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cecila 寫:其實,綜觀雜阿含經十二緣起的經文大義,並沒有提到三世的觀點,三世的觀點是後人去詮釋十二緣起的時候,由於有不瞭解的地方,又想方設法去完善地詮釋它,才會連想到三世的看法,以「三世觀」為背景去詮釋「十二緣起」那不見得是正確的詮釋方式,我覺得這種論點可以當參考用,但如果在實修上沒有辦法驗證,那就不值得強迫去相信這種論點,只能當一種學術性的參考說法。至於「三世觀緣起」在實修上的可證性,據某些老師的看法說是要發展出「天眼證智通」一類的「能力」才有可能實證,可這種說法又會製造出不少的問題。
再來是「衡量」所謂的「無明」,其實「無明」真正的意思,指的就是「不正見」(邪見)。「不正見」什麼呢?「不正見」:1、五陰無常、苦、非我。2、四聖諦。3、緣起。事實上,最重要的「解脫關鍵」,還是在於「正見五陰無常」這一要領,離開此要領,根本就沒有解脫的可能性,就算有「天眼證智通」能明見三世也沒有用。
個人認為希拉法友說得很好。提供幾點看法互相參考:
1. 佛陀只討論「苦」與「苦的熄滅」,所有佛陀的教導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較不會產生誤解。同時,佛陀的教導也是以「身心」「五蘊」為範圍。佛陀不會教導難以理解,無法親自驗證、體驗的教法。
2. 真理不在文字裡面,佛陀說「走來看」,「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現今我們面對的是記載佛陀教導的文字(可能還經過不同語言的翻譯),這比直接聽到佛陀的教導還要有更多意義傳達上的誤解。
3. 既使是直接聽到佛陀的教導,佛陀也不鼓勵弟子輕易相信他的說法,他稱讚仔細檢驗每一種說法後才決定是否相信的弟子。
4. 十二緣起是以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來說明「苦」的「緣起」,這是對於四聖諦的進一步說明:從「無明」到「渴愛」與「取」(貪愛、執取、苦集)到「苦」;「無明」滅,則「苦滅」,「道」則是導致最後「無明」熄滅的八正道。
5. 「無明緣行」是指以「無明」為條件,為基礎而生起(的)「行」(身心現象、攀緣、身口意的行為),有以「正見」為基礎、為條件所生起的「行」,也有以「無明」為基礎、為條件所生起的「行」。
6. 「無明滅則行滅」是指「無明」熄滅了,則(以無明為基礎、為條件所生起的)行也會熄滅,因為這種「行」的「原因」、「基礎」、「條件」消失了。
7. 生老病死不是「苦」的真正原因,不瞭解身體一定會經歷生老病死,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才是苦的真正原因。「愛別離」不是「苦」的真正原因,不瞭解不接受諸行「無常、苦、無我」才是真正的原因。
8. 「苦」──每個人都有份,包括我自己在內,如果不努力,那麼從現在起到難以想像的未來,也都有苦。因此,不妨試著從佛陀與其他「僧」的教導中尋找可以讓「苦」熄滅的方法───於內於外,這是一個純大苦聚的世界,能生在一個有教導「苦」與「苦滅」的佛法僧三寶具足的地方,真是難得。
9. 如果還有苦,那麼有問題,有疑問,有誤解的一定是我自己,而不是佛陀的教導。
感謝論壇中各位法友的法義分享。
祝福各位法友 平靜 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