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討論內容無限制,但嚴禁任何辱罵言詞及商業性廣告!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4-27, 15:33

079戲劇性的離別
山地村落居民的敬意和尊重是強烈而真誠的,而更重要的是,絕對的,他們能夠為他們所尊敬的人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尊者阿迦曼所說的一切,都被恭敬地聽受和忠實地奉行。除了誦念佛德之外,他教導他們更深入的禪修課程,假以時日,他們將能夠更進步。尊者阿迦曼和他的同伴為了他們的緣故,便與他們作雨期安居。

兩位比丘在二月初到達他們的村落,而在第二年的四月離開,已經和村民們相處了一年多。然而,他的離別卻成了一個戲劇性的,淚流汪汪的場面,因為他們不讓他離開。他們說即使他會死在這裡,他們也會很樂於安排他的葬禮。他們全心地奉獻於他。這顯示了他們是如何地能夠承認他們的過錯和自我改正。他們能夠知道他是真正的聖人,並請他原諒他們對他的罪過。

離開他們之前,他對他的同伴說,他們已經從他們自己的惡業中得救,他們可以自由地繼續往前走了。但這麼做,對他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一旦他們知道他要離開,他們就從村子裡蜂擁而出,而在他面前痛苦地哭泣,懇求他不要離開,這就好像他們在哀悼某人的死亡那樣。他們的悲慟是感人的,他們的懇求則是可憐而令人心碎的。他試著用安慰的言語來跟他們解釋,說明為何他必須走,請他們不要再悲傷了,那對他們是無益的。

當他們似乎已經稍微平靜下來時,他整理他的必需品,並從舒適的住處開始走出去。然後,一件預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小孩子和大人們都團團圍住他,有些人淚流滿面地抱著他的腿,試著要把他拉回來,有些人則以同樣的意願拉住他的衣服,還有些人從那個要陪他走一程的人身上攫取他的雨傘、缽皿和水壺。情景就好像是一群小孩子哭著要求他們的父親,不讓他離開,他只得回來又花了更多時間來安慰他們,用各種道理來減輕他們的悲哀。費了很多的時間,他們才讓他走,然而他才走了幾公尺,他們又再度悲不自勝了,從他後面快跑上去要拉他回來。他們都痛哭失聲,比剛才更緊緊地依附著他的腿部和衣服。這一次,又費了他好幾小時來安慰和說服,而場面已經變成了一片混亂,痛哭和哀號,啜泣和尖叫,小孩和成人都一樣。

「請再回到我們這裡來,」他們憂傷地啜泣著:「不要離開太久,我們會非常想念您。我們的心已經破碎了。」這就是村民淚汪汪地懇求尊者阿迦曼回來的哭喊聲。男人、女人和小孩都吶喊著祈求他的哀憫,害怕他永遠離開了他們。

他在猜疑的恐懼和不滿中來到了他們的村落,卻在那些曾經指控他和他的同伴是偽裝的老虎的人們的心碎的眼淚中離開了它。這真不愧是如來的追隨者,他的責任就是清掃人們心裡的污染,為他們自己和別人,把它們轉變成無價之寶,這是基於慈悲的責任,絕不會由於別人的誤解、懷疑或惡意而受到干擾。這樣的慈悲在任何地方,都是痛苦眾生的避風港和避難所。

080懊悔不及
當聽著他的敘述時,他的聽眾不禁想像著那些可憐的村民流淚的情景,他們不讓尊者阿迦曼走又無法勸阻他,可憐地懇求他回去看他們。這樣的人們,單純而不任性,誠摯地受他感化,為了他將樂意地犧牲他們所有的一切。就像小孩子,親切地依戀著他們的母親或父親,他們抱著他的腿,拉著他的衣服,扭絞著他們的手,都為他迫在眉睫的離別而覺得他們的心好像真的破碎了一樣。那裡有他們為他清理的經行禪修步道和他們所蓋的茅草屋,這是他們所能做的最好的,對他而言也是最好的。

