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文的疑問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6-03-04, 00:08

7788 寫:請問五蘊身心都不受、解脫的佛、阿羅漢會有如法友所說的【頭疼背痛問題】嗎?
請問
一個生死已盡的解脫者,會有【頭疼背痛問題】嗎?
解脫者還有身心痛苦的覺受?
如果沒有,那他的體質〈身心〉能說沒有改變?
讓我告述法友:
解脫者體質〈身心〉的改變就是【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
佛陀身體常有病痛,這個在經典中都有說到,你還是去把經典先翻一下再說吧。當別人跟你解釋一些問題,你若是有心學法,第一件事就是去查證相關資料,而不是當做什麼事都沒發生,然後繼續強詞奪理。

附帶一提,你引這段經文跟改變體質完全無關,那只是說要人於五蘊不產生貪著,你還是先把經文弄明白再說吧,看不懂文言文也可以找一些白話翻譯來看。

頭像
7788
文章: 133
註冊時間: 2006-02-21, 08:00

文章 7788 » 2006-03-04, 10:56

Dogbert 寫: 佛陀身體常有病痛,這個在經典中都有說到,你還是去把經典先翻一下再說吧。當別人跟你解釋一些問題,你若是有心學法,第一件事就是去查證相關資料,而不是當做什麼事都沒發生,然後繼續強詞奪理。
我當然知道一切世間無常、苦,所以一切人包括佛的身體 常有病痛。
但佛陀已改變他的身心體質而無我,既是無我,請問那有佛的我身心在病痛乃至受苦呢?

Dogbert 寫: 附帶一提,你引這段經文跟改變體質完全無關,那只是說要人於五蘊不產生貪著,你還是先把經文弄明白再說吧,看不懂文言文也可以找一些白話翻譯來看。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如果佛的體質〈身心〉沒有改變,云何佛說【住於自洲。住於自依。…………】。

法友所說:【五蘊不產生貪著】,就是承認改變體質身心了,不是嗎?
反之,凡夫在未改變體質身心就是【五受蘊貪著】,不是嗎?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3-04, 11:22

無我不是因爲改變身心的體質而有的,無我但有苦受。

頭像
a38515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05-12-30, 08:00

文章 a38515 » 2006-03-04, 12:32

佛陀的教法是苦的止息,但這個苦在色身尚存的時候指的是"心"的苦.
這就是身受而非心受.
7788法友寫道----------------
"既是無我,請問那有佛的我身心在病痛乃至受苦呢? "
其實在雜阿含裡早有答案,在佛陀入滅後,有個居士就問佛陀的弟子,"既然無我,那麼誰在知法呢?",當時很多佛陀的弟子也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的本質和7788法友的問題是一致的.
還有一篇是佛陀在見到眾多比丘在病重的時候也說過,智慧多聞的人並不是沒有身受,而是對這些苦受如實知見,心不生煩惱.
這些經文說明佛陀並非否認生命現象的流轉與存在(這與大乘般若的萬法皆空是有區別的),所以身的苦受無法避免,但心受是可以避免的.
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無我的聖者失去了"我"和"我所",而心不生煩惱.佛陀曾舉例有棵樹被砍掉而人不會心生煩惱,就是因為樹非"我"而且也不是"我的",證入無我的阿羅漢同樣也不會認為色身是"我的"而產生苦惱.
二是"心"也是五蘊的自我的假象,沒有一個和五蘊聯繫著的"心"的存在,否則身受必然會引起苦受.但這種情況不必證入阿羅漢也知道是不實的,比如生了同樣的病,有的人照樣樂觀,有的人若無其事.可見並無一個和五蘊悲喜同享的"心"的存在.
所以佛陀承認生命現象的存在,但阿羅漢與凡人的區別是凡人執者於"我"的假像,產生了隨五取蘊變動而煩惱的"心"
7788法友說的:"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心"於五受陰不著.不受,而不是五受陰於"苦"不受.

