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lake
文章: 460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slake » 2020-11-05, 15:18

禪相的障礙
#安般念
長部《大念處經》「身身觀念處」的章節裡,提到了關於墓墟的九種不淨觀,簡列如下:
(1) 青瘀想-觀想風吹日曬,死屍淤青變色。
(2) 膿爛想-觀想死屍皮肉糜爛,九孔出膿。
(3) 蟲噉想-觀想蟲蛆、鳥、獸啄噬啃撕死屍。
(4) 膨脹想-觀想死屍膨脹。
(5) 血塗想-觀想死屍膿血溢流。
(6) 壞爛想-觀想死屍皮肉綻裂、腐爛。
(7) 敗壞想-觀想皮肉爛盡,僅存筋腱關節相連。
(8) 燒想-觀想死屍燒為灰燼。
(9) 骨想-觀想死屍只剩枯骨。
這九種不淨觀乃是屬於修習身身觀念處的業處,也是僧俗所常運用於日常禪修的法門。1987年起,當筆者開始拜訪南傳上座森林道場之後,經常看到豎立在法堂裡的一具人體骷髏(如圖示),這是在北傳莊嚴殿堂裡所從未見過的景象,心裡每每為之一振,原來修行的法器可以這麼真實而赤裸裸地公開呈現於信眾眼前。
不過,這些業處-不淨觀,都是取自外在墳墓間,屬於他人的死屍,所以也都屬於外相而非自心相。所幸,大部分出入道場的信眾天天或經常面對這具骷髏,日久成習也就不再有什麼恐怖可言,甚至早已忘了「他」的存在了!換句話說,他們並沒有從中取到「禪相」,所以也不會有什麼副作用或障礙會發生。但有些認真取相而且真的取到「禪相」的禪修者,很可能就會有大問題或大障礙產生了。舉例來說:有個在家居士每天睡前一小時,持續地精勤禪坐修習而且取得了不淨相了。可是靜坐禪修後,嬌妻美妾卻柔情似水地擁著他進入溫柔鄉,請問日日觀想的不淨相和當下赤裸裸的胴體相續呈現眼前,精勤禪修的居士要如何取捨或切換?
(1) 生活即是修行,日常居家應持續保持明晰的不淨觀,所以堅定地拒絕妻妾的柔情?這樣婚姻、家庭會有問題嗎?在家凡夫強制禁慾是否會產生身心官能症?
(2) 在家居士應兼顧修行與居家和樂,所以可以從不淨觀的「厭離模式」立即切換回恩愛的「慾貪模式」。但是,這樣不斷地擺盪於「厭(不淨)、貪(色慾)」之間的修習生活模式,能產生什麼實質的禪修效益嗎?這麼強烈的行為反差,是否會產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徒增精神上的錯亂與困擾而已?
(3) 一般在家居士是否根本就不適合修習不淨觀?
(4)假設這位居士真的取得了不淨相,進而厭離五欲的貪染而決心出家,那麼他持續更精勤地修習不淨觀,是否就能安全無虞地通往究竟解脫之道?
答案可能會讓讀者大失所望!因為事實如是:即使出家人精勤不懈地修習不淨觀(外相),還是有很大的風險存在,且讓我們來看看原始聖典-北傳《雜阿含809經》&南傳《相應部S54:9經》的記載: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根據《摩訶僧祇律》的記載,這樁60位比丘陸續自戕身亡,致使僧眾人數銳減的重大事件,大約發生於佛陀成道後第16~18年間的僧團裡(註:筆者依據第四波羅夷的制戒時序推測,應在佛陀開始制戒後的第4~6年較合理),佛陀正因為此「比丘取不淨觀(外相)精勤修習而發生嚴重障礙」的因緣,才為僧團開示了安那般那念-唯一具備了喜樂、安穩與究竟解脫」的禪修法門。這個安般念法門也徹底地修正、優化並保障了禪者修習不淨觀的次第與成果,佛陀所教導的關鍵因素就是「先取得自心相,然後才能取外相」。詳如原始聖典《雜阿含616經》(對應《相應部S47:8經》)上的記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癡、不辨、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閡。」
「若有比丘黠慧、才辯,善巧方便取內心已,然後取於外相,彼於後時終不退減、自生障閡。」
為什麼要先取得自心相呢?因為禪者依序取得「覺、觀、喜、樂、一心、念住、正知、捨、念清淨」等自心相(禪相)之後,就可以循序達到心解脫(安般念第12步驟)的境界,意即自心已擺脫了身體的重荷和情緒的干擾,能夠客觀而正確地「如實知見」人、事、物的真相-無常、苦、非我,不會再被捲入外相而徒生悲愁、激動、困惑和煩惱了!正如《雜阿含594經》手天子(證得阿那含的居士-曠野長者)所說:「世尊說言:『若人安樂處,能憶持法,非為苦處。』此說真實。」可見人在安樂穩定的狀態下,才能有效率地憶持佛法。一個尚未取得自心相的禪修者如果貿然涉入不淨(外)相,就很容易捲入悲傷、困惑、激動、煩惱等心態,那是難以憶持佛法的。
熱心的禪友!你是否也曾修習過不淨觀呢?現在,你是否也隨著原始聖典的忠實記載而理解了「取外相」所存在的風險和障礙呢?你是否知道四十業處裡,除了十不淨觀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業處也都屬於外相?例如:
(1) 地遍
(2) 水遍
(3) 火遍
(4) 風遍
(5) 青遍
(6) 黃遍
(7) 赤遍
(8) 白遍,
這些都屬於外相,一樣潛藏著風險和障礙?精進的禪友!你是否正在禪師座下精勤修習這些遍處呢?你是否真的取得了「遍作相」?甚至看到了「白骨流光」?那麼下一個步驟要如何處理?有沒有完整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就像安般念有具體而嚴謹的16 個步驟可以遵循?你知道這些外相的極限和可能發生的障礙嗎?你是否知道要如何避免這些風險?尤其是那些有著掉舉(沮喪、亢奮起伏不定)、憂鬱、躁鬱傾向的禪修人士,是否應該更謹慎地衡量自己是否真的已經取得了自心相?
圖片說明:南傳上座森林道場裡常見的女屍骷髏
女屍骷髏.jpeg
女屍骷髏.jpeg (19.63 KiB) 已瀏覽 19588 次
最後由 slake 於 2023-10-07, 16:50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日月
文章: 12
註冊時間: 2019-04-22, 00:08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日月 » 2021-04-19, 10:19

