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kantoku
- 文章: 62
- 註冊時間: 2005-07-27, 08:00
文章
由 kantoku » 2006-07-13, 04:17
Dogbert 寫:
我們重新看經文的上下文: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佈施。
「心離慳垢。住於非家」看起來是一句有上下關聯的句子,即住於非家的「東西」其實是指上一句那個離慳垢的心。而且家還有「私人財物」的意義。所以印順法師解釋是「心不作家庭私產想」其實是說得通的。
當然,說得通不代表就是如此,只是提供另一個解釋供參考。
印順法師的解釋不通。他的解釋就是把「離」及「住」這兩個動詞的主語都視為「心」,並且又把「非家」作了一個異於平常用法的解釋。
但巴利原文卻是upAsako vigatamalamaccherena cetasA agAra.m ajjhAvasati 優婆塞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
upAsako 優婆塞---主格
vigatamalamaccherena cetasA 以離慳吝垢穢之心---具格
agAra.m 家---對(受)格
ajjhAvasati 住---動詞
此句唯一的主詞是優婆塞,唯一的動詞是「住」,指的就是居住,「家」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家,都是正常用法。
此經南北傳除了南傳agAra.m(家)與北傳「非家」(應為anagAra.m)這一字的差異之外幾乎一模一樣,而南傳經文完全合理,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北傳經文agAra.m此字在傳抄或翻譯過程中有失誤,應不必勉強去作異常解釋。
-
kantoku
- 文章: 62
- 註冊時間: 2005-07-27, 08:00
文章
由 kantoku » 2006-07-13, 04:53
shanguan 寫:個人以爲“信家非家,出家”的解釋如下:
認識到世俗之家並非是真正的歸依處,所以決定離開這個世俗之家去尋找真正的歸依處。
這種解釋似乎不大可能,若要成立則「信」應為動詞或分詞,且「家」與「非家」必同為主格或同為對(受)格,以成補語關係。
實際上kulaputtA sammadeva agArasmA anagAriya.m pabbajanti 善男子正當地從家中出家至非家之狀態。
kulaputtA 善男子---主格
sammadeva 正當地---副詞
agArasmA 家---從格
anagAriya.m 非家---對(受)格
pabbajanti 出家,遁世---動詞
agArasmA 家為從格而anagAriya.m 非家-對(受)格,不可能是補語關係。按照一般在家出家的正常解釋即可,不必引申為歸依處。
這是一個常見的定型句,會讓人不解我猜測應該還是翻譯不好的問題,其他地方就翻的好多了,像「以信捨家入非家道」,「以正信心從家至非家」,「便以正信捨家趣非家」就清楚多了。而「善男子信家非家出家」說不定是逐字照譯,所以較生硬難解。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06-07-13, 07:25
個人也是認為是翻譯的問題機率較大,不過不同經律類似的問題很多,不知道是翻譯有問題,還是古人寫文章的習慣跟現代人不同。
-
Honesty
- 文章: 339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Honesty » 2006-07-14, 13:21
Dogbert 寫:再來就是出家的家,若是按照你的解釋,那就變成不倫不類了。若是不按照你上面的解釋,那「信家.非家.出家」的三個家就有三種不同解釋,這種解釋經文的方式是對的嗎?
同樣一字,前後使用的意義都不相同,這在古漢文中並不罕見,有學過的人自然知道,當然在現今的邏輯文字的使用上,這樣的使用是錯誤的,極易造成混淆,但是古漢文就是這樣,末學也沒有辦法。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06-07-14, 14:33
所以同樣一字,前後使用的意義都相同的情形也很常見不是嗎?為什麼在這裡要用不同意義的解讀方式呢?
答案說得通或是有道理都不等於答案就符合經文原意,這個世界上永遠不缺少問題的答案(所以答案很多),重點是這些答案到底有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來支持。
而且漢譯經典不僅是文言文,還是翻譯文。既然是翻譯文,那麼參考其他不同版本漢文翻譯以及巴利文翻譯顯然是比較適當的方式。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6-07-15, 15:44
Dogbert 寫:「信家、非家、出家學道」這句話在律部有很多相同或類似的句子,有些句子意義比這個要明白很多。
例如《四分律》說「...我今寧可剃除鬚髮披袈裟以信捨家入非家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說「...若出家者。剃除鬚髮以正信心從家至非家。...」、「...便以正信捨家趣非家。...」
這裡的家其實就是住家或是家人眷屬的意思,非家就等於出家。這些都是描述出家眾所使用的名詞,現在卻出現在描述在家居士的經文中,而且也僅止一篇,說居士要「住於非家」,自然讓人很迷惑。
個人認為此非家應該跟描述出家眾的彼非家沒什麼關係,也因為兩者沒有關係但用字又相同,導致經文意義難以理解。
我們重新看經文的上下文: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佈施。
還有男、女眾的anakarika(非家者:受八戒或十戒的出離者)--摘自「就在今生」(班迪達大師開示)的160頁。
這應該是緬甸派的解釋與分析,連受戒的程度都講明了,還註明是「出離者」。anakarika在這本書中也只是略為一提,並沒有分別是否在家、出家?但如果指「在家眾」應該是說明:「那些雖然在家卻過著類似出家生活的修行者。」
回過頭來,再看這句經文:「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佈施。」就更覺得清楚了。
這書因緣來得很妙,更想不到會在書中看到這句話。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6-07-15, 16:00
kantoku 寫:
實際上kulaputtA sammadeva agArasmA anagAriya.m pabbajanti 善男子正當地從家中出家至非家之狀態。
kulaputtA 善男子---主格
sammadeva 正當地---副詞
agArasmA 家---從格
anagAriya.m 非家---對(受)格
pabbajanti 出家,遁世---動詞
agArasmA 家為從格而anagAriya.m 非家-對(受)格,不可能是補語關係。按照一般在家出家的正常解釋即可,不必引申為歸依處。
這是一個常見的定型句,會讓人不解我猜測應該還是翻譯不好的問題,其他地方就翻的好多了,像「以信捨家入非家道」,「以正信心從家至非家」,「便以正信捨家趣非家」就清楚多了。而「善男子信家非家出家」說不定是逐字照譯,所以較生硬難解。
對照班迪達大師的註解,法友這段語法分析的確是寫得清楚、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