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2〉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08:31

freshman 寫:為何我們不觀照過去或未來的事物?因為它們無法讓你了解自然實相並祛除煩惱。

不確定時間的事物不曾存在,將不會存在,也不存在於個人或他人。它們只是學和想的想像。它們只是誇飾,看似很有學問。但再加省思,它們只是名字、符號和形狀的觀念。。。。只是觀念、想像,
因果不是實相?

你臨死前殺了一個人,死後的未來這個殺業的結果“將不會存在,也不存在於個人或他人。它們只是學和想的想像。它們只是誇飾”麽?

這不是斷滅論又是什麽呢?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08:39

若不能分清“不貪求色”和“不觀察色”兩者的區別,那麽這種對佛法的理解力還是有待提高的。

也希望用那個“不求前際”來否定三世的朋友,特別注意一點了,結合佛陀要我們從包括三世在内的十一個方面觀察五蘊的教導,就可以知道把“不求前際”誤解為“不觀前際”的問題所在了。

再貼一各相關的,這類佛陀要求我們觀三世的經文太多了:

佛告羅睺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睺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06-18, 14:17

shanguan 寫:因果不是實相?你臨死前殺了一個人,死後的未來這個殺業的結果“將不會存在,也不存在於個人或他人。它們只是學和想的想像。它們只是誇飾”麽?這不是斷滅論又是什麽呢?
這段話是馬哈西大師的原話,因為回貼時和theta法友同時,無意中被叉開了。現在善觀法友在這裡自我發揮,正好暴露出自己對禪觀實踐的不甚瞭解。本來這沒有什麼,知道自己的不足,真是我們進行討論的目的和意義。但是強詞奪理,自己沒有禪觀經驗卻要說別人沒有,還要強把「當下」這個詞語與其它「常住真心」、「不一不異」、「自性」等等混在一起,斷然要求學佛陀正法者遠離之。醒醒吧,善觀。

「當下」,現在,此刻。通俗易懂,約定俗成。大師們以前用過,南傳比丘們現在在用,我們也能聽懂,就你聽不懂?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14:25

我這裡不認什麽馬哈西。

如果當下就是現在,那就請你用現在。

那麽佛陀要我們觀過去現在未來的話是不對的麽?

佛陀什麽時候叫我們只可以觀現在而不可以觀過去和未來的?

佛告羅睺羅。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我聼佛的,不聼什麽馬哈西的。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06-18, 15:27

  佛教由佛開啓,佛的言傳身教自然具有無可辯駁的權威性。然而,去佛久遠,佛的遺教現在只存在于經典,化做了文字。我們知道,文字的局限性是客觀的,何況佛經幾經翻譯整理,後人理解繁雜,就象你我在此討論,各執一詞。就是因爲有部分佛經很難讀懂,但又非常重要。這個時候,有大師出來,有修有證,衆望所歸,化繁爲簡,深入淺出,使你我受益無窮。這也就是爲什麽我們要遇明師,要恭敬聖賢僧,不能誹謗、輕漫聖賢僧的原因。

  你既然先輕漫佛使比丘,現在又不認馬哈西尊者,也沒有關系,只是不要再信口亂評,以免落下輕漫聖賢的嫌疑。爲了尊敬法,尊敬聖賢僧,不好意思再和你討論下去了。最後再引用馬哈西尊者的一段話,共同學習吧:

  內觀有兩種,實際的與推論的。觀照實際生起現象的特性、作用和現起所獲得的智慧是實用內觀。從實用內觀推論過去、未來和未曾經驗過的事物為無常、苦、無我,這是推論內觀。
只有實際內觀後才有推論內觀。未先知道現在的是不可能作出推理。這解釋在《論事》(Kathavatthu)註疏裡有述及:

「即使只看到一個形成的無常,一個人就對其它的下結論:一切事物是無常的。」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6-18, 15:39

shanguan 寫:佛告羅睺羅。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仔細觀察、仔細思考:

『如果說色有粗、細、好、醜、遠、近之分…,難道「受、想、行、識」也有「粗、細、好、醜、遠、近」之分嗎?』

拋開「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綜觀其它經文細節,不難發現這段經文,其實有不一致之處。去佛日遠,經文流傳雖然越見權威,但仔細觀察、仔細思考,不難分辨一些有背真實之處。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6-18, 15:53

事實上,如果真的談到「內觀」,只要觀察到「五蘊」的無常生滅,自然會慧悟到「五蘊非我」的道理。內觀是立足於「五蘊無常」這一要領來談「五蘊非我」,跟五蘊是否「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這些…等等,個人覺得沒什麼關連。現在仔細想想,還滿訝異為什麼經文會提到跟「內觀」沒什麼關連的內容,它看起來像是在談「內觀」,可是其述說的內容卻與「內觀」沒關連,因為沒捉到重點。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15:54

freshman 寫:  佛教由佛開啓,佛的言傳身教自然具有無可辯駁的權威性。................................................「即使只看到一個形成的無常,一個人就對其它的下結論:一切事物是無常的。」
你這些話很適合為大乘經典的合理性作辯護的。

你只要承認有推論內觀就可以了。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16:02

peacecila 寫:仔細觀察、仔細思考:
『如果說色有粗、細、好、醜、遠、近之分…,難道「受、想、行、識」也有「粗、細、好、醜、遠、近」之分嗎?』

拋開「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綜觀其它經文細節,不難發現這段經文,其實有不一致之處。去佛日遠,經文流傳雖然越見權威,但仔細觀察、仔細思考,不難分辨一些有背真實之處。
我所引得經文在阿含裏不只是出現過一次,何時出現過很多次。而你所引的“第一義空”之出現過一次。從這點來説,你的經典的問題更大。

受、想、行、識當然有“粗、細、好、醜、遠、近”之分,你沒有内觀的經驗自然不會知道。比如有些人的思考就很粗糙,有些人就很細膩……,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而現在我們討論的是三世的問題,你所質問的並不是三世的問題,所以屬於轉移話題的行爲,也就是屬於“醜陋”行,而不是屬於“好”的行。

以上我已經隨便擧了兩個例子了,你還有什麽要質問的?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8, 16:12

peacecila 寫:事實上,如果真的談到「內觀」,只要觀察到「五蘊」的無常生滅,自然會慧悟到「五蘊非我」的道理。內觀是立足於「五蘊無常」這一要領來談「五蘊非我」,跟五蘊是否「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這些…等等,個人覺得沒什麼關連。現在仔細想想,還滿訝異為什麼經文會提到跟「內觀」沒什麼關連的內容,它看起來像是在談「內觀」,可是其述說的內容卻與「內觀」沒關連,因為沒捉到重點。
不觀三世的那是你說的“内觀”,而不是佛陀說的内觀,你難道要佛陀來皈依你麽?

只有觀察三世才能知道無常,因爲生(過去)、住(現在)、滅(未來)就是一個最小的三世,如果只是停留在現在,那根本就不能看到無常,何況無我呢?

只看現在只能導致“常住真心”的邪見的產生。

你的説法很好笑,就像一個農婦認爲皇后吃得也該是大餅,儅她偶爾看到皇后吃的是山珍海味時地,她的感受和你現在的感受應該是差不多的。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