結跏趺坐公案

甲:「我發現了一些秘密,經典有時說要結跏趺坐,有些說是端身正坐,有些人甚至認為根本不必管它結跏趺坐,只要端身正坐就行了!」
乙:「並沒有所謂『結跏趺坐』和『端身正坐』兩種坐法。《雜阿含經》的漢譯者求那跋陀羅是楞伽宗的祖師,他傳授的是印度婆羅門教楞伽經的定學,大師並不了解安般念禪修的前置要領,也沒辦法精準地使用漢語描述梵文”padmāsana”(或巴利語”pallaṅka”)意即『結跏趺坐』的打坐要領,所以只能概略地譯出『端身正坐』。」
甲:「是的!我的解讀是『結跏趺坐』才能產生『端身正坐』的效果,是兩個肌群張力鞏固脊椎的結果,而非兩種坐法。」
乙:「不妨詳細說說看!」
甲:「您曾提過足跟有定位的功能。如今我體會到這方面的大效益了,而且找尋解剖知識發現這個坐法是極有智慧的。首先,這坐法至少能影響到十六階中的第三、四、五階。
要說到這作用,不得不提到橫隔膜與盆底肌群的交互作用。足跟抵住盆底肌群,製造基本的張力,搭配橫膈膜的起伏,整個體壁從內部產生穩固全身的張力,若能善用這個張力,則可以用最少的肌力在於打坐與呼吸。」
乙:「哇!看來是用心研讀過《肌群的解剖圖》了!其實結跏趺坐最直接、最先影響的是第一、二步驟,然後次第相續。」
甲:「不要小看不用多餘的肌力打坐這件事,這裡面至少有三個作用:
(1) 全身肌群不用力,橫隔膜能更完整的起伏而不受體表肌肉的限制,容易體會『一切身』。
(2) 當完全由橫隔膜起伏來帶動呼吸動作時,由於肌力不參與其中,不讓肌群產生憋氣或刻意延長呼吸的下意識動作,才能讓『身行息』真正發生。
(3) 由於全身肌群不刻意用力,利用盆底肌與橫膈膜產生的張力鞏固身體,整個脊椎可輕鬆打直,肌肉放鬆加上內部橫膈膜的起伏,容易讓人進入輕飄飄,放鬆的舒服感受,不管全身肌群只管呼吸,能讓念住的東西更單純更有力,這種既輕鬆如同漂浮的狀態加上內心的專注不散漫就是『喜』」。
乙:「不錯的實踐經驗談嘛!」
甲:「足跟抵住盆底肌,骨盆以上到橫膈膜的區塊就輕鬆端正了,這才是定位的功能,而非單純只是定位中心線,這其中有利用兩者的張力端正、鞏固脊椎與身形的作用。
直到今天,綜合前幾天跟您請教的內容,重新解讀『結跏趺坐、繫念面前』有更深層次的見解了。」
乙:「古人說『溫故而知新』,看來你也體驗了這句話的重要性!」
甲:「之前只是在意足跟如何擺,其實這也只是外型相似於跏趺坐罷了!要體會到盆底肌與橫膈膜交互作用產生的張力,才不會讓跏趺坐徒具形式。難怪佛陀當初不許比丘尼跏趺坐時,比丘尼表示會坐不安穩,其實那是很平靜的狀態才能知道的事情。盆底肌無法穩固,確實會坐不安穩,因此佛陀開緣:『許半跏坐!』。」

