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時鄔達摩尊者用英文翻譯莫谷禪師緬文的開示,翻譯英文版文章在府城佛教網
「貪欲如裁縫」——從那蘭迦尊者的譬喻談修行之道
1960年12月29日
在這場法談接近尾聲時,Sayadaw 講到一個極有啟發性的重點:涅槃的真實存在。我們可以透過修行者對四聖諦的親身體驗來理解涅槃,這樣的體悟方式不僅直接、簡單,也極具說服力。
宣說佛法時應具備的心念
佛陀開示,一位比丘若要為眾生講法,應該具備以下三種心念:
1. 願眾生身心健康,能夠聽聞正法;
2. 以慈悲之心,希望他們理解所教的法義;
3. 更進一步,希望他們依法修行,真正落實所學。
只要比丘懷著這三種心念講法,這就是「善說法」。
對於聽法的人來說,聽聞之後就要思惟、實踐,希望能從預流果(初果)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不要自我設限,認為自己只能證初果;應該立志達到最高的解脫目標,佛陀也是這樣鼓勵弟子的。
**那蘭迦尊者與五百比丘尼的因緣**
佛陀時代,有五百位比丘尼一心渴望聽那蘭迦尊者的開示,儘管其他長老輪番說法,她們始終無法真正證果。原來,這五百位比丘尼與那蘭迦尊者在過去世有深厚的業緣,曾是他的家人或配偶。
佛陀了解這段因緣後,特別指派那蘭迦尊者為她們說法。他以譬喻與問答方式,將佛法講得深入淺出。
**死牛譬喻:斷貪的關鍵**
尊者說:我們的身體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在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一般人都將這些當成「我」或「我的」。
事實上,是貪欲(taṇhā)將內外六處連結起來。這就像一頭牛,牛體比喻為內六處,牛皮代表外六處,皮肉之間的筋膜與黏著就好比是「貪」。
要解脫,就要用「道品之刀」斷開這個連結。
他問比丘尼們:「色是常還是無常?」
「無常,尊者。」
「無常的是苦還是樂?」
「是苦,尊者。」
「那這是『我』嗎?是『我所有』嗎?」
「不是,尊者。」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眼、耳、鼻、舌、身、意與相對應的六塵與六識。我們要從雙方來觀察無常——內與外、根與塵、識與受,都是無常的。
**如何用道品「斷貪」**
當你清楚見到這一切的無常與苦,貪欲就無法再連接內外。貪欲只能存在於連結之中,一旦內外無法再連起來,貪也就自動滅去了。
這時要拿起「修道的刀」——正見與正思惟(sammā-diṭṭhi, sammā-saṅkappa),以「正精進的手」——正念、正定與正精進(sati, samādhi, viriya)來揮刀斷貪。
注意:光靠誦經或祈禱,是切不斷貪欲的。
這是許多後世佛教徒的迷思:以為念佛、禮拜或許願就能解脫。其實不然,唯有透過正念觀照、如實知見與持續的內觀,才能真正斷除貪欲,停止輪迴。
**修行的核心:正念、精進與智慧**
修行就是:
無論什麼法(念頭、感受、現象)生起,
以正念覺知它,
以智慧如實觀察它,
以正精進持續修習它。
觀察無常,是苦諦;
這樣的觀照,是道諦;
觀照後貪滅,是集諦止息;
這三者同時具備,涅槃自然顯現。
**涅槃並非「什麼都沒有」**
有些人認為涅槃是「什麼都沒有」。其實不是。
當苦與集(dukkha & samudaya)滅盡後,剩下的是寂靜與智慧,也就是滅與道(nirodha & magga)。
對一位阿羅漢來說,他在生時就住於滅與道之中;死後雖然五蘊結束,但不生不滅的涅槃樂(santi-sukha)依然存在。
這就是「以快樂而住」,這就是涅槃。
**總結:清除所有煩惱「糞堆」**
尊者最後說明:我們的心中有四堆「糞便」——也就是四類煩惱(貪、瞋、癡與慢)。如果還剩下一堆沒清掉,那修行就還沒完成。
