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2〉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6-18, 23:20

shanguan 寫:從現在開始觀並不是否定有三世,因爲觀都是從現在觀起的,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但現在所觀的内容是可以包括三世的。請注意兩者的差別。
善觀:

你不要幫馬哈西亂下註解,你要注意他並沒有說:「所觀的內容可以包括三世」這句話。另外,要注意他的解釋反而是符合經典,跟你們那種以三世觀當背景來解釋緣起的方式也有差異。馬哈希談的是「執取」造成「有」,他並沒有說因為過去世的執取而造成現在世的「有」,也沒有說「現在世」的執著而造成未來世的有,因為沒必要這麼解釋,你懂嗎?這種解說上的差異對於執著三世觀來解說緣起的人,真的應該仔細思考看看。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23:30

我何時說過是給馬哈西下註解的?我說得是阿含經上的内容。

你看看三世緣起是怎麽解釋“愛——取——有”的,“愛——取——有”都是屬於今世的,三世緣起中著名的“三連結”你最好看看:

Tattha tayo addha, dvadas』angani, visat』akara, tisandhi, catusankhepa, tini vattani, dve mulani ca veditabbani.

當知有三時、十二支、二十法、三連結、四攝類、三輪轉及二根。

於此,在提及無明與行時,愛、取與有也已包括在內。同樣地,在提及愛、取與有時,無明與行也已包括在內。在提及生與老死時,識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內。

如是有:

一、過去五因,

二、現在五果;

三、現在五因,

四、未來五果。

如是有二十法、三連結及四攝類。

三連結是:一、過去因(行)與現在果(識)的因果連結;二、現在果(受)與現在因(愛)的果因連結;三、現在因(有)與未來果(生)的因果連結。

這些你看過了,在來説吧。

愛取有都是屬於今世的,有後的生才屬於來世。你不懂就不要亂説了。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23:43

馬哈西解釋的生不是來世的出生麽?

你再看看前面我貼的《内觀基礎》裏是怎麽解釋生老死的吧,在對照一下佛使解釋的生老死,就知道兩者的區別所在了。

馬哈西的:
「有緣生」,死後再生,生在哪裏?在善界,人與天界。為人,他們就賦有好的果報,如長壽、漂亮、健康、好的出生、好的同伴和財富。可稱他們為「快樂的人」。為天人,他也將被大批的天人所照顧,並住在堂皇的宮殿裏。他們執取快樂的觀念,在世俗的眼光,他們可說是快樂。但從佛陀的教義中看來,這些快樂的人和天人不能免除苦。「由生之緣發生老和死。」

佛使的:
因為緣起的用語是法的語言,所以「生」和「滅」這兩個字不是表示肉體的生或死。

當這些名詞被誤解時,一次緣起的流轉就被認為與兩個生有關:

一是名色的生(父精母血和合),一是來世的生。如果有兩個生,那麼緣起就被認為是貫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這時一次完整的緣起就被拆散攪亂了,而不符合緣起的說法。可笑的是,雖說有兩個「生」,卻不敢說兩個「死」,因為人們還不瞭解如何死兩次的緣故。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23:49

佛使的生:  

我再一次強調並且提醒各位,要仔細瞭解日常用語和法的語言二者之間的不同。生這個字在日常用語中的定義,是從母親子宮內生出,但在法的語言中,生是指某種事物的生起,它的作用是會產生苦,也就是說以無明為基本原因。就如此刻名色還未生,因為「我」、「我所有」還未發生作用,雖然你坐著,很專心地聽經,但並沒有產生愛和取,所以緣起尚未發生,衹是處於自然的狀態罷了。至目前為止,所有我提到的都是為了讓各位先瞭解,緣起使用的是法的語言,它是有特別意義的,不要與日常用語混淆了,否則就會產生誤解,尤其是生這個字。