從那時起就沒有再看到他了,但這是因緣變遷的法則,它掌管著世間,它以生離死別的形式一再地自行顯示著。料想得到,它是遲早一定會發生的,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違抗它的。至於尊者阿迦曼,不用勸阻他,雖然他知道自己的離別會引起村民的悲傷。(他已經把他們從罪過的思想中救出,並為他們建立了正道。)現在是他去完成任務的時候了,去幫助別人,像他們一樣,能夠被救渡的人,這是聖弟子的一個特點,在巴利經文中叫做「世間福田」-世間播種功德種子的最好田地。

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佛教徒一個寶貴的教訓,今日發生於佛教的事情,似乎有點像當時發生於尊者阿迦曼身上的事情。我們知道,佛教是如何沈默地被認為,比如說,被一群人,就像故事裡的村民,認為是「一隻偽裝的老虎」,被他們自己的愚癡所誤導而犧牲了。這可能導致一個公然(就跟暗地的一樣)破壞佛法的企圖,這個情況廣泛地發生於佛教,如果整個佛教界寧願冷淡地漠視和保持消極,將來就只有懊悔不及了。

081給予既深又廣的幫助
尊者長老阿迦曼的生活模式符合善逝(Sugato中譯註:佛陀九種功德名號之一)的方式。垂直深入地,水平廣泛地,他都給予無私的幫助。他在曠野森林隱居時,不僅給予山地居民開示,而且也開示那些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例如鬼、魔、地居、空居天使和叫做婆羅門(中譯註:梵天)的高級天使。而在城市裡,任何他所住的地方,則有比丘和在家人,富有的和貧苦的,年輕的和年老的,都來親近他。經過他長年的開示和訓練,那些獻身實際法義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他感人的開示和調教方式中得到利益,這並未包含無法計算的各種看不見的眾生。如果說,在現代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到像他那樣,這並不誇張。

當住在森林或山區時,山地居民就沐浴在午後他的開示輻射光中。入夜以後,他就肩負起回答和開示從各種識界而來的地居和空居天使的任務。這是如此深奧和艱難的任務,因此他的弟子中很少人能夠幫得上他的忙,這種開示的方式,完全不像對人類的教導,在教導人類方面,很明顯的,有些弟子們還幫得上忙。他和這些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的關係,是構成他的協助事蹟的一個必要部份,在描述他的生平時,這種關係是不可或缺和不能省略的。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
下載.jpg
下載.jpg (6.64 KiB) 已瀏覽 33398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5-01, 16:03

092帝釋天來訪-心即是法
當住在清邁梅平區的那矛村裡作雨期安居時,帝釋天和他的隨從們經常來拜訪尊者阿迦曼。對這些天使們,尊者阿迦曼常常為他們宣說無量梵住慈心(無限的,博愛無私的)的法門,因為他們喜歡聆聽這個主題勝過其它的。

尊者阿迦曼說,人類是佛教的直接擁有者,他們應該以天使和那伽同樣的精神來尊敬法。人類也許不能模仿這些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們所做的,但是經典裡已經提供了各種表示尊敬的方法。由於人類的粗心大意,這些方法大部份都被忽略了,因此喪失了他自己的安寧和快樂。佛教,事實上,已經給予那些細心而對法具有恭敬心態的人們,所有關於福祉和安穩所必需的忠告或規範以及戒德。

心意是世間之首,如果心意是粗魯而未開發的,每一件與它有關的事也相對變得粗魯而未開發了。這就像一個全身骯髒的身體,任何一套衣服碰到它,都一定會被它的骯髒所污染;法的本質是純淨的,當它接觸到一顆骯髒的心時就變髒了。一堆穢物和污垢上面的一件乾淨的衣服,就像一個心意骯髒而披著經典外衣的人(像狼披羊皮),是做不出好事來的。

一個對法漫不經心的人,是絕不能蒙受法益的(然而事實上,法是能夠產生無可計數的利益的),他只能耍嘴皮子,而他對法的修習則是一場滑稽秀。一個人的心意之外別無法,法的修習必須直接向著心意的開發和淨化,法的道路就是心意開發的道路。認為法在一個人的身心之外,就是誤解了法的真實性和根本性。因為這個事實,一個人的身心就是法的本身。他的善惡行為在法上產生了效應,所以感受著他的苦樂。

