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Mindfulness, Bliss, and Beyond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21, 00:50

阿姜查常在「開示」中提到「覺知者」(英譯本常將它譯為「the knowing」或「the one who knows」),這個名詞大概會讓很多學習原始佛法的人覺得不太自在而讓那些想證明「存在的主體的確真實存有」的人誤認:「阿姜查」原來也是同道中人啊!可是,事實上,如果你再仔細地請教「阿姜查」:「覺知者是存在的主體嗎?」阿姜查一定會更進一步地解釋:「覺知者也是空的!」

「覺知者」在阿姜查的開示中只是為了用來幫助講解怎麼開始修行?否則,真是不知道怎麼教導一般大眾開始修行,如果阿姜查一開口就說:「什麼都是空的!」任何聽到這說法的人都會心想:「阿姜查是不是瘋了?」事實上,阿姜查並沒有瘋,他講了真話,但沒有人相信。

關於阿姜曼的開示,可以簡略用佛典的用語歸納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別譯雜阿含經)或「知諸行無常 ,皆是變易法 。」(雜阿含經)
這些經句不難在經典中看到佛陀反覆地解說這些真理,可是,當這段經句由得道高僧親自解釋時,這教法產生了力量,阿姜查才真的聽進了心裏並鼓舞阿姜查全心全意投入真正的修行之道。

現代一些傳法的情況,很讓人擔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教法一脈相傳,一直輝耀著真理的光芒,燦爛奪目。但同樣的教法由同樣證得這真理的老師口中說出,讓不同學生聽到心裏,結果卻會寫出不同的聽法心得,這就有點令人擔心了。我很擔心阿姜查的開示會遭到不同的「傳誦者」所扭曲,但現在沒時間去管這種問題,真的要管也管不完。在此必須指出「大師(喬達摩佛陀)」的核心教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希望讀者閱讀阿姜查、阿姜曼或任何南傳大師的開示時,能專注在這句教法的解說內容上,而忽略掉那些可能是因為聽者心生誤解而被他人不斷地錯誤傳誦的內容。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1-23, 10:16

peacecila 寫:阿姜查常在「開示」中提到「覺知者」(英譯本常將它譯為「the knowing」或「the one who knows」),這個名詞大概會讓很多學習原始佛法的人覺得不太自在而讓那些想證明「存在的主體的確真實存有」的人誤認:「阿姜查」原來也是同道中人啊!可是,事實上,如果你再仔細地請教「阿姜查」:「覺知者是存在的主體嗎?」阿姜查一定會更進一步地解釋:「覺知者也是空的!」
很多學習佛法的人,一看到主體這兩個字就反胃,很自然地就輕率地說佛教是在講沒有主體的。

其實哲學所謂主體這個詞是有歧義的,它有很多面向的意義。存有論意義上,又被人與不變的實體(substance)這個詞混淆,在認識論上的認識主體,在倫理學上的行為主體,都有其不同的意義。

阿姜查系統的所謂覺知者,就是認識論的認識主體,它被用來與被觀察的客體(禪修所謂的業處)作對象性上的區隔,只不過他是用日常語言來說罷了。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1-23, 10:52

孔夫子說:「禮失求諸野。」當今佛法也有這樣的現象。歐美人士對同屬印毆語系的梵巴文字語意上的掌握度,加上他們的哲學文化背景與素養,對原典的理解相對於我們,比較能夠很快地掌握到其語意。

當我們看一些譯作時,對於原作者或譯作者的學術背景最好稍微了解一下,例如菩提尊者的英文譯作,使用了大量的西洋哲學概念,就有人批評他翻譯精確度不如他人,其實若能掌握西洋哲學概念,在我看來他的譯作比他人更能被清晰地了解。這種現象是翻譯這個工作以及閱讀譯作困難之所在。

阿姜曼系統的森林比丘們,在指導禪修時,大都用日常語言來解釋,如果不了解其脈絡,拿其原作或譯作中的片段文字而將之比附自己所熟悉的而認為它不該屬於佛法的概念,則誤解將可能從這裡開始發生。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1-23, 11:08

