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非論因果,僅論因說因,佛斥宿命說,僅論緣起塵。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4-06, 14:55

不對,因果不循環,只有愚痴的人重複愚痴的事,可以對原因說不,對於不了解事實的一般人,卻不停的重蹈覆轍。
有某些原因條件,所以形成了某些結果。
這種結果不是所謂的「業果」,沒有絕對發生的關係。
舉例來說,大人叮嚀小孩:「別玩火啊~小心燒了房子。」
大人告訴小孩,因為小孩某些舉動房子會燒掉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房子不一定會燒掉,重點是在告訴小孩原因後小孩不一定會去玩火,而不是玩火會燒掉房子是一個必然的現象。
這須要一些基本的判斷、接受與學習能力,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手賤的小孩,還是玩火把房子燒了。

頭像
cthntu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04-11-11, 08:00

文章 cthntu » 2006-04-07, 13:13

我不贊成 善觀所說:
”因必定會有果,果不一定會成爲因。因果是有前後次序的。十二因緣中,有些是因,有些是果,修行是斷因而非斷果,不要倒果爲因。”

就如所說的”十二因緣”。只有 因and緣。畢竟這是緣起法 而不是因果法。何必再多加上因果的看法呢? 此看法有無可能是一種似法的論點呢?

我贊成 upali所說的 ” ............最起碼也要說 <因果報>”
也贊成摩訶男所說的 ”在滅苦的實踐上,因果關係的探討無甚實益。”

對我來說可能只要認識,六入處五受陰的本質,就足以滅苦了。

我們可能從六入處得到一個information,經由五受陰中的心法部分,而對此information解釋為這果然是某個因的果報。

這個過程對我的啟示就是 “世間法果然離不開六入處五受陰,與緣起法則”。重點不在”認識因果”,也不是”因果的正確無誤”。而是在認識六入處五受陰的無常,與這過程的緣起法則。如此,對於 “自我,我的看法想法”,慢慢就會有較正確的認識 ---- 它們都是建築在不真實的東西上。

經文中的 ”此身惡行。現世.後世必得惡報” 我覺得不用擴大到認為此經是在說因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個人的認識就如BBCALL所提到的:
”「善」是依據四聖諦、八正道的正確行為;「惡」是,無論行為是否有無符合世俗的道德觀點,凡是不行佛法中真正的「善」,那麼,就是「惡」。”

所以,我會把這句經文看成是在提醒我們要做四聖諦、八正道的正確行為。
並且我會把”因果”當成是戲論。(有沒有它皆不礙我的修行)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4-07, 15:23

又出現了「不真實」的理論。
五陰聚合所產生的現象,完全都是真實的,同時也是不長久的,有這樣的認知,所以才稱為苦,因為有生有滅才是苦,所以學習止息的人,認識生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對於「自我,我的看法想法」---- 它們都是建築在不真實的東西上。
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所謂的無我,指的是沒有「主宰性」的東西,不是指他所依附的五陰聚散現象是不真實的,佛陀所教導的,是止息這種現象,不是說這種現象是假的,如果是不真實的,那也就沒有什麼好止息了。

還有所謂的「惡」是一種五陰息氣的堆積,同樣所謂的「善」也是習氣的堆積,兩者同樣是結生的條件,不同的是結生的方向。
而經中經常所說的「善」,大多不是在說所謂的善事,而是指對於佛陀所教導的止息法是「好」的,是「有益處」的。
當然,如果概念是來自於大乘經,那就有成見上的缺陷,要了解原始經典,就必須丟棄那些東西。

頭像
cthntu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04-11-11, 08:00

文章 cthntu » 2006-04-07, 19:04

更正:「自我,我的看法想法」---- 它們都是建築在無常的東西上。

聚沫 水泡 野馬 芭蕉 幻術,曾在經中被用來形容五受陰的性質,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而五受陰的形容詞這麼多,用不真實作形容雖不正確。但說「五陰聚合所產生的現象完全都是真實的」,可能也不正確。畢竟經中不是用「真實or不真實的」作形容的。

太想改正別人的錯誤時也易出錯。

「所謂的無我,指的是沒有「主宰性」的東西」

我曾看過大家的討論,但使用上仍要小心。

譬如我說:「認識了六入處五受陰,自我,我的看法想法會慢慢的消失」。這時突然說「無我,指的是沒有「主宰性」的東西」,則顯得有些圖兀,並有影射上句話是錯誤的。不可不查。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4-07, 19:42

cthntu 寫:我不贊成 善觀所說:
”因必定會有果,果不一定會成爲因。因果是有前後次序的。十二因緣中,有些是因,有些是果,修行是斷因而非斷果,不要倒果爲因。” .............................................
所以,我會把這句經文看成是在提醒我們要做四聖諦、八正道的正確行為。
並且我會把”因果”當成是戲論。(有沒有它皆不礙我的修行)
因是對應於果的一個概念,若沒有果,因則不成立,因果是不能分開的。就如母子,沒有子也不存在母這個概念。

