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還是沒有看懂我的意思,就算你說法次法向是修八正道,那麽在建立八正道以前方法就是内正思惟,而不是什麽“次八正道”。
更何況你所謂的論據並不是正確的,給你看看阿含裏對於法次法向的解釋吧: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三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法次法向。諸比丘。云何名為法次法向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法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對比你那個部派的論看看差別在哪裏吧。
四預流支與八正道
我看没有差别,试想:若没有真正行“八正道”,那能“於色向厭.離欲.滅盡。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欲.滅盡。”
经中的根据也有:
(八七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善好調伏
眾。何等為四。謂比丘調伏.比丘尼調伏.優
婆塞調伏.優婆夷調伏。是名四眾。爾時。世尊
即說偈言
若才辯無畏 多聞通達法
行法次法向 是則為善眾
比丘持淨戒 比丘尼多聞
優婆塞淨信 優婆夷亦然
是名為善眾 如日光自照
如則善好僧 是則僧中好
是法令僧好 如日光自照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調伏。如是辯.柔和.無畏.多聞.通達法.說法.
法次法向.隨順法行亦如是說
(九二九)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
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
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名優婆
塞。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盡
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摩訶男白
佛。世尊。雲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佛告
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
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
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
其具足滿。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
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
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
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
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
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
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
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
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則不具。以不具故。
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
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
優婆塞事。摩訶男白佛。世尊。雲何名優婆
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佛告摩訶男。若優
婆塞能自立戒。不能令他立於正戒。自持
淨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自行布施。不能
以施建立於他。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不
能勸他令詣塔寺往見沙門。自專聽法。
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聞法自持。不能令
他受持正法。自能觀察甚深妙義。不能勸
人令觀深義。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
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
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
安慰他。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
法自安安他。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
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
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建立
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
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
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
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教人觀察。
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
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
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
安慰他人。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
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
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
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
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如
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
得。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
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
有部的論疏不是僅于一部、二部經典而作,而是通貫了整個阿含,取其精義而作。
经中的根据也有:
(八七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善好調伏
眾。何等為四。謂比丘調伏.比丘尼調伏.優
婆塞調伏.優婆夷調伏。是名四眾。爾時。世尊
即說偈言
若才辯無畏 多聞通達法
行法次法向 是則為善眾
比丘持淨戒 比丘尼多聞
優婆塞淨信 優婆夷亦然
是名為善眾 如日光自照
如則善好僧 是則僧中好
是法令僧好 如日光自照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調伏。如是辯.柔和.無畏.多聞.通達法.說法.
法次法向.隨順法行亦如是說
(九二九)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
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
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名優婆
塞。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盡
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摩訶男白
佛。世尊。雲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佛告
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
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
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
其具足滿。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
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
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
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
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
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
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
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
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則不具。以不具故。
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
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
優婆塞事。摩訶男白佛。世尊。雲何名優婆
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佛告摩訶男。若優
婆塞能自立戒。不能令他立於正戒。自持
淨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自行布施。不能
以施建立於他。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不
能勸他令詣塔寺往見沙門。自專聽法。
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聞法自持。不能令
他受持正法。自能觀察甚深妙義。不能勸
人令觀深義。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
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
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
安慰他。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
法自安安他。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
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
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建立
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
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
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