由於本版將會定期被系統清除,建議哪位版主把此主題移到討論區去,以利保存。不知各位版主意下如何?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1-23, 17:46

upasaka 寫:當我們看一些譯作時,對於原作者或譯作者的學術背景最好稍微了解一下,例如菩提尊者的英文譯作,使用了大量的西洋哲學概念,就有人批評他翻譯精確度不如他人,其實若能掌握西洋哲學概念,在我看來他的譯作比他人更能被清晰地了解。這種現象是翻譯這個工作以及閱讀譯作困難之所在。
前輩能不能把這句話所指說的更具體些呢?最好能夠給一個連接,好讓末學去學習一下。

因為末學也是認為“他翻譯精確度不如他人”的呢。能夠發現見解相同的人是一件幸事!謝謝! :D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1-23, 20:59

upasaka 寫: 很多學習佛法的人,一看到主體這兩個字就反胃,很自然地就輕率地說佛教是在講沒有主體的。

其實哲學所謂主體這個詞是有歧義的,它有很多面向的意義。存有論意義上,又被人與不變的實體(substance)這個詞混淆,在認識論上的認識主體,在倫理學上的行為主體,都有其不同的意義。

阿姜查系統的所謂覺知者,就是認識論的認識主體,它被用來與被觀察的客體(禪修所謂的業處)作對象性上的區隔,只不過他是用日常語言來說罷了。
我應該是將名詞「主體」的使用方式與「自我」混用---指的是一般人日常使用的方式,應該很少人分得這麼清楚吧?但是,在此,想表達的是,不管阿姜查怎麼運用一些名詞在指導學生的修行,但他的觀念中絕對不可能有「身見結」這種東西存在。我比較擔心有人會誤會這種事,所以覺得有幫忙解釋一下的必要---希望不是越幫越忙。

人們如果想找「永恆不滅的自我」,絕對不要去「阿姜查」的開示裏頭找,那是徒勞無益的事。

另外,在此也想說,如果有任何人可以被冠上「南傳大師」這種稱號,在他的開示集絕對都不該出現這種顯示「身見結」存在的內容,這樣才比較與原始佛法呼應。「南傳大師」的稱號,只是世俗的用法罷了,南傳大師到底實修了什麼?他們證悟後,到底在教些什麼?這些教導是不是與原始佛法相呼應?個人覺得這些才是重點。如果這些重點都沒有疑問,「南傳大師們」自然學的也是「原始佛法」--說明了「存在」的三個自然現象---「無常、苦、無我」。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1-25, 00:08

freshman 寫: 前輩能不能把這句話所指說的更具體些呢?最好能夠給一個連接,好讓末學去學習一下。

因為末學也是認為“他翻譯精確度不如他人”的呢。能夠發現見解相同的人是一件幸事!謝謝! :D
很抱歉啊!我忘記在哪個資料看到的,也不知道哪個網站有這樣說,也許只是看過你在本站說過的話的印象吧! :lol:

我上帖的重點是在說菩提尊者的英文譯作中,有些名詞的語意可能會讓一個沒有接觸過西洋哲學的人不能正確地明白它們的意思,所以會造成這些人「他的翻譯精確度不如他人」的印象。相對地,有西洋哲學基礎的人,則不但不會有這個問題,反而會讓他們容易明白這些名詞的語意。舉兩個他用的名詞為例,form與indentity這兩個名詞,就是不折不扣的哲學名詞,一個沒有西洋哲學基礎的人,若同時也是佛學的入門者,將如何理解它們呢?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1-25, 04:25

哦,原來如此。 :lol:

form與indentity 應該是 form與identity之誤吧?

不過末學卻不是因為“他在翻譯中使用了大量的西洋哲學概念”而覺得他的翻譯不如別人。而是因為他的一些觀念和末學相差太遠。阿,阿,這個要說清楚就不容易了,以後有機會再說吧。總之,我不喜獲他的翻譯,好在還有別人在做這個工作,末學還是很幸運的,可以有機會讀到其他巴利文學者的英文譯作。 :)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1-25, 07:41

一時手快多打一個n,謝謝啦!
相對於form與identity,緬甸宗教部用日常語言的英譯為Corporeality與distinct entity,它們的語意是不是讓一般人容易明白?不過,對照其原來的巴利文語意,則二者各有其優點。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1-25, 08:04

這兩個名詞漢文直譯為色與有身(存有之身,要注意這個身的意思不是專指身體,音譯薩迦耶),由部派經論(包含相應部與阿含經)中得到一些佛教語言所蘊藏的智慧,使我們能夠了解佛法,讓我不得不感謝部派論師傳承佛法的貢獻。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