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友這一段對初禪的解釋極為清晰明確,對市面上的一些禪定“像法”的針砭也十分明確。cocoro 寫: ↑2024-06-26, 19:10因為你不理解我所講的放鬆的定義,我就直說吧!我說的狀態需要當你處於:、離欲(尤其是五蓋)、離不善法(盡你可能),身心因離欲而產生輕安才有可能做到,並不是"精神懈怠"(五蓋之一)會產生的。
輕安的狀態並非入定才能產生,當你如同大念處經說的一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一樣能產生程度不一輕安。
這稱為「離而生喜、樂」(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的喜的環節(我目前的程度),從這個狀態去修止禪,入初禪是很快的。
還有,禪定的喜樂與出離、捨、斷,脫不了關係,並不是"無來由的"。你會有這種感覺(無來由的)代表你把注意力抓得太緊導致你無法"去觀""去理解"喜(受)樂(受)如何產生以及如何在你入初禪時起到作用。"精神高度集中與專一"並不是基於一念往死裡鑽,反而是基於較少的身心干擾(五蓋、不善法),雜念少了自然精神集中與專一。
照理說,如禪定修持或四念處修持得法應該出現如同經文所描述的禪修體驗,但這些經文所描述的禪修體驗,卻鮮少有人提及。(我曾見過少有的幾例,但當事人都沒聯想到那就是經文所描述的初禪)。法友未來有空不妨多分享自己的禪修體驗與法義分析心得。
四念處是一門止觀雙運的法門,念出入息法與四禪的身心禪修體驗都被放在“念身”一起記錄,表達禪修者對自己的身心體驗從頭到尾一直都是念念分明,禪定並非集於一點,出入禪定時也並非對身心完全一無所覺,而是如中阿含念處經所云:“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團,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
南傳如今將佛法禪修分為“止禪”與“觀禪”,一些以“觀禪”為主的支持者為了引證“觀禪”也有定力的修持,提出了“剎那定”的說法,對照傳統原始經典的禪修體驗,只是更顯得“像法”之亂象難以盡述其中之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