當一個人用錯誤的方法來瞭解法,他就錯過了原本可以從它獲得的利益。當然,有時他也許能夠得到一些利益,但它再度是錯誤的利益。只要想想加、減、乘、除錯誤的結果;縫補衣服的錯誤方法;兩個人之間責任履行的錯誤方法,例如夫妻;賺錢或花錢的錯誤方法;開車的錯誤方法等,任何事情做錯了,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相反的,它產生了不利的結果,以失望、自我迷惑、煩惱的形式出現,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錯誤,不想要的結果,必然無可避免地影響到做錯的人,不論他是否知道或是否需要它們。

對佛教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區別是非。法是真理,如果一個人誤解了真理,那他自己就應該接受譴責和報應。一個接受法而成為法的人,能夠輻射安寧給自己和所有相關的人們。沒有這樣的接受法,其結果將是猜疑、憎惡,然後接著暴力的火焰,它將毀滅它的製造者和所有相關的人們。當心意帶著自我毀滅的火焰,那裡能夠找到安寧?而當世界允許這樣的心意去做裁判者,去掌握國家所有的事務,怎麼能夠衡量正義而帶給人們和平呢?

尊者阿迦曼說,從他出家以來,他一直歡喜地專注於思惟佛陀的正法,而且已經體認了正法是何等的深廣,遠比廣大的海洋最深最廣的地方還來得深廣。這就是法的精微奧妙,因為從每一個步驟的修習所獲得的成果,都隨時地成長得更廣、更深而且更微妙。如果有必要,他會時時刻刻不斷地親自頂禮,向佛、向法、向僧致敬,因為這比其他任何工作更快樂。這麼做不會疲累,因為佛、法、僧都是超時間的,永遠與他在一起。不再回到無常、變遷(中譯註:苦)和非我的境界裡。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帝釋天及其眷屬
1_110128140510_1.jpg
1_110128140510_1.jpg (130.05 KiB) 已瀏覽 33375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5-03, 16:29

僅以下列兩段文章獻給有機緣住在山間林下修行的人士:

099山頂上的聖洞
在他隱居遊行期間,有一陣子,他和三、四個隨身弟子住在清邁的山洞裡。在第三天晚上,他告訴他們,他在禪境裡看到那座很陡很高的山頂附近有個大而寬的山洞。這山洞過去曾經是幾位辟支佛(正覺而不對世間說法)的住處,但在那時,它幾乎是難以到達的,因為需要費很大的力量才能到達,附近又沒有村落可以托缽,他告訴弟子們上去禮讚它,並吩咐他們要帶足可以供應一些時日的補給品。

那兒沒有任何足跡或走過的小徑通往那個山洞,他們必須攀登岩石和絕壁,以那座山的頂點做為他們惟一的目標,因為山洞正在它的山峰底下,比丘和他們的在家弟子們(攜帶儲備品)遵從他的命令,盡著最大的努力,他們才能到達山洞,他們發現它很寬闊又美麗動人,有著令人神往和舒適的氣氛。比丘們想要住在那裡以便於禪修開發,但他們不能如願,因為山洞在很高的山上,通路非常陡峭和危險。還有最近的村落,對托缽來說還是太遠了。過了一陣子,他們的補給品快要用完了,他們就被迫下來了。

尊者阿迦曼問他們,山洞是不是很美?他已經在禪境裡看到它,而希望他們自己去欣賞它的美麗,他繼續說那座山上有許多奇妙的事。山頂上的洞穴一直被地居天使們守護著,任何到那上面去而不心存恭敬的人,一定會受到處罰。他說他忘了告訴他們,當上去那裡的時候,要嚴格地自制,因為任何不當的行為都會惹起山洞守護神的天譴。他所告訴他們的就像他已經親眼看過一樣,顯示了他的千里眼或「天眼」是何等的清楚和正確。

他警告比丘們要自制,並不只限於那個洞,它也適用於曠野裡的其他地方。這是天性,那些地方的天使們喜歡清潔和整齊,包括了文明人的禮儀。當地居天使看到一個比丘的必需品放得不整齊,或當比丘睡姿不雅,例如躺著像隻展翅的鷹,或睡覺時喃喃自語,他們經常向尊者阿迦曼抱怨說,一個比丘比其他世俗人保有著更優秀的形象,因此當清醒和睡覺的時候,他都必須善加自制,才能成為人神所敬重的典範。當一個比丘墮落到行為像個在家人,那是沒有什麼利益或尊嚴的。天使們說這不是惡意的找碴,而是出於善意和希望比丘們無愧於他們公認的形象和尊嚴。

