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沒有推翻基本架構的問題哦!而是解讀經典的人沒有正解經典的問題,涅槃是無明滅盡(有盡跟沒盡是差很多的),所以苦滅盡,十二因緣的生滅不是只有一次而是無數次,無明滅明觸生時,第一支的無明要改成明,第八支的愛到十二支的苦都不會生起,這一念的五陰是無貪的繫縛,阿羅漢是無明滅盡,他的每一念的五陰都是無貪的繫縛,凡夫沒有明觸時,無明生起時也是會滅的,也就是十二支的生滅。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
- 文章: 45
- 註冊時間: 2020-03-24, 13:45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無明滅就所作皆辦、不受後有,苦都滅盡了還生滅什麼?這算是佛法基本常識吧?連"明觸"都被你發明出來了,阿羅漢還有無貪的"繫縛"也是一絕,凡夫的無明"有時"也會滅更是經典。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雜阿含經(590)
...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上面經文中的行滅則識滅是什麼意思?識滅則名色滅又是什麼意思?
...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上面經文中的行滅則識滅是什麼意思?識滅則名色滅又是什麼意思?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沒人回應那在下就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回歸於四聖諦,四聖諦苦集滅道,因苦集而有苦果,因修道而滅一切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因此經文中的(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於(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那就是滅一切苦,故曰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例如經文中的(行滅則識滅)絕對不可以解釋為,成就的阿羅漢已經沒有五蘊的具體表現,意思就是說成就的阿羅漢在境界中,已經不再有任何的覺知感受,這一種解釋真的是非常的荒唐,如果這一種解釋是對的,那麼佛陀要如何在境界中為眾生講經說法呢,因此在閱讀佛經的時候,不要犯了這種望文生義的過失。
既然是滅一切苦,那麼在下在看到這類文句的時候,都喜歡說(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
以上請大家參考看看
因此經文中的(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於(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那就是滅一切苦,故曰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例如經文中的(行滅則識滅)絕對不可以解釋為,成就的阿羅漢已經沒有五蘊的具體表現,意思就是說成就的阿羅漢在境界中,已經不再有任何的覺知感受,這一種解釋真的是非常的荒唐,如果這一種解釋是對的,那麼佛陀要如何在境界中為眾生講經說法呢,因此在閱讀佛經的時候,不要犯了這種望文生義的過失。
既然是滅一切苦,那麼在下在看到這類文句的時候,都喜歡說(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
以上請大家參考看看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雜阿含經68》
緣眼乃至色。眼識生。三事和 合生觸。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是耳鼻舌身意。
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愛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 色滅 受想行識滅。
佛經清楚說, 滅苦的人 他的色受想行識都已滅盡;
你認為五陰不可能滅,這純粹是出於你不了解五陰運作
下面經文有說明
《雜阿含經273》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縁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倶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
從[六根.六塵.六識三和合]開始 到生出受想思,就是五陰的運行
因此可以想見,「無五陰」意指:不會有[六根.六塵.六識三和合]這個動作
《長阿含1經》
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脫者已證得法眼
單憑法眼 就能見 聞 覺 知....具備六根功能,
無須再以[六根.六塵.六識三和合]方式 進行認知。因此不再有五陰
若沒有[六根.六塵.六識三和合]這個動作, 就等於「觸」滅
「觸」滅,能促使十二因緣滅,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經 卷第八_228》
云何増長法。謂縁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縁受。廣説乃至純大苦聚集...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云何滅法。縁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廣説乃至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Q1 為什麼要滅?天地良心 寫: ↑2023-11-09, 11:05《雜阿含經68》
緣眼乃至色。眼識生。三事和 合生觸。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是耳鼻舌身意。
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愛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 色滅 受想行識滅。
佛經清楚說, 滅苦的人 他的色受想行識都已滅盡;
你認為五陰不可能滅,這純粹是出於你不了解五陰運作
下面經文有說明
《雜阿含經273》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縁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倶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
從[六根.六塵.六識三和合]開始 到生出受想思,就是五陰的運行
因此可以想見,「無五陰」意指:不會有[六根.六塵.六識三和合]這個動作
《長阿含1經》
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脫者已證得法眼
單憑法眼 就能見 聞 覺 知....具備六根功能,
無須再以[六根.六塵.六識三和合]方式 進行認知。因此不再有五陰
若沒有[六根.六塵.六識三和合]這個動作, 就等於「觸」滅
「觸」滅,能促使十二因緣滅,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經 卷第八_228》
云何増長法。謂縁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縁受。廣説乃至純大苦聚集...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云何滅法。縁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廣説乃至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因為有生。如果不生,則不會滅。
Q2 為什麼要生?
因為有執取。如果不執取,則不有。不有則不生。
Q3 為什麼要執取?
因為有愛欲。愛欲有三:欲愛、有愛、無有愛。愛欲盡則不執取。不執取則不有,不有則不生,不生則不滅,如是大苦聚滅。
參考經文
相應部35相應106經 蕭式球譯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因此,
一、愛欲是生死之根本。
二、凡有生起必定滅去。
三、不生則不滅。
Q4 菩薩生起的法眼,是生滅法?符合緣起法則?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長阿含1經》
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緣和合,就是指:根.塵.識三種因緣 和合在一起。
舉例來說, 你看見一隻羊
這隻羊 是你的眼根與色塵與眼識三種因緣 和合後 所製造出來的影像
所以 這隻羊 屬於生滅法
而《長阿含1經》所說的「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這些並不是 根塵識三種因緣和合所生,所以不是生滅法/緣起法
「智.眼.覺.明.通.慧」這些都是不生滅的無為法
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生滅法 是指 從因緣和合所生的法
因緣和合,就是指:根.塵.識三種因緣 和合在一起。
舉例來說, 你看見一隻羊
這隻羊 是你的眼根與色塵與眼識三種因緣 和合後 所製造出來的影像
所以 這隻羊 屬於生滅法
而《長阿含1經》所說的「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這些並不是 根塵識三種因緣和合所生,所以不是生滅法/緣起法
「智.眼.覺.明.通.慧」這些都是不生滅的無為法
最後由 天地良心 於 2023-11-25, 11:52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雜阿含經240》《相應部35相應110》
我今當説所取法及取法。
云何所取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所取法。
云何取法。謂欲貪。是名取法。
貪愛 就是 "能取"
而【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則是愛欲所執取的對象
所以,六根和六塵 名為 "所取"
因此,能捨六根六塵 才表示已經斷貪愛
若未能捨六根六塵, 則表示貪愛猶在
《相應部 第35卷 101》
凡非汝等之所有者,此應摒棄。摒棄於此 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如何是非汝等之所有者? 諸比丘!
眼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棄此 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耳非汝等之所有……
鼻非汝等之所有……
舌非汝等之所有……
身非汝等之所有……
意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捨六根六塵 就等於不再有[根塵識三和合](因緣和合)
若無因緣和合,諸苦便滅
《中阿含經62》皆由因縁合會生苦。若無因縁 諸苦便滅。
Re: 一個初學佛法的疑惑和納悶
A)貪愛一旦停止,就沒有能取。
沒有能取就不會對所取法(根塵)生起執取。
既然沒有對所取法生起執取,又有什麼對所取法(根塵)的執取可以捨?
如果沒有貪愛,何來有執取?
如果沒有執取,何來需要捨?
關鍵不在於捨什麼,而在於不執取什麼。
有得才會有失,無得就無失。
既然無得,何來有失?
滅諦是出世間的果
道諦是出世間的因
你將滅諦和道諦兩者因果關係混淆了。
Q5 能捨六根六塵的是什麼?你沒有提供什麼是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