因此,我們要一一清除所有的污垢,才能真正達到究竟解脫。
貪欲如裁縫
Re: 貪欲如裁縫
這一篇時鄔達摩尊者用英文翻譯莫谷禪師緬文的開示,翻譯英文版文章在府城佛教網
看見自己的死亡即是毗婆舍那(Vipassanā)
1960年11月25日 講於緬甸
在這段開示中,尊者提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修行觀照方式。他指出:當觀照的心(觀智)生起,並對心理狀態(心所)進行觀察時,我們可以直接見到這些心與心所的剎那生滅,也就是「無常」(Anicca)的現象。
一個念頭生起、又消逝;接著另一個念頭又生起、又消逝。兩個心與兩個心所無法同時存在於同一剎那中。所以,當某個心生起時,觀察它的當下,它就已經不在了。觀照的心一現前,它也在當下滅去。這說明我們永遠是活在「當下那個心」中。
當下那個正在觀照的心,正是「道智」(Magga)。當另一個心再生起,前一個觀照心也就滅去了。由此可見,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恆常的觀察者」,只有「被觀察的現象」。所以,毗婆舍那修行的真義,是「用活著的心去觀見死亡」。
若能以當下的心見到剎那生滅的死亡,就表示佛已現前於心中。若無此見,就仍落在「無明緣行」的業力之道上──這便是輪迴的根本機制。
尊者有時提到地獄中的眾生。他們一死即生,不斷反覆,直到造作的惡業耗盡。有些餓鬼,幾劫以來未曾得飲一滴水,僅靠「業力所生之食」(kammāhāra)延續其存在,橫跨整個佛陀空缺期(無佛時代)。
---
### 心為創造者──它創造業,也創造未來
心是造業的根本。甚至在肉體尚未命終之際,由善惡心所帶動的業報,早已開始具象顯現。
經典中有一段關於優婆塞難提耶(Nandiya upāsaka)的記載。由於他的善業,當他尚未命終,忉利天(Tāvatiṃsa)中的天宮就已開始為他形成。某日,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前往天界,親見那些華麗的天宮與天女,皆在等待難提耶的到來。他們懇請尊者代為傳話。(見《法句經》219–220、《法句經註》DhpA iii.290、《譬喻經》Vv.PTS:#862)
尊者也提到一個現代的類比:不是以外境為例,而是說明人類胚胎的形成,也是由業力所促成。此事見於《阿姜曼傳》中的一位老尼姑故事(參見《The Legacy》,頁416–418)。
---
### 地獄與人間的苦無可比擬
人間的苦,遠不及地獄與餓鬼界之苦。若證得初果──入流之道智(sotāpatti magga),便如以七滴水比擬尚餘之苦,而整個輪迴之苦則如一個立方體──每邊長50由旬的巨大水湖(見《相應部·聖諦相應》)。1由旬約8至13英里。
因此,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勇猛精進。唯有修行毗婆舍那(vipassanā),才能開啟超越世俗的聖智(lokuttara magga)。
根據《須西瑪經》(Susīma Sutta),毗婆舍那智是因,聖道智是果。毗婆舍那是見「無常」的智慧,聖道智則是見「無常終止」的智慧。若不能見無常,便永遠無法見苦的止息。
通過觀照無常,便能斷除煩惱之蟲(kilesa),從而讓聖道之光明現起。觀見自己的五蘊生滅,即是毗婆舍那。
---
### 生與死皆在一念之間──念念即滅,念念是新生
第一個心生起,你就與它共生。當第二個心生起,第一個心就滅了,你又與第二個心共生。這種「念念皆滅、念念重生」的見解,就是對自身死亡的觀照。
若無法見到這種剎那生滅,我們的貪(taṇhā)便會生起──渴望再度成為人、成為天人。如此,無明、貪欲、執著與業行將無止境地推動苦的機器(dukkha machine)。
