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理論來說 , 阿羅漢還有心受也是苦 , 只是苦因已滅 ,
除非入了沒有感受的定 ,否則只是心受生滅的苦極小而已 .
意受身的最後一點點苦果也是不可免的 ,禪定的心無常 , 無常是苦 ,
阿羅漢的禪定退了還是需要再修 , 有為是苦.
一切受無常 , 無常是苦 , 任何不苦不樂受都不是正見來的.
苦聖締
清淨道論中有:lkjh 寫:純理論來說 , 阿羅漢還有心受也是苦 , 只是苦因已滅 ,
除非入了沒有感受的定 ,否則只是心受生滅的苦極小而已 .
意受身的最後一點點苦果也是不可免的 ,禪定的心無常 , 無常是苦 ,
阿羅漢的禪定退了還是需要再修 , 有為是苦.
一切受無常 , 無常是苦 , 任何不苦不樂受都不是正見來的.
(現法樂住)諸漏盡阿羅漢既已入定,念『我以一境心於一日中樂住』而修定,由於他們修習安止定,故得現法樂住的功德。所以世尊說『周那?此等於聖者之律,不名為損減(煩惱),此等於聖者之律,稱為現法樂住』。
針對特定狀態、情境而說的苦樂,與作為審察徧智的抽象概括而說的苦樂應該區別開來為好,法句經中也有「樂品」。
「生命是苦」,一語擊中了苦聖諦的核心要義,多麼地精簡扼要!但後文解說為「生命存在在這種無常的幻相中是可悲的」,略失了準度。butterfly 寫:為什麼佛陀會說苦, 把生命是苦當成真理呢? 有人明明就不覺得苦, 也有人讚美享受這樣的生命, 這樣理解佛陀所說的苦, 我想很多人沒有認同感, 還會誤以為佛陀是悲觀主義者.
... ...
佛陀的苦諦是真理, 他真確的認定生命存在的模式是苦的, 正確的說應該是:
生命存在在這種無常的幻相中是可悲的.
佛陀的啟示(顧法嚴居士 譯)第二章 - 四聖諦:
「苦」的觀念可從三方面去審察:
(一)一般苦難的苦(苦苦)。
(二)由變易而生的苦(壞苦)。
(三)由因緣和合(條件具備)而生起的苦(行苦)。﹝註七﹞
人生的各種苦難,如生、老、病、死、冤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憂、悲、哀傷......凡此種種身心苦楚,為世人所公認苦難或痛苦者,都包括在一般苦難的苦(苦苦)中。生活中快樂的感覺和快樂的境遇,是無常的、不永恆的、遲早要改變的。它改變的時候,就產生了痛苦、苦惱、不樂。這種變遷都包括在變易的苦(壞苦)中。
以上所述兩種苦並不難了解,也不會有人對此持什麼異議。苦諦中這兩方面的苦比較為眾所熟知,因為它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經驗,因而容易明白。
但是第三種由因緣和合生起的苦(行苦),卻是第一聖諦中最重要、最具哲理的一面。要了解它,必須先將我們所認為「眾生」、「個人」及「我」的觀念作一番分析闡釋。
根據佛教哲學,所謂「眾生」、「個人」及「我」,只是經常在變動著的物質與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綜合。這種組合可以分成五類,或稱五蘊。佛說:「簡言之,這五類能執著的組合體(五取蘊)就是苦。」﹝註八﹞在別的經中,他更明白地以五取蘊作為苦的界說。他說:「比丘們啊!什麼是苦呢?應該說它就是五種能執著的組合體(五取蘊)。」﹝註九﹞於此,必須要明白了知的就是:苦與五蘊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五蘊本身即是苦。我們對於構成所謂「眾生」的五蘊,稍為有點概念之後,對於這一點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解說正確!butterfly 寫:而所謂的苦滅, 也不是說佛陀感官上己不再覺得苦的感受了, 而應該是說, 佛陀己脫離這樣的生命模式, 所以苦滅.