乙:「當然,坐對了就會感受到種種利益!你又再度透過自己真實的體驗說明了佛許半跏坐的緣由。」
甲:「您再三強調『結跏趺坐與繫念面前』是修習安般念的起首(手)式,這是超級重要的事,這是珍寶,可惜太多人視若無物!我努力打坐禪修,每天抽空不間斷的做,不斷請教老師,不斷驗證。累積一年多後才稍微體會這兩項要件中一點點的認知,還不是了知大部份的內容,可見這其中的內涵非常深非常廣,非真修實煉者絕不可能得知。感謝您提醒結跏趺坐與繫念面前的學法因緣,沒這因緣,安般禪法或許還要在黑暗中持續兩千年。」
乙:「哈哈!你言重了!這在fb上《安般念的前置作業》一文中早已提過了,只是你親自體驗了箇中滋味罷了!如果你願意的話,不妨整理這些對話分享給禪友參考看看!」
丙:「且慢!我覺得美中不足的是沒有顯示『結跏趺坐』的樣式!」
乙:「那就請你來示範來一下吧!」
丙:「好的!我曾請教過帕奧禪師座下的兩位高足(比丘),現在就讓我依照他們所開示的照片來展示一下(如附檔)。」
乙:「你們覺得這就是結跏趺坐嗎?」
丙:「這兩種坐姿與您fb上網友所提到的『瑜伽中的至善坐(較類似佛門的跏趺坐)』都不一樣,到底哪種才是正確的結跏趺坐呢?」
丁:「你展示帕奧座下高足所開示的坐姿:
第一種雙盤是蓮花坐,難度較高,但比丘尼這麼坐的話,腳跟就不會沾染經血;
另一種則是散盤,但結跏趺坐英譯為CROSS LEGS,意即交叉雙腿,散盤並未交叉雙腿。
所以兩種坐姿都不符經律中所記載的『結跏趺坐』,應該算是自由坐吧!」
戊:「抗議!帕奧禪林乃是當代舉世聞名的安般念權威,你算老幾?可以這樣肆無忌憚地加以評論!」
丁:「…」
乙:「別傷和氣!既然無法依經依律討論佛法,那就只能讓大家繼續自由心證了!」

頭像
slake
文章: 460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slake » 2021-04-19, 12:07

這是結跏趺坐嗎?
擷取.JPG
擷取.JPG (33.9 KiB) 已瀏覽 19136 次

法知
文章: 25
註冊時間: 2021-02-09, 20:23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法知 » 2021-04-22, 09:08

結跏趺坐不就是雙盤嗎?