佛使用生滅的生來代替緣起中出生的生,把佛陀對緣起的解釋也給否定了。他這種解釋方法是用他所謂的“法的語言”來代替佛陀的教導,這些手段在大乘經典是常用的。

比如說佛說阿含只是權說,大乘纔是佛陀真的意思等等。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06-19, 09:43

希拉法友:個人覺得完全能理解你的意思。

「所觀的內容可以包括三世」這句話我也覺得不妥,至少純粹站在實際內觀的角度。但是,看來,這方面的討論很難有個結果,同時也不急迫,真正有興趣的法友可以去看相關的資料(馬哈希尊者的著述等等),相信大家在這方面都很容易分辨。

通過仔細思考善觀法友的觀點和他所貼佛使比丘的文章,我到覺得將“十二緣起支”當中的生斷然解釋成生滅的生也是問題多多,我們不妨就此先來談談各自的看法,好嗎?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9, 11:32

如果觀的内容不能是三世,那麽你什麽都不可能知道了。

因爲佛陀就是過去的人物。

内觀就是觀四聖諦,而不是只是看苦,苦和苦之集必定是不同世。

如果還不知道“因果不同世”的道理,那討論的確無法進行了。

如果只看一世,那麽只能看到苦或集,是不能看到苦和集之間的因果關係的。看不到因果關係,就不會有後面的為滅苦之集而修道的行爲了。

所以說只看一世是違背四聖諦的斷見。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6-06-19, 11:59

云何為生:
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
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06-20, 05:13

終于看完了佛使比丘的緣起觀(其實只是局限于他的《生活中的緣起》)。借用佛使比丘談論偉大的論道者覺音尊者的話來說:佛使比丘的很多觀點,個人無法認同,無法調整自己去適應他的說法。原因簡單如下:

1)緣起法並不只是講十二因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緣起法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法則,是“有佛出世,佛不出世,法爾如是”的法則。它的內容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十二因緣只是緣起法的一個特殊而具體的方面,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爲佛使比丘將十二因緣理解爲是剎那流轉的,就泛泛而談“緣起一定沒有貫通三世”,而不加上任何的限定性。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

2)佛使比丘說:“生是什麼?眾生的出生、諸蘊的產生、六入的生起,都稱為生。”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問題在于,他從這裏斷然拒絕用“眾生的出生”來作爲對十二因緣中的“生”的解釋。理由是:
“以一次流轉包括三世的方式來詮釋緣起,就不是「現見」的原則。緣起的十一種狀況都必須不離「現見」,這才是佛說的緣起。”

然而,生硬地拒絕用“眾生的出生”來作爲對十二因緣中的“生”的解釋勢必造成更大的其它的問題無法解決。況且“有” 緣“生”,“生”緣“老死”的“生”明明白白是另一世的開始,這沒有什麽可以回避和躲閃的。爲什麽不可以堂堂正正地說有來世,有天堂和地獄?爲了成立十二因緣是剎那流轉的,而否定這些明顯的公識也是很難叫人心服口服的。

3)將十二因緣中的“生”解釋爲“眾生的出生”,一樣可以不違背「現見」的原則。並且可以和阿羅漢(生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相呼應。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20, 07:45

很高興你能認識到佛使的錯誤,現在可能只有希拉還是佛使觀點的追隨者:)

“生是什麼?眾生的出生、諸蘊的產生、六入的生起,都稱為生。”不完全是佛使解釋的,而是他解釋相應部中的經文,和來自於阿含的“云何為生? 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 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是差不多的。不過原文是“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他卻有意把“獲得”解釋為“生起、產生”,還漏了“得命根”這個關鍵詞,這就為他後面的曲解佛法埋下了伏筆。

他後面其實已經推翻了經典的解釋,而是用他的法的語言來解釋“生”:那就是“生只是我執的產生”,這已經嚴重背離了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中生的正確定義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06-20, 16:55

善觀法友,請注意我前後的觀點(可重新翻開十二因緣〈1〉)並不因爲佛使比丘而有什麽不同,也不會因爲不贊同佛使比丘的緣起觀,就贊同你的觀點。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問題。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