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的阿羅漢對於類似的問題經文是如何考慮的?我也很想知道。不過,在這裏,我想提供給大家一個這樣的例子供大家分享:yangyan 寫:請問:歷代的阿羅漢對於以上類似的問題經文,是否提出過質疑呢?如果沒有,是否說明他們也在有意回避著什麼呢?
當有人(一個遠在日本的弟子和班迪達禅師的親近的弟子)一再地追問班迪達禅師:「爲何馬哈希尊者不教導佛陀直說的出入息念,而提出觀腹部起伏的方法?出入息念在本質上,與毗婆舍那、觀腹部起伏相同嗎?能夠引生道、果和涅盤嗎?」
班迪達禅師如下地解釋了馬哈希尊者的教導,來回答這些問題。
出入息念的修行,可有兩種方式。如果禅修者努力念住於出息、入息的「形狀」或「方式」,那麽,此即屬於「奢摩他修行」,會引生心一境性;如果禅修者觀照出入息移動、接觸的感覺,那麽,這就是「毗婆舍那修行」。「移動」,或說風界(vayo-dhātu),是色法(rūpa)。對「移動」的覺知,是「名法」(nāma)。循此,出入息念亦可用來修習毗婆舍那,而能引生高階的觀智。然而,《清淨道論》談「身隨觀」的十四種業處時,將這些業處分爲「毗婆舍那業處」和「奢摩他業處」兩個範疇,其中是把「出入息念」納入「奢摩他業處」。因此,如果我們教導禅修者用出入息念來修毗婆舍那,將會引來無謂的批評與诤論。而且,馬哈希尊者和我並不想說,《清淨道論》這部倍受尊重的經典之作,在這部分並不圓滿。
參見(U Hla Myint Kyaw, trans. by U Hla Maung, ‘Questions and Anaswers’, Panditarama, Yangon, 1999 (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pandita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