有鑑於這項事實,當他在曠野裡隱居時,經常告訴比丘弟子們對於他們的必需品要求整齊清潔。廁所也必須蓋在適當的位置,不要靠近或在地居天使住處的方位上,因為他們可能不滿而有害於比丘們。任何時候,只要那裡有個弟子,像尊者一樣,能夠跟他們溝通,就不需要尊者阿迦曼去警告他,因為他自己會知道如何去控制自己,以免讓這些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們不高興。他的弟子中有很多人能知道有關的這些事情,但是他們是所謂的森林比丘,他們不會向別人顯示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必定會被「現代」學者所嘲笑。只有在親近的朋友和弟子之間非正式的談話裡,才會知道有關於他們的能力和果證。

100找碴的那伽
在青道山有另一個山洞,這不是遊客參觀那個長洞(也不是山頂那個),它比觀光洞更高,尊者阿迦曼在這兒住過一陣子。在那個山洞裡,有個大那伽(蛇神)也已經住了很久,他有找碴的怪僻,而且非常硬心腸,幾乎不能享有尊者阿迦曼所迴向的功德果報。或許他早已對比丘懷有惡意,而那就是為什麼他經常對尊者阿迦曼,日日夜夜的每一刻,都懷著惡意找碴的態度,即使當尊者正在睡覺時也是如此。

晚上,當尊者阿迦曼穿著拖鞋在經行禪修時,那伽就說:「為什麼這個出家人走路像一匹賽馬?他應該善加自制的,難道他不知道拖鞋的噪音就像雷聲,嚴重打擾著我嗎?」全然不顧尊者阿迦曼正儘可能自制地走著,好讓拖鞋的聲音盡量地降低。

聽到那伽所說的,他就設法走得更加自制而小聲,但是那伽仍然抱怨說:「他正在做什麼?他是個正在射擊小鳥的獵人嗎?」

有一次,當尊者阿迦曼恰巧被一顆石頭絆倒,那伽立刻就喃喃抱怨道:「這是什麼出家人?走路像個脫衣舞女。」

當尊者阿迦曼隨時沿著他經行禪修的小徑上,舖設一些小石頭時,那伽就發牢騷說:「為什麼這個出家人總是要搬這搬那的?難道不知道我的頭因為他的噪音都快要裂開了?」

即使在睡覺的時候,當他的手腳稍微移動一下,他都知道。當他醒來的時候,那伽就照常找他的麻煩,抱怨他的呼吸太重、打鼾和其它事情。

每當尊者阿迦曼調整他的心意去觀察那伽的心意時,他就看到那伽瞪著他,好像他從來都不睡覺或沒有其它任何事可做似的。很可憐,這個那伽被毀滅他自己的思想所纏住,而沒有其他的想法。尊者阿迦曼非常憐憫他,知道這樣的心態將會產生罪惡,這個罪惡會反彈回去傷害到產生它的心靈。所以他給那伽一個很長的開示:「我來這裡是為了自我開發和幫助別人,絕不是要傷害任何人。你要認為我來這裡只是要引起你的煩惱,那是不明智的。任何我所做的善果,我也已經迴向所有的有情眾生,包括你本身。由於你存心找我麻煩,必然得不到利益。身為活著的生物,我不能不活動,不能不走來走去並改變身體的姿勢;至於自制,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但是,畢竟我還活著而不能死躺著不動或不呼吸。當睡覺的時候,身體的系統仍然運行著,因此當走路或做其它事情的時候,我無法不發出聲音來。

「似乎,你總是誇大了我所做的一切,譬如說,我走路像一匹賽馬。你必須知道賽馬是動物,不應該把牠和一個經常修習自制的出家人相比。如果你不想要毀棄自己的利益而走向悲傷的境界,你就不應該那麼做,如果你在意於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從現在起你就應該觀察你自己的心理狀況,並試著去瞭解到底它是善還是惡,對還是錯,讓你不會被自己的罪惡之火所毀滅。這種惡意的找碴,即使對方真的有這些過錯,找碴者的本身還是一種罪惡,造成他自己心意的墮落和污染。

