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
蓮智還是個很容易生氣的人
開始做慈心修習後
即便只是每一天靜下心念個一、二遍
也沒有禪坐或經行
嗔心已明顯的逐漸減少
小小的心得分享
還要感謝諸位多聞法友提供慈心修習的資料
metta法友介紹的慈心禪
正向地思考是需要練習的。「遠離痛苦」這個詞只是在加強後面的負面詞「痛苦」,正向思考是直接加強正面的詞句「健康、快樂、安詳」。就算是「我將要…」這個詞也是強調了未來而不是現在,不如直接用「我是…」。leeyc2 寫:即使是第一句,[願我健康、快樂、安詳],對某些人來說即使開口說出來都未必非常容易,事實上就有人是可以誠心的 [願我遠離痛苦...],而初次碰到[願我健康、快樂、安詳]這句就感到有點不自在
可參考「與神對話」。
因為你們對某樣東西的思想是具創造性的,你的話是有生產力的,而你的思維和你的言語在一起,對你實相的產生是非常的有效。所以你會經驗到神現在並沒有顯現,因為如果神已顯現了,你就不會還在要求神顯現了。
那是否意謂著我不能要求任何我想要的東西?你是說祈求得到某件東西事實上就是將它推開嗎?
這是一直以來都被提出的問題──並且每次被提出時也都得到了答覆。然而你並沒有聽到答案,或不願去相信它。
以今日的說法及今日的語言,這問題現在再次的被回答如下:
你不會得到你所求的,你也無法擁有任何你想要的(want)的東西。這是因為要求本身就是欠缺的一種聲明,在你說你想要一個東西時,只會在你的現實中形成那個"缺乏"(wanting)的經驗。
因此,正確的祈禱永遠不是懇求的祈禱,而是感恩的禱告。
『願……快樂』是修慈,『願……離痛苦』是修悲,各人的性格不同,入手的方法自然可以不同。慈心與悲心的功德相近、相同。清淨道論中有四梵住修習的很好資料。
正法律慈悲心的修習與用正面的詞語進行『自我暗示』是不同的,心情不好而自我暗示說『我心情很好』,這也許有改善心情的作用,但這種『業處』與如實知見身心的正念的努力是相妨害的。『願……快樂或離苦』的言語是一種心境的引導,言語本身不等於慈或悲,修習是對有情的態度的轉變,心境的開發。
真的是:『你不會得到你所求的,你也無法擁有任何你想要的(want)的東西。』嗎?那感恩的禱告沒使你得到想要的好心情嗎?那祈禱為什麼還要分正確、不正確呢?對神的祈求,或許你永運不會得到你的所求,但一般意義上的求與得,是由求的內容,與求的方法是否正確而決定的,有時能得有時不能得,這是正常的理性不難理解的。
『缺乏』、『欠缺』是現實的苦,佛教的道路是認知苦,分析苦發生的過程(緣生),而後作正確的努力消滅苦。這與神教的道路根本不同,不容混淆。
正法律慈悲心的修習與用正面的詞語進行『自我暗示』是不同的,心情不好而自我暗示說『我心情很好』,這也許有改善心情的作用,但這種『業處』與如實知見身心的正念的努力是相妨害的。『願……快樂或離苦』的言語是一種心境的引導,言語本身不等於慈或悲,修習是對有情的態度的轉變,心境的開發。
真的是:『你不會得到你所求的,你也無法擁有任何你想要的(want)的東西。』嗎?那感恩的禱告沒使你得到想要的好心情嗎?那祈禱為什麼還要分正確、不正確呢?對神的祈求,或許你永運不會得到你的所求,但一般意義上的求與得,是由求的內容,與求的方法是否正確而決定的,有時能得有時不能得,這是正常的理性不難理解的。
『缺乏』、『欠缺』是現實的苦,佛教的道路是認知苦,分析苦發生的過程(緣生),而後作正確的努力消滅苦。這與神教的道路根本不同,不容混淆。
感謝您的指點。szlgf 寫:『願……快樂』是修慈,『願……離痛苦』是修悲,各人的性格不同,入手的方法自然可以不同。慈心與悲心的功德相近、相同。清淨道論中有四梵住修習的很好資料。
是的,這種求的方法我只是摘錄而已,下半段有詳敘。附上文摘。szlgf 寫:對神的祈求,或許你永運不會得到你的所求,但一般意義上的求與得,是由求的內容,與求的方法是否正確而決定的,有時能得有時不能得,這是正常的理性不難理解的。
我很擔心我在這個板放上和基督教有關的文摘會引起各位的反應,但是對我來說,這只是一種「方法」而已,對於這種「方法」在我眼裡沒有宗教的色彩。我只是認為這個「方法」會有助於慈心觀的修習才放上來。希望各位也不要以有宗教色彩的眼光來看待這段文字。szlgf 寫:『缺乏』、『欠缺』是現實的苦,佛教的道路是認知苦,分析苦發生的過程(緣生),而後作正確的努力消滅苦。這與神教的道路根本不同,不容混淆。
那麼為何我覺得會有助於慈心觀呢?
