二段落,末學認為其實是一個步驟。

【雜阿含經】第807經:

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

長呼吸,短呼吸其實指呼吸的特質,就好像是說粗細,平滑等等.是要我們註意呼吸時正在發生的現象,也就是在其他經文裏佛所教導的:觀照身體上正在升起,滅去的現象.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1-20, 18:10

還有【雜阿含經】第810經

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

和此對應的相應部54相應13-14經,雖然沒有說若長若短,但是卻說了:若比丘行長入息,知為‘長入息’

這個若,據說是"當....時候",也和末學的主張不矛盾.



末學的主張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部派後,佛弟子學習安般念歷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使得學人不會掉入什末是長呼吸,什末是短呼吸的謎思.

同時,這也能夠增加學人進入聖八正道的機會.....因為一入手就是強調正念正知......

一家之言,提供大家參考也好.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2-11-20, 18:45

freshman 寫:我【雜阿含經】第807經:

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

長呼吸,短呼吸其實指呼吸的特質,就好像是說粗細,平滑等等.是要我們註意呼吸時正在發生的現象,也就是在其他經文裏佛所教導的:觀照身體上正在升起,滅去的現象.
可以引一下經文嗎?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7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2-11-20, 22:14

心只會安住於舒適的地方,如果是修習所謂的“觀息法“,要求將心安住於呼吸的“覺受“上,可是,若修習者的呼吸並不是讓心覺得舒適的場所,心又如何能夠安住於呼吸上呢?所以,很簡單的原則,一定要調整呼吸直到調整到讓心可以安住於呼吸的程度。

什麼樣的呼吸品質可以讓心安住呢?這是每位修習觀息法的行者,必須自己去嘗試練習的一段過程,無人可以代勞。

"心只會安住於舒適的地方",只是領悟了如此簡單的原則,就足以讓人養成每日固定禪修的習慣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1-20, 23:14

對,會有一個調息的過程。

因為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這個過程會很不同。大多數身心健康的人可以有自動調整的可能。就好比呼氣呼到一定程度自己會吸氣,否則的話,那不是自找苦受?

健康的身心都有避苦趨樂的本能,念住於呼吸,在觀察呼吸的過程當中,身心自然會有一個調整的機會----這樣子舒服,這樣子容易念住,容易忘記不高興的事,時間過的快。。。越念住越開心。。。。

還有,如果特別想要身體好,那麽專門的作一些特別的調息也是可以的,這個時候一些氣功,瑜伽的技術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1-20, 23:33

leeyc2 寫:
freshman 寫:我【雜阿含經】第807經:

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

長呼吸,短呼吸其實指呼吸的特質,就好像是說粗細,平滑等等.是要我們註意呼吸時正在發生的現象,也就是在其他經文裏佛所教導的:觀照身體上正在升起,滅去的現象.
可以引一下經文嗎?
"In this way he remains focused internally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or externally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or both internally & externally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Or he remains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origin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on the phenomenon of passing away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or on the phenomenon of origination & passing away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Or his mindfulness that 'There is a body' is maintained to the extent of knowledge & remembrance. And he remains independent, unsustained by (not clinging to) anything in the world. This is how a monk remains focused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DN 22
PTS: D ii 290
Maha-satipatthana Sutta: The Great Frames of Reference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於是他持續地就身體內部觀察身體,持續地就身體外部觀察身體,同時持續地就身體內部、外部觀察身體。因此,他持續地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持續地觀察身體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持續地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大念住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

南傳巴利文三藏《長部.大品.22經》

解悟註:是持續地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而不是生滅。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2-11-21, 00:02

freshman 寫:
leeyc2 寫:
freshman 寫:我【雜阿含經】第807經:

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

長呼吸,短呼吸其實指呼吸的特質,就好像是說粗細,平滑等等.是要我們註意呼吸時正在發生的現象,也就是在其他經文裏佛所教導的:觀照身體上正在升起,滅去的現象.
可以引一下經文嗎?
"In this way he remains focused internally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or externally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or both internally & externally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Or he remains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origin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on the phenomenon of passing away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or on the phenomenon of origination & passing away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Or his mindfulness that 'There is a body' is maintained to the extent of knowledge & remembrance. And he remains independent, unsustained by (not clinging to) anything in the world. This is how a monk remains focused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DN 22
PTS: D ii 290
Maha-satipatthana Sutta: The Great Frames of Reference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於是他持續地就身體內部觀察身體,持續地就身體外部觀察身體,同時持續地就身體內部、外部觀察身體。因此,他持續地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持續地觀察身體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持續地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大念住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

南傳巴利文三藏《長部.大品.22經》

解悟註:是持續地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而不是生滅。
1.此處 origination 意思就是[生起]?
(原來希望你提出的是雜阿含或相應部的經典)

2.你可知你所引的雜阿含807經中各步驟都是[知],SN54.11也都是know,而不同於其他安般相應諸經的..

ps.希望你別太早自成一家,否則可能會提早失去修正自己的機會 :)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1-21, 00:11

你的善意我體會到了。 :D
不過,

1)那你說那個passing away是什麽?

2)雜阿含807經中各步驟都是[知],SN54.11也都是know,而不同於其他安般相應諸經的.. 所以你的意思是----雜阿含807和SN54.11和其他安般相應諸經有分歧?

3)我自成一家不是以我自己的意誌所轉移的。當你見法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假裝你沒有見到。或者,謙虛地說,你好,我好,大家好。 :D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2-11-21, 00:12

leeyc2 寫:1.此處 origination 意思就是[生起]?
(原來希望你提出的是雜阿含或相應部的經典)

2.你可知你所引的雜阿含807經中各步驟都是[知],SN54.11也都是know,而不同於其他安般相應諸經的..

ps.希望你別太早自成一家,否則可能會提早失去修正自己的機會 :)
從上帖第2項,可以知道Slake居士提到的[知]與[學]的分別,無論從雜阿含或相應部的安般經典看,都是絕對有其意義的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1-21, 00:20

我沒有說他沒有意義,只是說他沒有抓住重點。完全可以在不提出南北傳經典以及雜阿含807經SN54.11有分歧的層面,將這個“學”的問題提出。因為,要“知”,包括了學。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