Lilymoon_
文章: 2
註冊時間: 2021-07-06, 17:30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Lilymoon_ » 2021-07-06, 18:07

慧喜禪師的方法,其實與帕奧系的方法是同一種,只是更赤裸了而已。慧喜禪師的方法最開始是使用觀想柱子形狀的息柱,後來逐漸截取,直到變成人中鼻孔下的禪相。
這個修法對於習慣碰觸的人來說,或許有忽略碰觸的便利。然而也會導致一些其他的問題,因為最開始就是使用觀想,而不去注意呼吸真實的流動。
帕奧系新一代的、不願署名,但也在教禪、有一些影響力的老師,其實更具有討論性。他們的教法,比如非常嚴格的限定不注意呼吸的碰觸,也不注意呼吸的流動,但是將注意放在人中的某一個區域之類的,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

從實修角度,只說個人體驗,其實充滿了矛盾性。帕奧系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擁有禪定的禪修者,無法識別自己的不善心,諸如傲慢、嫉妒、嗔恨心、追悔心,還有很值得一提的,對禪相、光明、禪那的渴望這種功利心的障礙。這些,在這個群體中非常的常見。
我只參加過短暫的幾次帕奧系禪修,7-10天只夠到接近初禪的程度,但是禪師需要禪相穩定在1.5小時以上,否則不允許查禪隻,也就是不許進入初禪,每一次都不成功。至今仍不知道帕奧禪法是否是正確的修習禪定的方法,但在祛除不善心這個角度,似乎證得禪那也收效甚微。
然而除卻帕奧系禪法,目前緬甸南傳在華語區流傳比較廣的派系中,似乎都沒有明白的說明,如何得到禪那,究竟是怎樣的步驟。
修習維巴沙那的禪修者,有一些多年以後在某個階段轉回修帕奧禪法,想要獲得禪那與定力。

究竟什麼才是禪定呢?
尚未獲得禪定,可能需要更多的實踐。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peacecila » 2023-02-06, 18:12

究竟什麼才是禪定呢?
必須先瞭解什麼是“心一境性”?其實就是“心無旁騖”,這樣就可以擴大修定的方式,也比較好理解像白骨觀、不淨觀、慈無量心一類的修法,為什麼也可以入定。更進一步理解,修定不是心止於一處或集中於一個小點,這種心止於一點的修定方法,不生智慧,用處不大。

從八正道來看,前七正道匯聚形成正定,所以修習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都是在修習正定。

譬如修習正見,對於五蘊無常、苦、非我,具有深刻的認識,堅定不移、不動搖,因為不執取五蘊,所以不說惡語、不造作惡業、不願做非法的工作以求生,隨時精勤,念頭清明,安住於此時此刻。

禪修的訓練重點:
行住坐臥滿足於離欲的狀態。念住呼吸的訓練方式,恰恰是裡頭最難的訓練--因為呼吸的離欲:滿足於只需呼吸,什麼都不做,就覺得足夠了,沒有其它多餘的需求;但一般人卻很難滿足於只是呼吸。

修定,就是心無旁騖的滿足與安住(無害於他人),可以找一些比較簡單的事來做,佛世時,有些居士於聞法時,開悟入定,因心住於法。

頭像
slake
文章: 460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slake » 2024-03-03, 13:56