「所有我的動作都是平常的,甚至伴隨著最佳的自制,仍然被嚴厲地責怪。如果你是人類世界中的一員,你會怎樣?我猜想你的情形也是差不多。你應該知道我並不因為你的抱怨而煩惱,在這種情況下,它已經反彈回去,給你強烈的報復了。現在結果對你是很明顯的,只是你拒絕睜開眼睛來看,我已經知道你的每一個想法並寬恕它們,但是顯然的,你並未停止這些想法,那只會傷害了你自己而已。為什麼你不倦於累積罪惡?如果你是一個病人,你的病現在幾乎是無可救藥了。我曾經幫助過其他有情眾生,像是天使、魔鬼和其他那伽,他們之中許多比你更有勢力,他們全都已經接受了法義並已認清了它的價值,也就是除了你自己還不講理地自甘於惡意的找碴,所以就疏忽了去注意法義的真理。可悲的是,你還被自認為這樣的心態是有利的想法所纏住。更可悲的是,在你的身體四大分離之後,你將注定要到一個悲慘的生存境界裡。

「我現在必須坦白地告訴你,我絕沒有任何惡意,也希望你不要誤解它。自從我來住在這裡,我就一直尊重你的存在和感受,時時刻刻都盡一切可能地自制著,以免引起你的任何不便。我已經知道你嗜好找碴,這正是你一直對我所做的。你現在也必須知道我並未因你的找碴而受到困擾,因為我從未以找別人的麻煩為樂。然而你已經被自己的行為所嚴重困擾著。

「在這情況下,我可以說在我這方面並沒有任何罪惡,所有的罪惡都屬於你並落於你自己身上。智者,遠離於有情世間,享受著他們已經為自己和別人所積聚的善業果報,為什麼你如此傾向於這麼乖張的思想和行為?我不會因為你的惡果受苦,但是看著你將要受苦,我希望你能避免它。我知道罪惡怎樣的必然讓它的造作者受苦,而這就是我所害怕的,老、病、死對別人似乎是很恐怖,但比起罪惡的果報,它們對我的意義就不大了。

「出家成為佛教的比丘,就是要引導自己逆溯煩惱的河流,訓練自己根據法義來做每一件事。在遵照法義逆流而行時,一定會有困擾和痛苦。我知道這樣,但為了從煩惱得到解脫,我願意接受。有鑑於此,我來到這裡並一直忍受著在這山洞裡的各種不便。我從未有意給你任何麻煩,我對三界裡任何其他眾生也從未懷有任何惡意,知道他們都是自己業果的繼承者,我經常把我行善業的結果迴向他們全部,包括你。你應該記在心裡,並想想看,用惡意來找別人的麻煩有什麼好處?除了給你自己感受無數的痛苦之外並沒有什麼。我願意勸告你認清這點並停止罪惡的思想和言語,那只會帶給你一個悲慘的境界。

「法義屬於各種識界裡的所有有情眾生,雖然他並未能奉行或全部地認知它,但這是必須接受的真理。這個真理涵蓋了有關三界的全部,而不與任何眾生為敵。瞭解這個真理的人總是盡他們所能夠的一切方法去奉行它,你是那些能夠瞭解法義到若干程度的眾生之一,但是為什麼你要違背法義去做每一件事,而把那些會導致無數痛苦的事情,強加在你自己身上呢?你知道痛苦是什麼,你也不想要它,但是你為什麼這麼喜歡去聚集痛苦的原因,就像這種惡意的找碴呢?你還不明白它只會帶給你那些全然不想要的痛苦嗎?

「我知道你長期懷著這些罪惡的思想,卻不知道我能夠知道它們。我對你的感覺是憐憫的感覺,不是發怒或生氣。我告訴你這些是為了對你有所幫助。記住,任何罪惡的結果都屬於你而落在你自己身上,因為是你產生它們並懷藏它們。我一點也不困擾,因為我絲毫不受影響。在我的心裡除了對你錯誤心態的大憐憫之外,就是一種不可動搖程度的安寧和喜樂。」

