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是真有此法
你說大乘經典『充斥』著謗佛罵僧的言論,是否太言過其實了。Mahanama 寫: 大乘經典充斥著謗佛罵僧的言論
至少我所看見的《淨土三經》,就沒有對原始佛教的批評,裡面談的都是淨土十三觀及淨土的種種。
你會有這樣的看法,大概是因為你碰到很多只談不修的北傳修行人,他們不懂得真修實行,只會批評原始佛教是小乘,藉此遮蓋他們空虛的內在。你們碰到太多這樣的人,所以才會覺得漢傳佛教充斥著謗佛罵僧的言論。
如果你因為碰過這樣的人,也反過來批評回去,那麼你不是和他們一樣了嗎?
我所看過對阿羅漢批評最厲的應該是《維摩頡經》裡,對佛陀的弟子們的責難吧!既使如此,也不必說『大乘經典充斥著謗佛罵僧的言論』吧!冤仇有必要結得這麼大嗎?
就我的經驗,當你越是深入佛法,越了解佛法,你應該只會大方地分享自己的修行經驗,而不會去批評別人。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看見:
我就瞭解到我們無法再討論下去了。因為連最基本的禮貌──不要批評別人──都無法固守,下面的討論將只是謾罵與立仇,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的。Dogbert 寫: 你還是別把禮貌兩字拿出來講,很諷刺的。
我並沒有說『淨土三經』批評了原始佛教,我說的是大乘經典充斥著謗佛罵僧的言論。Piggy 寫:你說大乘經典『充斥』著謗佛罵僧的言論,是否太言過其實了。至少我所看見的《淨土三經》,就沒有對原始佛教的批評,裡面談的都是淨土十三觀及淨土的種種。
的確有不少這類的大乘人,但他們的言行也是來自他們所信奉的大乘經論。我們只要批判這些經典,揭穿它們非佛說、非佛法的真面目即可。Piggy 寫:你會有這樣的看法,大概是因為你碰到很多只談不修的北傳修行人,他們不懂得真修實行,只會批評原始佛教是小乘,藉此遮蓋他們空虛的內在。你們碰到太多這樣的人,所以才會覺得漢傳佛教充斥著謗佛罵僧的言論。
不一樣。我們只要說出事實就夠了。Piggy 寫:如果你因為碰過這樣的人,也反過來批評回去,那麼你不是和他們一樣了嗎?
您言重了。說出事實,談不上結冤仇。Piggy 寫:我所看過對阿羅漢批評最厲的應該是《維摩頡經》裡,對佛陀的弟子們的責難吧!既使如此,也不必說『大乘經典充斥著謗佛罵僧的言論』吧!冤仇有必要結得這麼大嗎?
來一則葉公好龍的故事: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經,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
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其實很多學習大乘又想跨足原始經典的人,往往就像葉公一樣,愛好的只是大乘玄密的氣息,以為這就是佛教,直到發現原始佛教並不是一般寄託的宗教,而是真實中發展出來的方法,這個方法的目的卻是大乘者所不能接受的事實。
這個時候大乘者通常會做一些自我解釋,當這些解釋不能通用時,又會引申成「隱覆祕意」,這些密意實際上根本不是佛陀的說法,說他是安慰劑或蕃薯丸還差不多。
很多大乘者經常性的以為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目的是一樣的,常常用飛機、腳踏車、大船、小船,來比喻目的地一樣,只是速度與載客量不同而已。
這真是誤會一場,大乘走的是輪迴的菩薩道,原始佛教走的是止息結生之道;大乘的終極目標是成佛,原始的目標是達到與佛陀相同的止息。乍看之下有一點像,其實兩件事完全相反。
以結果來說,大乘的佛有一個相應的法界,原始的阿羅漢(包括佛陀)卻是完全的止息,沒有五陰的產生,所以不可能會呆在什麼界或到哪裡去。
也就是說,大乘經常拿來連結原始的「迴小向大」,根本是幻想一場,已經止息不再有五陰的阿羅漢,已經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到哪裡去。
就意義上來說,大乘待在法界的佛,是永遠的一種存在,原始止息的阿羅漢(包括佛陀),是一種停止結生五陰的行為,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這才是所謂的「中道」,不是存在也不是消失。
大乘之於原始佛教,只是有些相似而已,方法不同目的不一樣,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如果沒有原始佛教學習須求的大乘者,還是在相似的區塊裡刻刻龍畫畫龍比較舒心,尋求原始真龍是要有心理準備的,驚嚇得大罵或亂說話只是最基本的現象,這只是失落感的開端罷了。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經,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
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其實很多學習大乘又想跨足原始經典的人,往往就像葉公一樣,愛好的只是大乘玄密的氣息,以為這就是佛教,直到發現原始佛教並不是一般寄託的宗教,而是真實中發展出來的方法,這個方法的目的卻是大乘者所不能接受的事實。
這個時候大乘者通常會做一些自我解釋,當這些解釋不能通用時,又會引申成「隱覆祕意」,這些密意實際上根本不是佛陀的說法,說他是安慰劑或蕃薯丸還差不多。
很多大乘者經常性的以為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目的是一樣的,常常用飛機、腳踏車、大船、小船,來比喻目的地一樣,只是速度與載客量不同而已。
這真是誤會一場,大乘走的是輪迴的菩薩道,原始佛教走的是止息結生之道;大乘的終極目標是成佛,原始的目標是達到與佛陀相同的止息。乍看之下有一點像,其實兩件事完全相反。
以結果來說,大乘的佛有一個相應的法界,原始的阿羅漢(包括佛陀)卻是完全的止息,沒有五陰的產生,所以不可能會呆在什麼界或到哪裡去。
也就是說,大乘經常拿來連結原始的「迴小向大」,根本是幻想一場,已經止息不再有五陰的阿羅漢,已經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到哪裡去。
就意義上來說,大乘待在法界的佛,是永遠的一種存在,原始止息的阿羅漢(包括佛陀),是一種停止結生五陰的行為,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這才是所謂的「中道」,不是存在也不是消失。
大乘之於原始佛教,只是有些相似而已,方法不同目的不一樣,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如果沒有原始佛教學習須求的大乘者,還是在相似的區塊裡刻刻龍畫畫龍比較舒心,尋求原始真龍是要有心理準備的,驚嚇得大罵或亂說話只是最基本的現象,這只是失落感的開端罷了。
就事論事,大乘與小乘是後人誤解佛意而分裂出來的,Upavana 寫:原始的阿羅漢(包括佛陀)卻是完全的止息,沒有五陰的產生,所以不可能會呆在什麼界或到哪裡去。
也就是說,大乘經常拿來連結原始的「迴小向大」,根本是幻想一場,已經止息不再有五陰的阿羅漢,已經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到哪裡去。
就意義上來說,大乘待在法界的佛,是永遠的一種存在,原始止息的阿羅漢(包括佛陀),是一種停止結生五陰的行為,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這才是所謂的「中道」,不是存在也不是消失。
大乘之於原始佛教,只是有些相似而已,方法不同目的不一樣,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如果沒有原始佛教學習須求的大乘者,還是在相似的區塊裡刻刻龍畫畫龍比較舒心,尋求原始真龍是要有心理準備的,驚嚇得大罵或亂說話只是最基本的現象,這只是失落感的開端罷了。
在此我不討論大乘的問題在那裡,
我所有的文章都以阿含經為基礎,
說原始的阿羅漢(包括佛陀)卻是完全的止息,沒有五陰的產生,所以不可能會呆在什麼界或到哪裡去。
這種說法完全曲解阿含經,
我會用阿含經證明你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