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息念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1-01, 22:23

yangyan 寫:請問:歷代的阿羅漢對於以上類似的問題經文,是否提出過質疑呢?如果沒有,是否說明他們也在有意回避著什麼呢?
:roll: 歷代的阿羅漢對於類似的問題經文是如何考慮的?我也很想知道。不過,在這裏,我想提供給大家一個這樣的例子供大家分享:

當有人(一個遠在日本的弟子和班迪達禅師的親近的弟子)一再地追問班迪達禅師:「爲何馬哈希尊者不教導佛陀直說的出入息念,而提出觀腹部起伏的方法?出入息念在本質上,與毗婆舍那、觀腹部起伏相同嗎?能夠引生道、果和涅盤嗎?」

班迪達禅師如下地解釋了馬哈希尊者的教導,來回答這些問題。

出入息念的修行,可有兩種方式。如果禅修者努力念住於出息、入息的「形狀」或「方式」,那麽,此即屬於「奢摩他修行」,會引生心一境性;如果禅修者觀照出入息移動、接觸的感覺,那麽,這就是「毗婆舍那修行」。「移動」,或說風界(vayo-dhātu),是色法(rūpa)。對「移動」的覺知,是「名法」(nāma)。循此,出入息念亦可用來修習毗婆舍那,而能引生高階的觀智。然而,《清淨道論》談「身隨觀」的十四種業處時,將這些業處分爲「毗婆舍那業處」和「奢摩他業處」兩個範疇,其中是把「出入息念」納入「奢摩他業處」。因此,如果我們教導禅修者用出入息念來修毗婆舍那,將會引來無謂的批評與诤論。而且,馬哈希尊者和我並不想說,《清淨道論》這部倍受尊重的經典之作,在這部分並不圓滿。
參見(U Hla Myint Kyaw, trans. by U Hla Maung, ‘Questions and Anaswers’, Panditarama, Yangon, 1999 (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pandita5.htm )。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1-01, 22:35

對于聖典還有神通等的敬畏,並不表示你不可以懷疑和獨立的思考。只是,要知道,當你保持敬畏的同時,你是時時刻刻在驚醒自己:我是不是太自信了?我真地知道嗎?我這樣說對大家負責任嗎?

現代人的缺點,不是自信不足,而是無畏有余啊! :(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1-02, 07:12

freshman 寫: :roll: 歷代的阿羅漢對於類似的問題經文是如何考慮的?我也很想知道。不過,在這裏,我想提供給大家一個這樣的例子供大家分享:

當有人(一個遠在日本的弟子和班迪達禅師的親近的弟子)一再地追問班迪達禅師:「爲何馬哈希尊者不教導佛陀直說的出入息念,而提出觀腹部起伏的方法?出入息念在本質上,與毗婆舍那、觀腹部起伏相同嗎?能夠引生道、果和涅盤嗎?」

班迪達禅師如下地解釋了馬哈希尊者的教導,來回答這些問題。

出入息念的修行,可有兩種方式。如果禅修者努力念住於出息、入息的「形狀」或「方式」,那麽,此即屬於「奢摩他修行」,會引生心一境性;如果禅修者觀照出入息移動、接觸的感覺,那麽,這就是「毗婆舍那修行」。「移動」,或說風界(vayo-dhātu),是色法(rūpa)。對「移動」的覺知,是「名法」(nāma)。循此,出入息念亦可用來修習毗婆舍那,而能引生高階的觀智。然而,《清淨道論》談「身隨觀」的十四種業處時,將這些業處分爲「毗婆舍那業處」和「奢摩他業處」兩個範疇,其中是把「出入息念」納入「奢摩他業處」。因此,如果我們教導禅修者用出入息念來修毗婆舍那,將會引來無謂的批評與诤論。而且,馬哈希尊者和我並不想說,《清淨道論》這部倍受尊重的經典之作,在這部分並不圓滿。
參見(U Hla Myint Kyaw, trans. by U Hla Maung, ‘Questions and Anaswers’, Panditarama, Yangon, 1999 (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pandita5.htm )。
你是不是同意馬哈希的不需要禪定就可以証果的觀點?

