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死後會如何?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6-02-07, 19:45

補充
“真善美”也有“乐受”

樂受如果前輩好好觀察,真的是心樂受,但也是無常變異

而'真'和'美',要好好定義了, 眾生所認定的'真',也許正帶來戰爭大苦

頭像
bazhengdao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06-02-10, 08:00
聯繫:

文章 bazhengdao » 2006-02-15, 11:36

``如果,學習契經,卻又以大乘概念來解釋契經,那麼,個人認為這是顛倒的學習方式。 例如,把Anuradha Sutta經中的「不生即不死」理解成摩訶衍那的「本無生滅」。但事實上,「不生即不死」是說「沒有再度出生於這個世界就沒有死亡」。''

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值得重视.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6-02-17, 22:39

1.比丘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是名比丘斷愛欲縛諸結等法。修無間等。究竟苦邊。
又復差別者。
2.是名比丘究竟邊際。究竟離垢。究竟梵行。純淨上士
又復差別者。
3.是名比丘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
又復差別者。
4.是名比丘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
又復差別者。
5.云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
云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
云何超越境界。
謂究竟無始生死。

云何脫諸防邏。謂有愛盡。
云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
又復差別者。
6.是名比丘斷五枝。成六枝。守護一。依四種。棄捨諸諦。離諸求。淨諸覺。身行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立梵行。無上士
 其道有三種  實覺亦三種
 有身四種說  羅漢有六種

依經文六種階段判斷,佛陀與阿羅漢並未消失!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2-18, 09:08

你是怎麽判斷出來的?

我怎麽看不出此經文會得出你的那個結論的。

頭像
husam
文章: 191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聯繫:

文章 husam » 2006-02-19, 08:27

我的看法:

佛陀未正面回答問題,卻反而對阿諾做出觀念上的澄清,這表示,佛陀只是希望阿諾不要被解不開的問題迷惑而已,因為觀念澄清的弟子,是不會為解不開的問題而產生煩惱的,也不會死命的追逐下去,無論阿羅漢死後存不存在,先止息對解不開問題的煩惱,是最優先的。

說白話一點就是在追求問題的答案時,我們也要有著安定的心,不能被解不開的結動搖。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若還是對這個問題有解答上的渴望,就應從觀念上的澄清著手,當然光看文字是不夠的,還需如實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以減輕解不開問題的煩惱,等到這個煩惱減輕了,也就是真實體會到了佛陀的意思,就不會對這問題有所疑惑。

畢竟最清楚這個問題的,就是那個死去的阿羅漢,如果這個答案已經超出文字所能敘述的範圍(存在或不存在),從觀念的澄清運用,就是唯一的答案了。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6-02-20, 11:15

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
善觀法友:
你是如何判斷身滅之後就都沒有了呢?
五蘊之外一無所有嗎?
還是老話一句!
先釐清阿含經之中的蘊界處的含意吧!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2-20, 19:58

“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是什麽意思?

我看你是理解錯了吧。“比丘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就是説明苦集滅道的,這裡的有身就是苦的一種表達方式。

我的根據就是緣起緣滅的道理,儅生的因緣不再成立后,又怎麽會有後有呢?

五蘊之外還有無為法,但無為法不是什麽阿羅漢。

阿含經之中的蘊界處的含義沒有什麽不能理解的,這是基礎,你覺得要說什麽?

頭像
a38515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05-12-30, 08:00

善观的理解我认为不错

文章 a38515 » 2006-02-20, 22:41

其实,阿罗汉死后的问题是个十分大的问题!!!
如果抛开 迷信的角度-----佛陀并无观测后世的能力,可能佛陀真的无法知道.
虽然佛陀以几种方式对阿罗汉死后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但并不能给人们揭开迷团.
在杂阿含中有段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原文我不记得了,但应可找到),大意是众比丘又一次起了讨论,其中就有如来死后是有或无的问题.大家应当就从这段经文看出一些味道来了.
因为佛陀在众比丘中早已无数次反复表明阿罗汉死后不受后有,但众比丘还是提出来,佛陀面对这种情况应当知道如果继续"卖关子"的话,会给众比丘和后人留下无尽的猜疑------------要知道他们可是两千多年前跟随佛陀的弟子呀!里面当然不乏四果弟子.
佛陀这次没有用色是如来等来引导弟子去理解,仅是说这些问题无助解脱,不趣捏磐而已.虽然结尾仍是大家"欢喜奉行",但可想而知,就连辩才无碍的佛陀竟然在以种种说法解析阿罗汉死后的问题,但还是无法讲清楚啊!
可见这个问题的重大,因为佛法是立足有情的真理,不是虚幻的戏论."若无老\病\死\,法不现于世",佛法是关怀生命世界的.
所以很有可能佛陀也不知道!因为佛陀还没有死!!!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善观的理解我认为不&

文章 Dogbert » 2006-02-20, 23:41

a38515 寫:其实,阿罗汉死后的问题是个十分大的问题!!!
涅槃是活著就能證得,不必等到死後,這個問題等到涅槃後再去研究還不遲。

就像是中阿含箭喻經中說的,中了箭的首要之務就是拔出箭治療傷口,而不是去研究這隻箭是誰射的、什麼材料製作的等等的問題。有些問題不是不能研究,而是有輕重緩急的問題。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6-02-21, 17:43

世尊。當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復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世尊。當有欲界天身時。復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世尊。當有色界天身時。復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如是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身。一時有不。佛告象首舍利弗。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爾時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非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乃至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

爾時正有想無想處天身。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身。象首。譬如牛乳。乳變為酪。酪為生酥。生酥為熟酥。熟酥為醍醐。醍醐為第一。象首。當有乳時。唯名為乳。不名為酪.酥.醍醐。如是展轉。至醍醐時。唯名醍醐。不名為乳。不名酪.酥。象首。此亦如是。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展轉。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唯有有想無想處天身。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無所有天身。象首。於汝意云何。若有人問汝言。若有過去身時。有未來.現在身。一時有不。有未來身時。有過去.現在身。一時有不。有現在身時。有過去.未來身。一時有不。設有此問者。汝云何報。象首言。設有如是問者。我當報言。有過去身時。唯是過去身。無未來.現在。有未來身時。唯是未來身。無過去.現在。有現在身時。唯是現在身。無過去.未來身。象首。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展轉。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至不用處天身。復次。象首。若有人問汝言。汝曾有過去已滅不。未來當生不。現在今有不。設有是問者。汝當云何答。象首白佛言。若有是問者。當答彼言。我曾有過去已滅。非不有也。有未來當生。非不有也。現在今有。非不有也。

欲界.色界.無色界,皆為有身不是嗎?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