OBA論壇的讀者來函(分享學法經歷):
Hi, 曾老師,
謝謝曾老師的引導,我之前是修行另一個非佛教的法門,集中注意力在第三眼,念咒語。執行了很多年,後來因為十多年前去學泰文一年,才對南傳佛教有了認識。但那個方法直到現在還讓我某些時候打坐時,第三眼很重不舒服,還好問題有在變好,因此個人覺得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某一點上,真的是有問題的修行方式。幸運的是,我比菩提尊者好運的多,菩提尊者說他自已有嚴重的頭痛,所以他說他在修呼吸念時是把注意力放在屁股這區,感受呼氣時產生屁股對椅子的壓力。
說到繫念在前,也是有緣,當初在看阿姜李的念住呼吸時,裏面有講到『評量』的概念,也就是評量呼吸是否對身心產生舒適。那時就覺得這個也太像Plan-Do-Check-Action的回授控制了,翻譯者良稹翻的也滿好,只是阿姜李講一些注意力點移轉的事,個人覺得這也太複雜了一點,世尊真的會對一般人講這些嗎?
然後,您在OBA中講到念住中的尋伺,把「尋」定義為『引導念頭』(applied thought, directed thought);「伺」定義為『評量,評估』,這個也是很有導理,和當初我看Bhante Vimalaramsi教Metta meditation時,用一個善的情景(如佈施、感恩)來引導心中的慈心感升起 (應該這就是一種尋)不謀而合。
其次,阿姜李開示過有關於『非我』這件事,和您分享一下,他說人這個身體聚合的時候,有很多的眾生也住在這身體裏(像一些無形眾生),只是它們投生時沒搶贏我們而已。所以有些時候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並不是我們「那個我」想要做的,因此要覺知有可能會有這樣的事,警惕自己的行為和思考。
Source:https://www.bodhixin.com/my/?p=6442
另外,也在OBA(台灣原始佛教協會)論壇上看了有關「跏趺坐」、「至善坐」、「雙盤坐」的諸多討論。個人雖然雙盤不起來,但覺得這真是個滿有趣的課題。有些訊息想提供給曾老師參考一下。首先,曾老師對於跏趺座的文章應是根據比丘尼戒律中記載:「比丘尼在月事期間跏趺坐而污染腳跟」,但雙盤(蓮花式)、單盤(吉祥式)都不會有這個問題,所以不是跏趺坐。也就是跏趺坐的姿勢中,腳跟理應置於生殖器出口下方或是附近,意即會陰處,才有可能會有腳跟染血的問題。
有關於足跟抵住會陰的部份,個人依照數個網路呼吸教學的看法,足跟抵住會陰可以幫助定位(感知)會陰的位置,用來訓練正確的上提會陰,也就是在吐氣的時候上提骨盆底的三層肌肉。另外,在吸氣的時候,腹壓變大,會陰也有可能往外稍突。因此足跟如果抵住那裏,觸感上應該會幫助『一切身』覺知呼吸,因為連腳都覺知到呼吸的節奏了。網路上一位曾姓耳鼻喉科醫師有提到入息、出息、停息及時間長短的問題,入息對應的是交感神經活躍,出息是副交感活躍,如果把止息放在出息之後,那就是延長副交感神經活躍的時間,如果是把止息放在入息後,那就是延長交感時間活躍的時間,因此,他的看法是 入-->出-->止,而非 入-->止-->出。出息的延長因為使副交感活活躍的時間延長,因此以訓練的立場來說,要延長出息,可以使身心較為平穩。
據此推測:半跏坐應該比較像是不把腳跟插入會陰部位,而放置在恥骨附近的『類至善座』例如: 像下面連結中的posture 3
https://www.tripurashakti.com/asana-for-meditation
附記:老實說,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聽了或看了不少修行前輩的資料,有些帶給我幫助,而相互矛盾的也不少(像瑪欣德尊者說注意力放在人中的上方觀察呼吸,真把我搞迷糊很久,離開皮膚表面怎麼弄才好,後來我試了好一會兒,最後選擇不相信這個方式)。我會繼續朝著世尊所教導的法前進。前面2/3輩子就算投資方向錯誤了,認錯,重新開始。
Regards,
Albert

圖片說明:posture 3
擷取.JPG
擷取.JPG (15.39 KiB) 已瀏覽 5282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60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slake » 2024-05-03, 17:01

OBA論壇的讀者Albert來函之(2):(分享學法經歷)

主題:跏趺坐
跏趺坐要領:
(1) 屁股墊高,讓髖關節比膝高。
(2) 一腳彎曲往後拉至生殖器下方與腳跟接觸。
(3) 另一腳腳背(趺)加疊在另一腳踝上側。
(4) 足底要可見(如圖1與圖3)。