佛陀與阿羅漢皆是貪瞋癡永盡無餘的大聖者,已究竟滅苦。所謂的究竟滅苦也只是做到身苦心不苦。據說佛陀晚年患了風濕背部疼痛,他不會因身苦而心生狂亂,但身苦疼痛的身觸的知覺上卻是歷歷清楚,難以擺脫。契經中記載有幾位阿羅漢為了斷除受病苦折磨,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詳見:peacecila 寫:...「佛教的聖人如佛陀與阿羅漢在活著的時候,苦仍然不能滅盡嗎?佛陀與阿羅漢仍然受『苦』所逼迫嗎?」
如果以上是真,以下的經文所載,難道是假嗎?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雜阿含四六九)
迎福村 - 法鏡室 - 安陀林 - 023 阿羅漢自殺探微
http://www.infs.idv.tw/02_books/l_forest/forest.htm
法遵法師 - 滅苦之道 - 八、苦:peacecila 寫:大部份的人只怕都弄不清楚---佛教所說的「滅苦」是在滅什麼苦?!
禪修的內觀不僅在於觀察內心是否生起歹念,真正重點在於覺察五受陰、六入處等無常、苦、無我的生命真相,並從這樣的事實中學到教訓。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還墮惡道,長夜輪轉。【契經 雜因誦】
比丘!長夜熾然,地獄、畜生、餓鬼。諸比丘不見極苦!【契經 雜因誦】
或許有人在一生中平順安穩、無風無浪;或許有人認為人生縱有苦難,總能熬得過去並從中獲得克服困難的滿足感,因此覺得能在生活中闖蕩並不算是悲慘的遭遇。然而這種想法只是因為凡夫眼光淺短,不能藉由禪定的神通力見到前生與來世。
當知,在長劫的生死輪迴中是沒有幸運可言的,眾生輪轉於五趣之中,經常成為地獄、餓鬼、畜生道的常客,遭受著慘絕人寰的苦楚,正如同佛陀對比丘們的告誡:『諸比丘不見極苦!』惡道的苦痛,是生為人類所難以想見的。
佛陀殷切地關心眾生在五道輪迴中所受無謂的苦報,不願眾生因無知而平白受苦。現今已有許多人道主義者開始提倡關懷生命,除了關懷人類的生命,也已注意到動物的生命需要關懷。殊不知佛陀對生命的關懷範圍更深更廣:不是為了防止眾生受到不合理的痛苦,而是希望眾生能徹底斷除一切苦。不僅關懷眾生今生今世的苦,還關懷未來生生世世所有可能遭遇的苦。
倘若沒有生命存在,就沒有受打擊、遭痛苦的主角。而生命僅是種無常、苦、無我的不實現象,何苦為著這麼虛幻不實的一種現象受盡各種折磨!佛陀教導生者必有苦的真諦,唯有認清生命的真相,人們才能面對現實以務實的態度看待生命,而非浸淫在不切實際的自我陶醉中。
阿羅漢的生命是最後的生命,當他般涅槃時,一切苦都熄滅了。般涅槃也是屬於今生的,並非屬於來生。人的一生是從生開始到老死結束,死也是屬於一生的範圍内的。peacecila 寫:如果,連身體的痛苦也要滅,才算完全地滅苦,那麼,佛教的聖者不可能在今生滅苦,苦滅聖諦已證,苦滅道跡聖諦已修之說,變得虛妄了。
證到苦滅聖諦滅的是心,並非說沒有了身苦。這裡就有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的不同,佛阿羅漢證到的只是有餘涅槃,只有到他們般涅槃的同時,才算證到無餘涅槃,無餘涅槃是有餘涅槃的必然結果,不是修道直接能證的,修道能證的只是有餘涅槃。
這裡再説明一下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的區別,涅槃是熄滅的意思,有餘涅槃熄滅的是煩惱,無餘涅槃熄滅的是五蘊,有餘涅槃滅的只是心苦而不包括身苦,無餘涅槃滅一切苦。
初果其實也能證到滅聖諦,但顯然初果也有心苦和有限的輪迴,因爲初果所證的滅聖諦只是屬於有餘涅槃少分而已,可見“苦滅聖諦已證,苦滅道跡聖諦已修”之說並不能作爲他已經沒有一切苦的理由,因爲這裡有個程度和範圍的問題。難道初果聖人還沒有已修八正道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