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查了一下,除了《哲學原理》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1944)之外,之前的《方法論》(Discourse on The Method,1937)也提過。太久沒看笛卡兒的書了。peacecila 寫:師兄:
我找到另外一份資料,跟您所說出處又不同,這些書我都沒讀過,所以也不知何者為真?
「我思」的意義沒有那麼簡單。不要太早下結論比較好。
提供曾經看過的幾種說法:peacecila 寫:這天下誰不認為「現在這個正在思考的就是我」呢?其實這是一般人最普遍的直觀經驗,源自於最直接的經驗,以致很難去否定它。但是佛法的直觀經驗更勝一籌,它點出「因緣」的觀念與觀察「因緣變化」的方式,理性地辯證「想非我」。也因此當年的「舍利佛」尊者聽完「緣起偈」,立刻心生理解而斷除「身見」,其實,對於各種「什麼才是我?」的辯證,推測尊者當年應該也已經思考了很久,所以一聽到正確的答案時,便破開了所有的迷惘。
又譬如,自成長以來,對「五蘊是我」的觀念堅信不疑,但是在這種長久以來「堅信不疑」的情況下,乍一聽到佛法竟然說「五蘊非我」卻也真是懷疑到了極點。從這個例子,不難理解何謂「疑結」?以破除「身見」的角度,不難瞭解何謂「疑結(相信「五蘊是我」、懷疑「五蘊非我」)」;但有「疑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不解「四諦」與「緣起」。所以,也可以從瞭悟「四諦」與「緣起」可「斷疑、破身見」的角度而理解何謂「疑結」(不明四聖、緣起)。
末學認為應該這樣段句 ~potato 寫:《雜阿含》33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 33 經,佛陀也是為了破除「身見」而說。如上這段,一開始是通過邏輯辯析,判斷「是我」還是「無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佛陀的意思是不是說:假如色是我,那麼我就可以主宰自己(即色),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
上述,我這樣理解佛陀的這兩句話,對不對?請善知識指點。謝謝。
我依自己的想法與邏輯理解:potato 寫:《雜阿含》33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慾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 33 經,佛陀也是為了破除「身見」而說。如上這段,一開始是通過邏輯辯析,判斷「是我」還是「無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佛陀的意思是不是說:假如色是我,那麼我就可以主宰自己(即色),我就可以使色不生病、苦。
上述,我這樣理解佛陀的這兩句話,對不對?請善知識指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