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教人觀察。
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
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
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
安慰他人。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
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
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
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
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如
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
得。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
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
有部的論疏不是僅于一部、二部經典而作,而是通貫了整個阿含,取其精義而作。
關于四禅是不是正定,因爲本論壇中的相關老帖:“關於正定”已經談得比較深入了,本人對此也是收益非淺,所以想讓真正感興趣的法友去參考,因而不會在這個主題下再唠叨了。
在這個主題之下,我只是想對你的一個邪見提出提醒。那就是:“凡夫要成爲聖人,就要想辦法建立正見,建立正見的方法就是四預流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理作意,這和禪定沒有什麽關係。”
本人的觀點很明確:“要解脫(證四果)需要走八正道。要入流(證初果向)也需要走八正道。而不是只要“四預流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理作意”。”
事情早已講清楚了,根據也提供了。至于你所說的,我在述說的過程中有過度的聯想。我只承認,有一些合理且必要的理解和推論。原因很容易理解--佛不可能在2500年前,將一切答案都非常精確地爲我們這些後來者准備好。這也就是後來的論師們寫下浩瀚的論蔬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這個主題之下,我只是想對你的一個邪見提出提醒。那就是:“凡夫要成爲聖人,就要想辦法建立正見,建立正見的方法就是四預流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理作意,這和禪定沒有什麽關係。”
本人的觀點很明確:“要解脫(證四果)需要走八正道。要入流(證初果向)也需要走八正道。而不是只要“四預流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理作意”。”
事情早已講清楚了,根據也提供了。至于你所說的,我在述說的過程中有過度的聯想。我只承認,有一些合理且必要的理解和推論。原因很容易理解--佛不可能在2500年前,將一切答案都非常精確地爲我們這些後來者准備好。這也就是後來的論師們寫下浩瀚的論蔬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給你的是經証,而你用的是某個部派的論。
誰是誰非一目了然。
經証很清楚的表明,在進入八正道這個正法流以前,需要修四入流支,從經文來看,四入流支並不包括八正道,如果法次法向也是八正道,那麽就應該是三入流支了。
所以,希望你理智一點,根據經証來否定我的觀點,而不要佛說的法說成是邪見。
這裡再引用一下經文: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法次法向。
由上可見,四入流支只是修八正道的前行,把法次法向的定義代入四入流支可以得到: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根本就看不出那是八正道。而作爲入流者所成就的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來看,沒有一個説到需要得到四禪的。
所以佛陀已經把答案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了,不需要你來過度引申,如果有部的論可以成立,那麽大乘的偽經也可以成立,論師寫論不等于他寫的就是對的,因爲他也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寫的,對於同樣學習經典的人來説,沒有什麽權威。
誰是誰非一目了然。
經証很清楚的表明,在進入八正道這個正法流以前,需要修四入流支,從經文來看,四入流支並不包括八正道,如果法次法向也是八正道,那麽就應該是三入流支了。
所以,希望你理智一點,根據經証來否定我的觀點,而不要佛說的法說成是邪見。
這裡再引用一下經文: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法次法向。
由上可見,四入流支只是修八正道的前行,把法次法向的定義代入四入流支可以得到: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根本就看不出那是八正道。而作爲入流者所成就的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來看,沒有一個説到需要得到四禪的。
所以佛陀已經把答案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了,不需要你來過度引申,如果有部的論可以成立,那麽大乘的偽經也可以成立,論師寫論不等于他寫的就是對的,因爲他也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寫的,對於同樣學習經典的人來説,沒有什麽權威。
(九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毗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迦毗羅衛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問。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彼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然彼百手釋氏犯戒飲酒。而復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摩訶男。當往問佛。如佛所說。我等奉持
爾時。摩訶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迦毗羅衛諸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是中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說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今當往重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我今問佛。唯願解說
佛告摩訶男。善逝大師。善逝大師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逝。而心正念直見。悉入善逝正法.律。正法.律者。聖弟子所說。口說正法。發心正念直見。悉入正法。善向僧。善向僧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向。發心正念直見。悉入善向。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自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
復次。摩訶男。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於正法.律如實知見。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到。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見到。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摩訶男。此堅固樹。於我所說能知義者。無有是處。若能知者。我則記說。況復百手釋氏而不記說得須陀洹。摩訶男。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然後命終。我記說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
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經中明確説明了俱解脫阿儸漢和慧解脫阿羅漢的區別,就是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八解脫禪定,你還要堅持你的邪見多久呢?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毗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迦毗羅衛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問。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彼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然彼百手釋氏犯戒飲酒。而復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摩訶男。當往問佛。如佛所說。我等奉持
爾時。摩訶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迦毗羅衛諸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是中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說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今當往重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我今問佛。唯願解說
佛告摩訶男。善逝大師。善逝大師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逝。而心正念直見。悉入善逝正法.律。正法.律者。聖弟子所說。口說正法。發心正念直見。悉入正法。善向僧。善向僧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向。發心正念直見。悉入善向。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自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
復次。摩訶男。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於正法.律如實知見。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到。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見到。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摩訶男。此堅固樹。於我所說能知義者。無有是處。若能知者。我則記說。況復百手釋氏而不記說得須陀洹。摩訶男。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然後命終。我記說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
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經中明確説明了俱解脫阿儸漢和慧解脫阿羅漢的區別,就是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八解脫禪定,你還要堅持你的邪見多久呢?