因為很多次我以文中的「感恩」心情去祈求時,我的確發現我的生活中有了我所祈求的東西。經由這些經驗,我滅去了一部分「求不得苦」,有了滿足感。所以我想,這種方法也許可以用於慈心觀的用語上。
慈心一定要由自己先開始,自己沒有得到安樂的話,是無法以慈心遍及其它人的。希望這些文摘能對各位追求自己的安樂有幫助。
另外,根據清淨道論(清淨道論,葉均譯,正覺學會出版,民91/6,p295),慈心觀的初學者有四種人不應修慈:不愛的人,極愛的朋友,中間人,敵人。等生起安止定再說。
~~~~~~~~~~~~~~~~~~~~~~~~~~~~~~~
以下文字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原因:內容與主題無關。
metta善知識說: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精髓。有成就的南傳大師通常在傳授內觀時,也很重視教慈心禪,也就是智慧與慈悲並重。
我之前是從持戒,再先後產生平靜、喜、輕安、樂、捨,最近再開始修正定、四念處如實知見。我想那是屬於如實知見、厭離、解脫的智慧修行。
現在看到這個慈心觀,很想了解它的修法。想請問如下:
除了anatta法友說的默唸慈心的句子數遍,是否也要在正定中如實觀照愛、慈心、悲心?
我在想,例如在如實知見我及世間為四大所成之後,會厭離、解脫。
而如實知見愛、慈心、悲心等這些心念,是給離一切不善法一個温和有力的理由。
我希望自己及眾生幸福快樂,遠離痛苦,那麼就應遠離一切不善法。
已捨這些不善法,也如實觀這些心念是無常、苦、無我,也捨去放下。這樣一方面是慈悲,一方面是智慧。
以上只是我看完這個議題後的感想。希望有所指正及補充,或是告知哪裡有這方面的書籍及網路文章。我很想了解慈心禪要如何進行才是正確。
我之前是從持戒,再先後產生平靜、喜、輕安、樂、捨,最近再開始修正定、四念處如實知見。我想那是屬於如實知見、厭離、解脫的智慧修行。
現在看到這個慈心觀,很想了解它的修法。想請問如下:
除了anatta法友說的默唸慈心的句子數遍,是否也要在正定中如實觀照愛、慈心、悲心?
我在想,例如在如實知見我及世間為四大所成之後,會厭離、解脫。
而如實知見愛、慈心、悲心等這些心念,是給離一切不善法一個温和有力的理由。
我希望自己及眾生幸福快樂,遠離痛苦,那麼就應遠離一切不善法。
已捨這些不善法,也如實觀這些心念是無常、苦、無我,也捨去放下。這樣一方面是慈悲,一方面是智慧。
以上只是我看完這個議題後的感想。希望有所指正及補充,或是告知哪裡有這方面的書籍及網路文章。我很想了解慈心禪要如何進行才是正確。
慈心禪通常有兩種修法,一種是專門修定的修法,另一種就像這裡講的這種比較大眾化的修法。 前者就像很多修定的其他方法一樣,要事先瞭解一些注意事項,並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後才能開始。 後者則隨時隨地都可以修。
修內觀和修慈心禪不是同時進行的。
內觀修出世間的智慧,慈心禪是屬於修定的範疇,主要在於對治三毒中的嗔心,淨化我們的內心,協調我們和一切眾生的關係。看看慈心功德經,可能有助於瞭解慈心禪的作用:
慈心功德經
(南傳大藏經,《增支部》十一支,法增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給孤獨長者的祗樹園精舍。世尊召集比丘們,然後對他們說:
比丘們,熟悉慈心觀的行者將能證得心解脫。經常修習培育慈心的行者,長養慈心漸次掌握它,以慈心為方便並常珍惜它,心住於慈,身行於慈,該行者經過培育慈心後將能獲得十一種利益。這些利益是:
(一) 他睡時安穩;
(二) 醒時精神舒暢;
(三) 不做惡夢;
(四) 人所敬愛;
(五) 非人也敬愛;
(六) 天神護衛;
(七) 刀兵火毒不能侵害;
(八) 心易入定;
(九) 儀態安祥;
(十) 死時心不顛倒;
(十一) 今生若未證得羅漢果也將能生到梵天界。
比丘們,熟悉慈心觀的行者將能證得心解脫。經常修習培育慈心的行者,長養慈心漸次掌握它,以慈心為方便並常珍惜它,心住於慈,身行於慈,該行者經過培育慈心後將能獲得這十一種利益。佛陀說完已,眾比丘皆歡喜信受。
修內觀和修慈心禪不是同時進行的。
內觀修出世間的智慧,慈心禪是屬於修定的範疇,主要在於對治三毒中的嗔心,淨化我們的內心,協調我們和一切眾生的關係。看看慈心功德經,可能有助於瞭解慈心禪的作用:
慈心功德經
(南傳大藏經,《增支部》十一支,法增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給孤獨長者的祗樹園精舍。世尊召集比丘們,然後對他們說:
比丘們,熟悉慈心觀的行者將能證得心解脫。經常修習培育慈心的行者,長養慈心漸次掌握它,以慈心為方便並常珍惜它,心住於慈,身行於慈,該行者經過培育慈心後將能獲得十一種利益。這些利益是:
(一) 他睡時安穩;
(二) 醒時精神舒暢;
(三) 不做惡夢;
(四) 人所敬愛;
(五) 非人也敬愛;
(六) 天神護衛;
(七) 刀兵火毒不能侵害;
(八) 心易入定;
(九) 儀態安祥;
(十) 死時心不顛倒;
(十一) 今生若未證得羅漢果也將能生到梵天界。
比丘們,熟悉慈心觀的行者將能證得心解脫。經常修習培育慈心的行者,長養慈心漸次掌握它,以慈心為方便並常珍惜它,心住於慈,身行於慈,該行者經過培育慈心後將能獲得這十一種利益。佛陀說完已,眾比丘皆歡喜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