活在這樣的無知中,如同盲人走路。能見此「剎那死」,是走上正道;無此見者,仍在迷途。
---
### 如何觀見「自己的死亡」?
最究竟的觀法,就是──不要恐懼死亡。把死亡視為一位陌生人(緬語:prato;巴利:parajana),你無法阻止他出現,就平靜地如實觀照它。
這種方式,就是「無我」(anatta)的觀法。這樣修行,毗婆舍那智便日漸成熟。不久之後,你會自然不再願意與「陌生人」為伴。
這種「陌生」感越來越薄,貪愛的根源便越來越淺。當你真正明白「這不是我、不屬於我」時,邪見與懷疑就會消除。陌生人不再現前,你也從「死」中解脫出來。
不再見到自己的死亡,那就是涅槃(Nibbāna)。這就是涅槃的實相(Nibbāna dhātu)。
尊者接著引導至《須西瑪經》的核心教導──在證得聖道智(magga ñāṇa)之前,須先圓滿毗婆舍那智(vipassanā ñāṇa)。佛陀在多數經典中提及「三智」(見、斷、證),但在此經中只強調此二智──觀智與道智。
看見自己的死亡即是毗婆舍那(Vipassanā)
1960年11月25日 講於緬甸
在這段開示中,尊者提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修行觀照方式。他指出:當觀照的心(觀智)生起,並對心理狀態(心所)進行觀察時,我們可以直接見到這些心與心所的剎那生滅,也就是「無常」(Anicca)的現象。
一個念頭生起、又消逝;接著另一個念頭又生起、又消逝。兩個心與兩個心所無法同時存在於同一剎那中。所以,當某個心生起時,觀察它的當下,它就已經不在了。觀照的心一現前,它也在當下滅去。這說明我們永遠是活在「當下那個心」中。
當下那個正在觀照的心,正是「道智」(Magga)。當另一個心再生起,前一個觀照心也就滅去了。由此可見,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恆常的觀察者」,只有「被觀察的現象」。所以,毗婆舍那修行的真義,是「用活著的心去觀見死亡」。
若能以當下的心見到剎那生滅的死亡,就表示佛已現前於心中。若無此見,就仍落在「無明緣行」的業力之道上──這便是輪迴的根本機制。
尊者有時提到地獄中的眾生。他們一死即生,不斷反覆,直到造作的惡業耗盡。有些餓鬼,幾劫以來未曾得飲一滴水,僅靠「業力所生之食」(kammāhāra)延續其存在,橫跨整個佛陀空缺期(無佛時代)。
---
### 心為創造者──它創造業,也創造未來
心是造業的根本。甚至在肉體尚未命終之際,由善惡心所帶動的業報,早已開始具象顯現。
經典中有一段關於優婆塞難提耶(Nandiya upāsaka)的記載。由於他的善業,當他尚未命終,忉利天(Tāvatiṃsa)中的天宮就已開始為他形成。某日,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前往天界,親見那些華麗的天宮與天女,皆在等待難提耶的到來。他們懇請尊者代為傳話。(見《法句經》219–220、《法句經註》DhpA iii.290、《譬喻經》Vv.PTS:#862)
尊者也提到一個現代的類比:不是以外境為例,而是說明人類胚胎的形成,也是由業力所促成。此事見於《阿姜曼傳》中的一位老尼姑故事(參見《The Legacy》,頁416–418)。
---
### 地獄與人間的苦無可比擬
人間的苦,遠不及地獄與餓鬼界之苦。若證得初果──入流之道智(sotāpatti magga),便如以七滴水比擬尚餘之苦,而整個輪迴之苦則如一個立方體──每邊長50由旬的巨大水湖(見《相應部·聖諦相應》)。1由旬約8至13英里。
因此,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勇猛精進。唯有修行毗婆舍那(vipassanā),才能開啟超越世俗的聖智(lokuttara magga)。
根據《須西瑪經》(Susīma Sutta),毗婆舍那智是因,聖道智是果。毗婆舍那是見「無常」的智慧,聖道智則是見「無常終止」的智慧。若不能見無常,便永遠無法見苦的止息。
通過觀照無常,便能斷除煩惱之蟲(kilesa),從而讓聖道之光明現起。觀見自己的五蘊生滅,即是毗婆舍那。
---
### 生與死皆在一念之間──念念即滅,念念是新生
第一個心生起,你就與它共生。當第二個心生起,第一個心就滅了,你又與第二個心共生。這種「念念皆滅、念念重生」的見解,就是對自身死亡的觀照。
若無法見到這種剎那生滅,我們的貪(taṇhā)便會生起──渴望再度成為人、成為天人。如此,無明、貪欲、執著與業行將無止境地推動苦的機器(dukkha machine)。
活在這樣的無知中,如同盲人走路。能見此「剎那死」,是走上正道;無此見者,仍在迷途。
---
### 如何觀見「自己的死亡」?
最究竟的觀法,就是──不要恐懼死亡。把死亡視為一位陌生人(緬語:prato;巴利:parajana),你無法阻止他出現,就平靜地如實觀照它。
這種方式,就是「無我」(anatta)的觀法。這樣修行,毗婆舍那智便日漸成熟。不久之後,你會自然不再願意與「陌生人」為伴。
這種「陌生」感越來越薄,貪愛的根源便越來越淺。當你真正明白「這不是我、不屬於我」時,邪見與懷疑就會消除。陌生人不再現前,你也從「死」中解脫出來。
不再見到自己的死亡,那就是涅槃(Nibbāna)。這就是涅槃的實相(Nibbāna dhātu)。
尊者接著引導至《須西瑪經》的核心教導──在證得聖道智(magga ñāṇa)之前,須先圓滿毗婆舍那智(vipassanā ñāṇa)。佛陀在多數經典中提及「三智」(見、斷、證),但在此經中只強調此二智──觀智與道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