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什麼懷「疑」?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6-08-26, 17:42

peacecila 寫:師兄:

我找到另外一份資料,跟您所說出處又不同,這些書我都沒讀過,所以也不知何者為真?
我再查了一下,除了《哲學原理》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1944)之外,之前的《方法論》(Discourse on The Method,1937)也提過。太久沒看笛卡兒的書了。
「我思」的意義沒有那麼簡單。不要太早下結論比較好。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6-08-27, 14:09

leeyc2 寫:
peacecila 寫: 註:當於「色、受、想、行、識」中執取任何一個為我時,則會認為其它四個為「我所有」。
對不起,先打個岔:能不能請教法友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不是「必然如此」的理論,而是「身見」的執取常常表現為這樣。所以談不上「為什麼」,這是 leeyc2法友 自己也可以觀察到的。

頭像
ychlin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文章 ychlin » 2006-08-28, 11:08

peacecila 寫:這天下誰不認為「現在這個正在思考的就是我」呢?其實這是一般人最普遍的直觀經驗,源自於最直接的經驗,以致很難去否定它。但是佛法的直觀經驗更勝一籌,它點出「因緣」的觀念與觀察「因緣變化」的方式,理性地辯證「想非我」。也因此當年的「舍利佛」尊者聽完「緣起偈」,立刻心生理解而斷除「身見」,其實,對於各種「什麼才是我?」的辯證,推測尊者當年應該也已經思考了很久,所以一聽到正確的答案時,便破開了所有的迷惘。

又譬如,自成長以來,對「五蘊是我」的觀念堅信不疑,但是在這種長久以來「堅信不疑」的情況下,乍一聽到佛法竟然說「五蘊非我」卻也真是懷疑到了極點。從這個例子,不難理解何謂「疑結」?以破除「身見」的角度,不難瞭解何謂「疑結(相信「五蘊是我」、懷疑「五蘊非我」)」;但有「疑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不解「四諦」與「緣起」。所以,也可以從瞭悟「四諦」與「緣起」可「斷疑、破身見」的角度而理解何謂「疑結」(不明四聖、緣起)。
提供曾經看過的幾種說法:

1. 種種「有我」、「沒有我」的見解,仍然是「我見」,當一個人不停地思考它們時,就不能克服它們,從其中解脫出來。

2. 換言之,當一個人以正念正知,精勤地(提起喜悅、熱忱的興趣)修習四念處,「不斷地、持續地」以直接的經驗知道(體驗到)「唯有身」、「唯有受」、「唯有心」、「唯有法」,這可以幫助一個人破除「我見」、「身見」。

3. 由於精勤地修習四念處,一個人在自己心中親自體驗「苦」「苦集」、「苦滅」、與「導致苦滅的八聖道」,這使得一個人不再懷疑什麼才是佛陀真正的教導,什麼才是真正的止息與解脫聖道,換言之,一個人經由這些直接的體驗,確信「四念處」是「一行道」──使眾生解脫的唯一道路,不再有「疑」。

4. 同時,一個人也不再認為種種儀式等外在型式能與解脫有關,因此從「戒禁取」中解脫出來。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6-08-28, 15:57

《雜阿含》33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 33 經,佛陀也是為了破除「身見」而說。如上這段,一開始是通過邏輯辯析,判斷「是我」還是「無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佛陀的意思是不是說:假如色是我,那麼我就可以主宰自己(即色),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

上述,我這樣理解佛陀的這兩句話,對不對?請善知識指點。謝謝。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6-08-29, 04:35

potato兄 您的理解是正確的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6-08-29, 14:02

那麼,「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

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是什麼意思呢?

頭像
Avuso
文章: 40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Avuso » 2006-08-29, 23:52

potato 寫:《雜阿含》33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 33 經,佛陀也是為了破除「身見」而說。如上這段,一開始是通過邏輯辯析,判斷「是我」還是「無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佛陀的意思是不是說:假如色是我,那麼我就可以主宰自己(即色),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

上述,我這樣理解佛陀的這兩句話,對不對?請善知識指點。謝謝。
末學認為應該這樣段句 ~

請先翻譯理順前一句「....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

接著再翻譯理順後一句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慾令如是.……」

末學認為兩句要表達的都是 "色非是我" , 只是正說反說的不同而已 !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6-08-30, 05:47

謝謝!為了方便討論,我把經文再分段(如上引言)。

假如色是我,那麼我就可以主宰自己(即色),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

「亦不應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不應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看,意思是:要使色這樣、不要使色這樣;合起來的意思是:不應該對於色要使它這樣、(或)不要使它這樣。

可是這樣翻譯,恰與上句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互相矛盾。

我發表上帖,提問,疑問即在於此。我從字面看,理解的意思對不對呢?如果不對,那麼正確的是什麼意思呢?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6-08-30, 07:28

我在臨屏撰寫上帖時,已然發現「假如色是我,那麼我就可以主宰自己(即色),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翻譯得不確切,「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就是我與色相在的意思了。(不妨保存一下思路,所以我仍然把上帖發表出來。 )

正確的翻譯如下,這樣就通了:

假如色是我,那麼色就能夠主宰自己,不應該於色有病、苦生起。假如色是我,那麼色就是恆常不變的,不應該於色要使它這樣、(或)不要使它這樣。

既然色無我,所以色不能夠主宰自己,於色有病、苦生起。既然色無我,所以色不是恆常不變的,可以於色要使它這樣、(或)不要使它這樣。

頭像
cthntu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04-11-11, 08:00

文章 cthntu » 2006-08-30, 12:51

potato 寫:《雜阿含》33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 33 經,佛陀也是為了破除「身見」而說。如上這段,一開始是通過邏輯辯析,判斷「是我」還是「無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佛陀的意思是不是說:假如色是我,那麼我就可以主宰自己(即色),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

上述,我這樣理解佛陀的這兩句話,對不對?請善知識指點。謝謝。
我依自己的想法與邏輯理解:

若色是我者(if 色= 我)。不應於色病時.而我感受到痛苦發生。(if that, 色就不等於我了, or 可說是 我在觀察色的病 => 我的位階好像在色之上)

(if 色就是 我) 色(我)本身又怎麼會希望色要如此如此,不要如此如此。(我在要求色要如何如何 => 我的位階好像在色之上)

以色無我故 (所以色不可能是我的全部)。於色有病.有苦生(於是在生病時,我會感到痛苦)。亦得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也會希望or要求色要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同理,受想行識,任一個都不可能完全代表我)

(要補充的是,佛陀曾說過 人or 我的世界,絕對脫離不出色受想行識的範圍。)

如此,我的世界是由色受想行識所構成。但是色受想行識任一個(單一個)都不是我,那......真的有我嗎?

自己認為在此經中,佛陀並未討論 "色受想行識的集合體是我" 的論證。可能要再看別的經文。

另一種可能是 "我在色受想行識之外or我超乎色受想行識"。但佛陀說 人or 我的世界,絕對脫離不出色受想行識的範圍。那這所謂的我到底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假如色是我,那麼我就可以主宰自己”的翻譯法,在邏輯上不太牢靠。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