不要對你有利的就用,不利的就迴避。

我想班迪達一定沒有仔細看過清淨道論,清淨道論明確把念呼吸的方法分爲了止和觀兩部分,如果以此來誹謗清淨道論,那是他的無知。

有關論文:
(5)(觀察)(6)(還滅)(7)(遍淨)如是於此(安般念業處)而得四種禪及五種禪的比丘,以「觀察」及「還滅」增長了他的業處,欲得「遍淨」,於同樣的禪,通達了五種自在,確定了名色,而建立毗缽舍那(觀)。
  怎樣(修習)?他從三摩缽底(定)出來,而觀業生身及心為出息入息之集(因)。譬如鐵匠的風箱吹火之時,由於風箱及人的適當的精進之緣而得生風,如是由於身與心之緣而起出息入息。從此他便確定了出入息及身為色,並確定心及(心)的相應諸法為無色。
  以上為略說(名色的確定);詳論名色的確定將在以後(第十八品)分明(——以上見清淨)。如是確定了名色之後,(而此比丘)遍求(名色的)緣(起);遍求的他,得見了那(緣起)也除了關於三世名色進行的疑惑(——以上為度疑清淨)。除了疑,他以(色)聚的思惟而提起了(無常、苦、無我的)三相,斷了在生滅隨觀以前生起的無明等十種觀的隨煩惱,確定瞭解脫隨煩惱的行道智為道(——以上為道非道智見清淨)。捨了生(隨觀),獲得了壞隨觀,以後依壞隨觀於呈現衰滅的一切諸行中而得厭離、離欲、解脫(——以上為行道智見清淨),依次得四聖道,成阿羅漢果,而達最後的十九種觀察智,成為包括諸天的世界的最上應施者(——以上為智見清淨)。
  以上以「數」為最初,以「分別觀」為最後而(說明)安般念三摩地的修習完畢。這是一切行相的第一四法的解說。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1-02, 07:17

對於經典要實事求是,任何帶有個人傾向的態度都會蒙蔽你的心。

從你盲目引用班底達的話來看,你就不是實事求是態度,因爲你完全可以對照清淨道論看看他說得對不對,但你沒有。從你以前所引用的有部對阿含有曲解的論來看,你是一貫如此的迷信。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1-02, 09:27

freshman 寫:班迪達禅師如下地解釋了馬哈希尊者的教導,來回答這些問題。

出入息念的修行,可有兩種方式。如果禅修者努力念住於出息、入息的「形狀」或「方式」,那麽,此即屬於「奢摩他修行」,會引生心一境性.....。
何謂出息、入息的『形狀』?呼吸有『形狀』嗎?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1-02, 10:55

如果禪修者努力念住於出息、入息,那麼他會屢戰屢敗 :lol: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1-02, 16:50

shanguan 寫: 不要對你有利的就用,不利的就迴避。
:lol: 對,這正是本人對于聖者和聖人的一貫態度。
不過,最好加上幾句,以表清楚:
能夠理解的,就去照作做。不能理解的,就要謹慎從事,要懷抱敬畏的心去努力理解,還是不能理解,就先放一放,也可以說是回避一下先!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1-02, 17:07

那麽已經理解了呢?

你的意思是不是要符合你的觀點才算理解?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1-02, 17:13

Mahanama 寫: 何謂出息、入息的『形狀』?呼吸有『形狀』嗎?
我在這裏引述上文,是爲了回應yangyan法友的關于“歷代的阿羅漢對於以上類似的問題經文,是否提出過質疑呢?如果沒有,是否說明他們也在有意回避著什麼呢?”這個問題。因爲本人拿不出其它的例子,而馬哈西尊者是現代公認的阿羅漢,正好手邊也有這個例子,就提供了。

如果你對于其中的細節有興趣,不防按照鏈結去看原文或找當事人問清楚。

“如果禪修者努力念住於出息、入息,那麼他會屢戰屢敗”這一句好象沒有講清楚。“屢戰屢敗”說的是什麽?是指“引生心一境性”嗎?你心中關于“心一境性”是如何理解的呢?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1-02, 17:15

誰說馬哈西是公認的阿儸漢?

我就不一定承認。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