此坐姿的好處是被壓的那腳非常穩定,而上方的那腳因為「交疊」也卡住被壓住的那腳,使身體形成更為穩固的坐禪基礎姿態,且符合經律記載如下:
1. 上述坐姿符合律藏記載的跏趺坐條件:
(1) 符合足跟被經血污染或是蟲蟻可能進入女根的敘述(南、北傳律藏)。
(2) 符合《皮革犍度》要看得到腳底(尊者20億耳腳底柔軟而長細毛)的條件。
(3) 附錄《皮革犍度》如下:
①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乃八萬村邑主之王。其時,于瞻波城名首樓那二十億長者子,生來手腳柔軟于足下生毛。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令集會彼八萬村邑首長時,有一事而遣使至首樓那二十億處曰:「首樓那!令來!我欲首樓那來。」
② 時,首樓那二十億父母言首樓那二十億曰:「首樓那!王欲見汝足。首樓那!勿伸足于王在方向,于王之前應結跏趺坐,坐時王可見汝足。」時,彼等令首樓那二十億乘轎而伴隨之。時,首樓那二十億到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處,到而敬禮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于王之前結跏趺坐,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見首樓那二十億足下生毛。

2. 至於為何「屁股要墊高」?原因是經文中常可看到「敷座」一詞,而律藏中有比丘尼於月事期間坐了比丘的敷座,而污染座位一事,後被佛陀禁止。這敷座係指「尼師檀」或是「草敷坐」。敷尼師檀座舉例:(T0026中阿含經【卷38】)
(1) 詣一林,至晝行處。爾時,世尊入於彼林,至一樹下,敷尼師檀,結加趺坐。於是,鬚閑提異學中後彷徉,往詣婆羅婆第一靜室,鬚閑提異學。
(2) 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婆羅婆梵志第一靜室,於草座上敷尼師檀,結加趺坐。婆羅婆梵志遙見世尊在樹林間,端政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曄。

3. 半跏趺:為全跏趺變形,和全跏趺的差別就是半跏的內側腳跟沒有這麼深入。個人認為可能是放在恥骨前或恥骨下方,沒這麼深入,故約半跏趺。

4. 最後,跏趺坐不是蓮花坐,原因是在世尊於印度東北方傳法時,Janism(耆那教)也同時在同地區傳法,我查了Janism的英語版經典,他們很強調冥想與苦行,但他們的冥想姿勢大體就三種:『蓮花式』、『直立站姿』、『蹲姿』,其祖師Mahavira(大雄)就是蹲著開悟的。當時Janism一定滿地都是修行人,結蓮花座應該很容易見到;而根據相關經典,世尊所教授的「結跏趺坐」則是外道所不常見的。

Regards,
Albert
※來函同步發佈於OBA論壇「帕奧禪法VS.安般念的真相」一欄
https://www.oba.org.tw/viewtopic.php?f= ... 6&start=10

PS. 我的勉勵:哇!你讓我大感驚喜,23年來一直在期盼、等待像這麼重視並認真研究原始聖典的人士,你是目前追溯「結跏趺坐」最深入的一位,善哉!可喜可賀!雖然在你引經據典的論述之下,「結跏趺坐」和「繫念面前」的字義都已經呼之欲出了,但目前仍需要你親身實踐來驗證這樣的「結跏趺坐」,是不是經得起「正身端坐—很穩固而且不傷害膝蓋和脊椎」的考驗?這當然需要時間,請繼續加油!樂觀其成,希望你的探究成果得以利益廣大的禪修人士。

圖片說明:
(1) 左足跟未明顯至陰下,屁股未墊高,因此非跏趺坐,但右腿足底約略可見,應該是近似的。
(2) 右足插入腿隙間,導致看不見腳底,因此不符《皮革犍度》中「結跏趺坐」時可見足底的記載。
(3) 若能將前腳腳背交疊至另一足踝上,形成穩固的坐姿,應可滿足『結跏趺坐』的各種基本條件。
擷取.JPG
擷取.JPG (25.65 KiB) 已瀏覽 4461 次

cocoro
文章: 11
註冊時間: 2024-05-30, 21:26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cocoro » 2024-06-06, 00:48

在相應部的經文中翻譯成身行的巴利文基本上有兩種kāyasaṅkhāro 與 kāyasaṅkhāraṃ

kāyasaṅkhāro 與 kāyasaṅkhāraṃ 雖然在翻譯上都是"身行",不過其實是有意義上(或者說權重上)的差別。
kāyasaṅkhāro最主要跟"法"有關,而 kāyasaṅkhāraṃ則是更趨向於廣義的身體(肉體行為)

kāyasaṅkhāro(身行):基本上使用kāyasaṅkhāro的經文都是在講緣起法的"行",如:相應部SN.12.2 SN.12.27 SN12.28 SN12.33 SN41.6 中部MN.44 ,
緣起法中提到:以無明為緣有"行"。要知道這個"行"的上面就是"無明"且SN12.2最後提到: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有行滅(而行滅存在);以行滅有識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能夠做到上面所說的"身行息"基本上也快接近解脫了,不太可能是出入息念經文中的"身行息"