若沒有因果,你修行的目的何在?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4-07, 22:15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  諸行如芭蕉
這些就是在形容五陰不長久的特質,不是說五陰是虛幻的,相反的,五陰聚合所產生的現象與感受雖然不長久,卻都是真的,換句話說,這些生生滅滅的現象,有五因聚合才能真實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純大苦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佛陀找到了止息之法,止息後從此再也沒有五陰的聚合體,以五陰的聚合體無法說這種現象是一種存在或不存在,可以確定的是五陰能夠不再聚合。

光認識了五陰六處,自我並不會慢慢消失,當學會了觀察五陰感受的升起是由何而來,自我也不會消失,那是因為所謂的無我的我,指的是有主宰性質的東西,例如靈魂,人是沒有靈魂的,自我意識不是來自靈魂,也不是來自生命本身,也不是在生命體之外另有知覺,而是五陰聚集所產生的現象,所以止息住五陰的聚集,就再沒有「我」這種主宰性感受的產生,當然,要到這個時候,至少最後生的五陰也得死去才行。

另外,我並不想改正你的錯誤,因為即使有心的改正,你也未必接受。
有時候混淆的語言,會損害到其他的法友。
有時後錯誤的言論,可以當做討論的題材。
焰摩迦比丘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頭像
cthntu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04-11-11, 08:00

文章 cthntu » 2006-04-10, 01:01

善觀 寫:「若沒有因果,修行的目的何在?」
目前的看法是

修行就是為了要過盡量能符合八正道的生活
不管有沒有因果都是如此。

此外我最好能修行到盡量少以我or你作為做事的出發點
我最好能修行到盡量少以目的來評量修行的好處。

知道修行是有好處的,並且已在享用。

Upavana:
認識了五陰六處,自我並不會慢慢消失,當學會了觀察五陰感受的升起是由何而來,自我也不會消失,那是因為所謂的無我的我,指的是有主宰性質的東西,例如靈魂,人是沒有靈魂的,自我意識不是來自靈魂,也不是來自生命本身,也不是在生命體之外另有知覺,而是五陰聚集所產生的現象,所以止息住五陰的聚集,就再沒有「我」這種主宰性感受的產生,當然,要到這個時候,至少最後生的五陰也得死去才行

要注意!所用的這些條件是否真的是你所謂的修行無我的條件? 是因為你想強調你的想法所以才這樣說?還是依據你的修行體驗所說的?

別圚於一堆條件前提,小心戒禁取礙了修行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6-04-10, 08:48

cthntu 寫:Upavana:
認識了五陰六處,自我並不會慢慢消失,當學會了觀察五陰感受的升起是由何而來,自我也不會消失,那是因為所謂的無我的我,指的是有主宰性質的東西...................。
這樣的解釋只是解釋了「滅盡」,還是沒有詮釋「解脫」,沒有詮釋「解脫」,就有可能造成斷章取義。
說沒有靈魂,就像說沒有天界,沒有肉體一樣的慌謬。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4-10, 11:23

爲什麽要過盡量能符合八正道的生活?就算是符合八正道的生活也已經是一個結果了,你是迴避不了的。

沒有靈魂,但有心識,兩者的區別是靈魂是常,心識無常。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4-10, 14:50

cthntu 寫:要注意!所用的這些條件是否真的是你所謂的修行無我的條件? 是因為你想強調你的想法所以才這樣說?還是依據你的修行體驗所說的?

別圚於一堆條件前提,小心戒禁取礙了修行
這並不是我個人的經驗想法,我只是很白話的寫出來而已。
戒禁取的使用在這裡是錯誤的,他是指將個別看法或理由的禁戒,當作與律部一樣的戒律遵守,並以為律部的戒律精神是如此。
事實上佛陀的制戒主要精神只有一個,就是對止息有益,而並不針對個別事件的理由來制戒。
所以請小心使用戒禁取,戒禁取與否定靈魂說的我見,以及代表成見和猶豫不決的疑,就是三種不能進入預流的門檻。
這三個必須去除的條件,個別說三種狀況不是一種,小心不要混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