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希拉法友的提醒,個人也認爲:觀五蘊的過程,會通達緣起。
至于說“觀察五蘊,最好是依雜阿含第一經所教導的順序循序觀察,重點是在觀察「諸蘊」的「無常相」顯現,那需要的是「定慧」的平衡與加深,觀察的次序弄亂了,只怕最後會出現一些觀念上的問題。”
(1)我完全贊同後半部分:“重點是在觀察「諸蘊」的「無常相」顯現,那需要的是「定慧」的平衡與加深,”這也是本人平時在做的功夫。
(2)如果您所指“依雜阿含第一經所教導的順序循序觀察”是說:先觀色蘊,再觀受蘊-想蘊-行蘊,最後觀識蘊。這是我完全不能同意的。當然,我不能否定依這樣的次序觀,能證NIBANNA。我只是認爲觀五蘊對于我們來說,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是一個直線型的有嚴格的先後次序的東西,而是可以沒有次序的。我的意思是說:當我們修觀時,可以選定一個業處爲主(比如說:小腹部的起伏等)。但是當其它的現象來時(比如說:冷熱,喜樂,光明等等)你也要去觀它們的無常,這個時候就是觀受蘊-想蘊了。
再者,當我們修觀時,也可以選定受蘊爲主要的業處(比如說:緬甸的韋布長老就主張從觀呼吸當中的觸入手,這也是叫我們從觀受蘊開始。)
最後補充一句:我這樣說,只是坦白地說一說自己在修行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並沒有暗示本人已經是修習有成了。如果有人看了帖子後有這樣的疑慮,那是相互誤會了。
欲跟貪可以分開嗎???
善觀法友,請看這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五九)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摩诃拘絺羅晡時從禅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诃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甯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诃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雲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摩诃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複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摩诃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複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诃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複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羅。阿羅漢亦複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爲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
歡喜而去。
再者,可以參考(二五六)、 (二五七) 、(二五八)經一起學習。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五九)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摩诃拘絺羅晡時從禅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诃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甯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诃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雲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摩诃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複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摩诃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複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诃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複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羅。阿羅漢亦複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爲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
歡喜而去。
再者,可以參考(二五六)、 (二五七) 、(二五八)經一起學習。
也請你看雜阿含80經:
(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
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
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再來看看246經和298經對“無明”的解釋:
246經: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
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298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如此,對於無明,你覺得我該聼佛陀的解釋還是舍利弗尊者的解釋?
246經: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
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298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如此,對於無明,你覺得我該聼佛陀的解釋還是舍利弗尊者的解釋?
善觀法友,我請您看看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五九)經,是爲了針對您所說的:“觀五蘊隻是修慧的一個前期過程,如果說這個前期過程必定會導致後期過程的到來,那就有點理想化了。”
從(二五九)經來看,舍利弗尊者明確指出:觀五蘊是可以使一個凡夫一直超凡入聖直到解脫證得阿羅漢果的。
至于您所提及的諸多經典,例如雜阿含80經(在我的一個博客網站上稱爲“雜阿含經(八0)無相經”,見http://www.xici.net/b662162/d40590997.htm)、246經(我稱爲“雜阿含經卷第十*無明經”)也是我平時仔細研讀的重要經典。
至于您所提到的問題:“(246經和298經對“無明”的解釋)如此,對于無明,你覺得我該聼佛陀的解釋還是舍利弗尊者的解釋?”
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爲這些經典不但沒有矛盾,反而恰恰相互印證了彼此。請仔細閱讀298經對“無明”的解釋,佛陀歸結爲“于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舍利弗尊者歸結爲“對于五蘊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這裏(246經)的五蘊不正是(298經)所列的種種嗎?試想,一個人超出了五蘊,還有什麽呢?
同樣的道理,在“雜阿含80經”中,佛陀在說完了“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之後,接著說:“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這不還是在說觀五蘊嗎?隻是換了一種角度而已。
同樣的,接下來的“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爲常.爲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雲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爲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 也還是在說觀五蘊。就象經中所說,不過是“廣說”而已。而舍利弗所說,隻是概括性地說。
就象您所說的:阿含經裏的經篇是有針對性。因爲種種原因,例如說法者(佛或很多阿羅漢)、聽法者不同,背景不同,時間場景不同,再加上語言文字的局限性。經文的表述會不同,但是內容實質不會有矛盾。如果閱讀的人覺得有矛盾,那是他自己的問題,應該想辦法加深學習或向善知識虛心求教才是。
從(二五九)經來看,舍利弗尊者明確指出:觀五蘊是可以使一個凡夫一直超凡入聖直到解脫證得阿羅漢果的。
至于您所提及的諸多經典,例如雜阿含80經(在我的一個博客網站上稱爲“雜阿含經(八0)無相經”,見http://www.xici.net/b662162/d40590997.htm)、246經(我稱爲“雜阿含經卷第十*無明經”)也是我平時仔細研讀的重要經典。
至于您所提到的問題:“(246經和298經對“無明”的解釋)如此,對于無明,你覺得我該聼佛陀的解釋還是舍利弗尊者的解釋?”
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爲這些經典不但沒有矛盾,反而恰恰相互印證了彼此。請仔細閱讀298經對“無明”的解釋,佛陀歸結爲“于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舍利弗尊者歸結爲“對于五蘊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這裏(246經)的五蘊不正是(298經)所列的種種嗎?試想,一個人超出了五蘊,還有什麽呢?
同樣的道理,在“雜阿含80經”中,佛陀在說完了“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之後,接著說:“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這不還是在說觀五蘊嗎?隻是換了一種角度而已。
同樣的,接下來的“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爲常.爲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雲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爲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 也還是在說觀五蘊。就象經中所說,不過是“廣說”而已。而舍利弗所說,隻是概括性地說。
就象您所說的:阿含經裏的經篇是有針對性。因爲種種原因,例如說法者(佛或很多阿羅漢)、聽法者不同,背景不同,時間場景不同,再加上語言文字的局限性。經文的表述會不同,但是內容實質不會有矛盾。如果閱讀的人覺得有矛盾,那是他自己的問題,應該想辦法加深學習或向善知識虛心求教才是。
1.你所謂的[觀五蘊]是否和五蘊的[集.滅.味.患.離.]無關?(雜阿含42.41經)shanguan 寫:觀五蘊只是修慧的一個前期過程。..
2.SN22.23
At Savatthi. "Monks, I will teach you the phenomena to be comprehended, as well as comprehension. Listen & pay close attention. I will speak."
"As you say, lord," the monks responded.
The Blessed One said, "And which are the phenomena to be comprehended? Form is a phenomenon to be comprehended. Feeling ... Perception ... Fabrications ... Consciousness is a phenomenon to be comprehended. These are called phenomena to be comprehended.(菩提尊者作...is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fully understood)
"And which is comprehension? Any ending of passion, ending of aversion, ending of delusion. 1 This is called comprehension."
註:菩提尊者作And,what,bhikkhus,is full understanding?The destruction of lust,the destruction of hatred,the destruction of delusion.This is called full understanding.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 ... .th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