善觀法友,你在這裏引再多的經文都沒有用,因爲你對佛法缺乏整體的把握,所以才造成你不能准確地理解經文。
“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之中,
“親近善男子.聽正法”說的是:聽聞佛法。
“內正思惟”說的是:思考佛法。
“法次法向”說的是:修行佛法。
這聞、思、修佛法在整個三藏中是一味的,不能分割。否則就不完整,就不能入流。
我在以上所引的經文,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八正道,但是都明確提到了--修(行)正法。(行法次法向、隨
順行法次法向。說明了“法次法向”指的就是“修行”。)
再回到“四入流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聽聞、思考、修行什麽“正法”呢?佛在經中沒有明確提出,但是,縱觀佛所說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概括地說就是八正道。
一個人從學佛開始,到入流見法離不開聽聞、思考、修行“正法”(八正道)。你錯就錯在:將聽聞、思考、修行“正法”三者分開,自以爲只要聽聞、思考就能入流。而這是和“四入流分”所代表的“聞、思、修”相矛盾的。
就象現在,有很多的學佛者。一部分還只是剛剛聽到正法。有一部分,已經聽到了,正在思考。還有一部分,不但聽到了,思考了,還在按他所思考的在做。這三部分人群,誰離“入流”最近呢。當然是最後一種。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四入流分中法次法向最重要。
“關于八正道,正如十二因緣一樣,是屬于充分列舉和不是必要列舉。佛陀給定的是一個最大的範圍,而不是必要的範圍。”
這是另外一個更大的題目,如有興趣可以專題討論。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四入流分”中包不包括“八正道”。
“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之中,
“親近善男子.聽正法”說的是:聽聞佛法。
“內正思惟”說的是:思考佛法。
“法次法向”說的是:修行佛法。
這聞、思、修佛法在整個三藏中是一味的,不能分割。否則就不完整,就不能入流。
我在以上所引的經文,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八正道,但是都明確提到了--修(行)正法。(行法次法向、隨
順行法次法向。說明了“法次法向”指的就是“修行”。)
再回到“四入流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聽聞、思考、修行什麽“正法”呢?佛在經中沒有明確提出,但是,縱觀佛所說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概括地說就是八正道。
一個人從學佛開始,到入流見法離不開聽聞、思考、修行“正法”(八正道)。你錯就錯在:將聽聞、思考、修行“正法”三者分開,自以爲只要聽聞、思考就能入流。而這是和“四入流分”所代表的“聞、思、修”相矛盾的。
就象現在,有很多的學佛者。一部分還只是剛剛聽到正法。有一部分,已經聽到了,正在思考。還有一部分,不但聽到了,思考了,還在按他所思考的在做。這三部分人群,誰離“入流”最近呢。當然是最後一種。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四入流分中法次法向最重要。
“關于八正道,正如十二因緣一樣,是屬于充分列舉和不是必要列舉。佛陀給定的是一個最大的範圍,而不是必要的範圍。”
這是另外一個更大的題目,如有興趣可以專題討論。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四入流分”中包不包括“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