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1〉
善觀:
佛陀回答:「 非常好,富樓那,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富樓那,你仔細地聽,並好好地思惟,我現在就為你解釋。
富樓那,若能當下觀察到當『眼根』『見到』『色塵』時,便知覺到『色』【註:眼識】,有了『色』的知覺,便能覺知因眼識生起的貪愛、執著,並能如實了了分明的覺知因眼根見到色塵生起眼識後有貪愛執著,這就叫做『現見法』。
什麼是『滅熾然』?什麼是『不待時節』?什麼是『正向』?什麼是『即此見』?什麼是『緣自覺』?富樓那,當眼根見到色塵後,雖然覺知到『色』【眼識】,但不會因此生起貪愛執取,並能如實了了分明的覺知因眼根見到色塵生起眼識後並不生起貪愛執著,這就叫做『滅熾然』、『不待時節』、『正向』、『即此見』、『緣自覺』。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富樓那尊者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
(《雜阿含經》第二百一十五篇)
" 當時,尊者富樓那來到佛前,頂禮佛足後,恭敬地退在一旁,對佛說:「 世尊,您說法的功德是『現法』、是『滅熾然』、是『不待時節』、是『正向』、是『即此見』、是『緣自覺』。世尊,您可否一一為我解釋什麼是『現法』?什麼是『滅熾然』?….乃至什麼是『緣自覺』?」我已經和你講過多次了,「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這句話是不能用在你說的那個事上的,你不要亂套好不好?
佛陀回答:「 非常好,富樓那,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富樓那,你仔細地聽,並好好地思惟,我現在就為你解釋。
富樓那,若能當下觀察到當『眼根』『見到』『色塵』時,便知覺到『色』【註:眼識】,有了『色』的知覺,便能覺知因眼識生起的貪愛、執著,並能如實了了分明的覺知因眼根見到色塵生起眼識後有貪愛執著,這就叫做『現見法』。
什麼是『滅熾然』?什麼是『不待時節』?什麼是『正向』?什麼是『即此見』?什麼是『緣自覺』?富樓那,當眼根見到色塵後,雖然覺知到『色』【眼識】,但不會因此生起貪愛執取,並能如實了了分明的覺知因眼根見到色塵生起眼識後並不生起貪愛執著,這就叫做『滅熾然』、『不待時節』、『正向』、『即此見』、『緣自覺』。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富樓那尊者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
(《雜阿含經》第二百一十五篇)
(二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你所引的經文在這裡。
此經是不是能證明你前面所說的觀點?
你可要看清楚了,此經並沒有說“眼見色”就是現見法,而是對“眼見色”到“覺知色”到“不起色貪覺”一系列的過程的如實知才屬於“現見法”。
而“意知法”就是如佛所說:
“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眼並不會貪,色也不會貪,眼識也不會貪,眼見色後,要通過意識“覺知已。不起色貪覺。”這本身已經是兩個識的作用。
你沒有看懂“眼見色已。覺知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這句話麽?裏面有了兩個“已”,什麽叫已,就是已經、過去式,這句話就已經是說了三世了。而“不待時節”的意思是是對於法的如實知是不需要等待固定的時間的,就像人的死也是不待時節的,因爲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死,而不是你說的沒有時節。請注意“時間不確定”和“時間是沒有的”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如果你有禪觀的經驗,就不會不知道以上所說的。
我前面已經講過了,佛陀也有老死,這個苦不是來生的,但是今生的必然,佛陀在十二因緣觀老死時,難道不可以知道自己以後會老死的?這就是你所謂的“現觀”。
在重申一遍:意知法的法包括了三世,而前五識只能現量了知五塵,是不具備智慧的。如實知的只能是意識,意識有別于前五識的關鍵點就是能比量了知。
可見“讀佛經,最好有禅觀的經驗,否則是很難相應的。”非常適合于你。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你所引的經文在這裡。
此經是不是能證明你前面所說的觀點?
你可要看清楚了,此經並沒有說“眼見色”就是現見法,而是對“眼見色”到“覺知色”到“不起色貪覺”一系列的過程的如實知才屬於“現見法”。
而“意知法”就是如佛所說:
“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眼並不會貪,色也不會貪,眼識也不會貪,眼見色後,要通過意識“覺知已。不起色貪覺。”這本身已經是兩個識的作用。
你沒有看懂“眼見色已。覺知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這句話麽?裏面有了兩個“已”,什麽叫已,就是已經、過去式,這句話就已經是說了三世了。而“不待時節”的意思是是對於法的如實知是不需要等待固定的時間的,就像人的死也是不待時節的,因爲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死,而不是你說的沒有時節。請注意“時間不確定”和“時間是沒有的”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如果你有禪觀的經驗,就不會不知道以上所說的。
我前面已經講過了,佛陀也有老死,這個苦不是來生的,但是今生的必然,佛陀在十二因緣觀老死時,難道不可以知道自己以後會老死的?這就是你所謂的“現觀”。
在重申一遍:意知法的法包括了三世,而前五識只能現量了知五塵,是不具備智慧的。如實知的只能是意識,意識有別于前五識的關鍵點就是能比量了知。
可見“讀佛經,最好有禅觀的經驗,否則是很難相應的。”非常適合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