再者,相應部SN41.6或雜阿含SA.568或中部MN.44 中提到:
『屋主!入息出息是屬於身體的,這些法是依靠身體(被身體束縛)的,因此入息出息是身行。屋主!先尋後、伺後,之後破開言語,因此尋伺是語行。想與受是屬於心的,這些法是依靠心的,因此想與受是心行』

從這系列文章的前後文語意來說,最後講到"想受滅定"的禪定出入,前面提到以無明為緣的三種行:身語心 ,所以在經文中提到: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這段是在分類禪定中的那些部分屬於身那些部分屬於語或心。

之後提到: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
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這段在說明重點在於怎樣的條件下是身行、口行、心(意)行,所以這段是說: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都屬於緣起法中的"身行"的範圍,並非單指出入息念。


接下來我們來談kāyasaṅkhāraṃ
在相應部中:除了SN12.25外(後面會提到)通通只出現在談論出入息念(如果搜尋引擎沒有漏找的話),

如果以用字精準的角度來看,kāyasaṅkhāro專指緣起法中的"身行",kāyasaṅkhāraṃ則是專指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屬於廣義中"身體"的定義。

同樣使用kāyasaṅkhāraṃ的sn12.25經文中,如果不細讀會以為是在談緣起法的三行:身口意,但是細讀內文是在"有身體時""有言語時""有意時"的苦樂,以身行(kāyasaṅkhāraṃ)為緣,自身內的苦樂升起,

SN36.1
「比丘們!有這三受。哪三個?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比丘們!這是三受。」
SN12.2
「比丘們!而什麼是受?比丘們!有這六類受:眼觸所生的受、耳觸所生的受、鼻觸所生的受、舌觸所生的受、身觸所生的受、意觸所生的受,比丘們!這被稱為受。」

苦樂是受,受透過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受,所以這篇經文中提到的身行(kāyasaṅkhāraṃ)應當是廣義的肉身身體。

解釋完差別,現在我們回到呼吸念經文:
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吸氣。』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呼氣。』

在有談到呼吸念經文中"身行"的巴利文都是kāyasaṅkhāraṃ,所以在這裡該將其認定為廣義的肉身身體
而身行寧靜的巴利文是passambhayaṃ kāyasaṅkhāraṃ,passambhayaṃ的語基是passambhati 動詞: 變得寧靜, 變得輕安 名詞:寧靜的/輕安的/安息的,所以中文翻譯成息或寧靜都沒差太遠,只是這"身行"如果沒有巴利文作區別很難分別。

四禪的呼吸止息與呼吸念的身行止息,在巴利原文上是不同的
因為四個禪那無論哪一種止息在巴利文後面都是接niruddhā(v. 被滅, 消失, 止息, 停止) hoti(honti)( v. 是, 有, 存在, 變成, 成為.)
所以北傳翻寂滅,南傳翻被滅,都與巴利文原意接近。但是翻譯成"止息"的文章就要小心了,建議對照巴利文了解一下中文的止息是巴利文中的哪個詞,字義是什麼。


補充1:
經驗一切身(sabbakāyappaṭisaṃvedī)
sabba 1. a. 一切的, 全部的, 全體的, 所有的. 2. n. 一切之物 3.abl. 從一切/全面/完全/到處/普遍/全部/在各方面
vedi v. 感受, 感知, 認知, 經驗, 知道, 理解

補充2:
「阿難!這裡,比丘從喜的褪去、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聖者們告知凡那個『平靜的、具念的、安樂住的』第三禪」

平靜的、具念的、安樂住的(upekkhako satimā sukhavihārī’ti)
upekkhako 語基:upekkhāf. 平靜, 捨, 無關心, 捨心
satimā 語基:sati 1. sant的loc./adv. 在有之中, 在~持續時, 在~存在時. 2. f. 念, 憶念, 記憶, 正念, 深切注意.
sukha-vihārī
sukha 1.a. n. 樂, 安樂, 幸福
vihārī 語基:vihāra m. 1.住, 住法, 住處