頭像
a38515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05-12-30, 08:00

文章 a38515 » 2006-03-04, 12:38

多說兩句,斑竹給的繁簡轉換的網站上不了,可否另外介紹一個?
好像我在大陸的很多網站都見過"善觀"法友這個網名(如原始佛教論壇\先鋒論壇等),不知是否同一人?如和我都是大陸法友,也是因緣,呵呵!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6-03-05, 21:18

梵摩那法友介紹的簡繁轉換網站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對經文的疑問

文章 peacecila » 2006-09-03, 01:44

upasaka 寫:
peacecila 寫: 這經文的確是有點問題,個人懷疑是譯者翻譯的問題,前段經文讀起來有點文意不清,因為,有點弄不清「尼鍵子」的主張到底是什麼?弄到後來,好像就變得跟「佛教」的說法類似。
由於梵文原典已經佚失,是不是翻譯問題,很難確定。
不過,與此經對應的《別譯131經》及《相應部42.8經》前段經文的「多」是時量的多,尼乾陀若提子論點之邏輯上的矛盾被佛陀抓到,因而佛陀對尼乾陀若提子的批評才有落腳處。此經佛陀隨後與聚落主的問答也都提到時量問題。顯得前後文對不上來,不若《別譯131經》及《相應部42.8經》前後文一致地以時量作為佛陀攻擊尼乾陀若提子論點的矛盾處。
關於這一經的疑問,雖然萊特賀爾師兄很早就提到了「別譯131經」,我今天查經時才注意到。

他這經的問題是:「尼乾子認為惡業要作得多,才會下地獄,但佛陀就反問,照這樣的說法根本就不會有人下地獄,因為一日之中,作惡業的時間很少,大部份的時間都不作惡業。如果觀念上認為惡業要作得多才會下地獄,那會出現很多狀況,譬如,有人會認為反正之前都做過了,積累起來也可能很多了,那以後必定會下地獄,而有這種想法就是『邪見』。有這種『邪見」以後,就不會積極地去改正惡業,仍然會不斷地造下惡業。」

佛陀的說法是認為:「所有的惡業,如殺盜淫妄…都不好,人們應該要瞭解這些惡業都是不好的,誠心認錯,不再造惡業。這樣心態改變了,不造惡業,心情就會變得很好,慢慢趣向解脫。心情好、便生歡喜、歡喜便得定,心生慈悲,心意如四方廣闊,心無怨恨。這樣廣寬的心意,以往所造的惡業就顯得微不足道,也無法影響這樣廣寬的心意,更不可能牽人墮入惡道。」

這經講的是「觀念」的問題,而不只是數量計算上的問題;更深刻地講:「觀念影響行為以及後續不斷地影響行為的問題,譬如,觀念錯誤一旦不得修正,就會越錯越糟糕,終至無法收拾」。「觀念」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有因有緣的狀況下,一個人的「觀念」如果不好,最終就會導致不好的際遇與結果。

就像有些人的觀念是消極的,所以慢慢地不管什麼事都不想處理,以致越來越懶散,應該處理的事情都不處理,慢慢地問題就越來越多,問題越多,生活就越不順利,生活越不順利,煩惱就越多,煩惱越多就越覺得痛苦,這如果不是逐漸走向惡道,這會是什麼呢?另外,觀念消極的人,心情也容易覺得沮喪不快樂。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9-03, 01:53

佛陀的主張是:「不要再造惡業,並且積極地行善,這樣就會遠離惡道,得生天上。」當然,這是世間法的層次,但在這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基礎上,才能更進一步地「自淨其意」,而邁向解脫滅苦的道路。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9-03, 02:03

別譯雜阿含319,講得很多、很深刻,也包含不少佛法特有的觀念:「如何透過戒惡修善,改善心意,一旦日後有機緣遇到「覺悟者」出世演說佛法,聽聞佛法而心生相應,決定照佛法所說修行,進而逐步邁向解脫的過程;反之,如果不戒惡修善,日後就算有機會聽到佛法,不但不想學,還會毀謗佛法,結果當然是步向惡道,也錯失了解脫惡道的機會。所以「戒惡修善」的基礎很重要。這經的內容很符合當時聽法的對象。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0-04, 07:53

此經文中外道的錯誤在於認爲凡是做了惡業就會下地獄,如此,已經做了惡業的人就會因爲這個邪見而對未來覺得絕望而自暴自棄,會有諸如“殺一個人也是死,殺十個人也是死”的想法,如此,還會繼續造惡業。

而事實上,並非每個做了惡業的人都會下地獄,比如殺了不少人的央掘摩羅不非但沒有下地獄,還通過改惡修道成了阿羅漢。

這就是佛教和外道的業報觀的不同所在。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