"平靜"在三禪的巴利文與呼吸念的巴利文是不一樣的,意思上也不太一樣

cocoro
文章: 11
註冊時間: 2024-05-30, 21:26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文章 cocoro » 2024-06-08, 18:43

關於入出息念,法友提到北傳與南傳的先長呼吸還是先短呼吸的問題,讓我們先看看南北傳經文如何敘述:

北傳雜阿含:
雜阿含810經
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
雜阿含803經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

中阿含81經/98經,關於入出息念的部分: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


而南傳相應部與中部經文都是:
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當吸氣長時,知道:『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知道:『我呼氣長。』或當吸氣短時,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知道:『我呼氣短。』

如果我們從語意的脈絡來看,這段經文並沒有規定你入出息的順序或者長短的順序,而是在說:時刻注意自己當下的呼吸是長是短。


(一)為何我們應該將這個段落認為是:注意自己當下的呼吸是長是短?如果有閱讀過四念處相關經文的人應該馬上就能理解了吧,這幾句的用意都與四念處的主軸精神之一有關:在(身受心法四處)時刻住立(觀察)

中阿含98經稱為: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受、心、法以此類推)
中部10經稱為:比丘在身上隨看身地住: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受、心、法以此類推)

注:不細說四念處只提出與入出息念的關聯性。

(二)再來,不知道法友是否注意到!除了雜阿含810經外,無論是雜阿含803、中阿含81、中阿含98、相應部入出息念章節、中部62、中部118,在這些章節中都是從"一切身"這個部分才開始"覺知(雜阿含)""學(中阿含)""學習(相應部、中部)"這些關鍵用詞,為何會如此?因為從這邊開始會導入其他的修行主題。

導入什麼主題呢?以上述經文的範圍來說就是:身念處(還有其他主題這裡不贅述)。比如在相應部SN54.16經中所說:
 
比丘們!比丘凡在當吸氣長時,知道:『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知道:『我呼氣長。』或當吸氣短時,知道:『我吸氣短。』……(中略)經驗一切身地……(中略)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吸氣。』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呼氣。』時,比丘們!在那時,比丘在身上隨看身地住: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那是什麼原因?比丘們!我說這是身的一種,即:吸氣、呼氣。比丘們!因此,在這裡,在那時,比丘在身上隨看身地住: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


因為呼氣、吸氣是身的一種,所以從入出息開始念住,然後才開始"學習""覺知"其他屬於身的念住修行(還細分為內身、外身、內外身三個方面),所以我們應該將"念住呼吸...知長短"這個部分當成一個步驟,而不該拆開。

與此同時也帶出法友的一個疑問的解答,結合我前一篇關於巴利文的解說,在這裡無論南北傳如何用字,"身行"應當理解為與身念住修行有關(請詳看中阿含98經、中部10經、或其他講到念住的章節)

(三)還有,中部10經中有個舉例:
比丘們!猶如熟練的絞車工或絞車工的徒弟,當拉長的時,知道:『我拉長的。』當拉短的時,知道:『我拉短的。』同樣的,比丘們!比丘當吸氣長時......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呼氣。』像這樣,在自身內的身上隨看身地住,或在外部的身上隨看身地住,或在內外的身上隨看身地住,或在身上隨看集法地住,或在身上隨看消散法地住,或在身上隨看集、消散法地住,又或『有身體』,他的念被現起,最多為了智的目的,為了朝向念的目的,住於無依止的,以及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比丘們!這樣,比丘在身上隨看身地住。

世尊用絞車工的例子來說明這整段該用怎樣的方式操作,那麼請問絞車工工作時是先拉長再短還是先拉短後拉長?都不是,而要根據當下的狀況調整才是正確的,這樣理解也符合念處的修行,所以把關注點放在"呼吸的先、後、長、短"這個地方就如同"手指月亮"的寓意一樣劃錯重點。

再來,我刻意把後半段經文也呈現出來的原因是,這個階段的修習並不是只放在"呼吸"或"肉身"的其中一項,而是都包含在身念住的練習之中。要隨著修行逐漸的加深理解。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