所有這段時間裡,大那伽並未提出隻字片語的抗議,「這個出家人的話是有趣的」他想,「但是我恐怕不能完全地奉行他所說的。這麼長時間以來,我已經習慣於像這樣的想法了。或許不必等到轉生於其它識界,我就能夠遵從他所說的,這個出家人是獨特而奇妙的,他怎麼知道我在這裡?既然我對他來說是看不見的,他怎麼甚至連我自己的思想都知道?許許多多的比丘曾經來過這裡,他們之中沒有一個知道我的存在。他們全部被我的戲弄,包括被我唾吐的毒液所趕走。甚至當他在睡覺的時候,我的思想對他也沒有秘密可言!他似乎能夠知道每一件事。

「我的思想和心態到底怎麼啦?它們似乎那麼無可救藥,或許我只是在加重罪惡。他的開示是明顯的善意,但是我的心是什麼?它不能治療它自己啊!我不知道在下一個識界裡,什麼事情會降臨在我身上?」

過了一陣子,尊者阿迦曼問說:「你已經能體會我所說的真理了嗎?」
「我已經瞭解每一句話,但是我知道,改正自己對我來說將會很困難,因為我的心意已經長久習慣於這些罪惡的性向。」那伽說。

「你指的是什麼罪惡的性向?」
「我的找碴,」那伽回答:「我知道那是罪惡,但我似乎無能為力。」

「如果你深知它的罪惡並試著去改正你自己,那就夠好了,」尊者阿迦曼說:「習慣或衝動的力量會逐漸地被削減。我只能指出方法,我不能幫助任何人改正他自己的過錯,因為那是每一個相信正法而願意奉行它的人應盡的責任。藉著持續的修習和自我訓練,任何罪惡的性向必然都會減弱,然後從心裡除掉。如果你真誠地相信佛法,那麼你就會得到它的保護,被正法所保護的心意,經常被賦予喜樂的安寧,清醒和睡覺的時候都是如此。在所有擾亂的影響力之中,它能夠保持平衡。這就是從正法中所獲得的利益。」

那伽承認他開示的真理,並說他將試著順從地奉行它。由於自我控制的開發,他改進了一些,但是它仍然給他許多困擾,尊者阿迦曼看到自己的存在並不能給那伽更多的利益,就告訴那伽,他必須要到另一個地方去了。那伽欣然同意,於是尊者阿迦曼和找碴那伽的故事就此結束了。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山頂上的聖洞
ede170636a3b345b7e5518bd9aca6a75.jpg
ede170636a3b345b7e5518bd9aca6a75.jpg (42.63 KiB) 已瀏覽 33360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5-08, 10:53

僅以下列兩段文章獻給→
正在被疾病或煩惱折磨的修行人士:

105法的療效
當尊者阿迦曼住在清邁的時候,生了好幾次病。如果依賴傳統的藥品和醫生,他可能早就過世了,總之,那就是他所說的「透過別人的鼻孔呼吸著」。每當他覺得病了,就應用法義的療效來治療他自己。這是尊者阿迦曼不變的方式,他寧願不依賴傳統的藥品和醫生,即使當他年老體衰以後還是如此。

有一次,他和其他三位比丘住在一個瘧疾橫行的森林裡,而其中一個比丘感染了疾病。那時絕對沒有醫藥,所以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減輕它的症狀,那個比丘必須強烈地感受它侵襲的痛苦。在早上和晚上,尊者阿迦曼會去探望他,並指示他如何運用法義,那對他而言曾經被證明是個有效的療法。但是對那個比丘,它卻沒有用。他的意志力仍未被開發出來,他自己屈服於冷顫直到發燒自然緩和下來。或許尊者阿迦曼被這個弱點所惹惱了,因此假裝嚴厲地責備那個比丘:

「你被稱為摩訶(一個能夠閱讀巴利經文者),但是現在你從經典裡所學到的知識在那裡?它在做什麼?你不能叫它來拯救你嗎?真是浪費了你為「摩訶」那個頭銜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在危急的時候使用那些知識,但是你的知識是那一種呢?它實際上是沒有用的。你就快要死了,所有你費了那麼多時間所得到的知識都幫不上你的忙。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不是一個摩訶,連最低的一級(共有九級)也不是。我所有的只是在我出家那天由戒師所教導的五個禪修的主題而已,而你似乎學得愈多就變得愈軟弱,甚至比一個沒受教育的女人更軟弱。你是個男人也是個摩訶,你為什麼會是個柔弱的人?在這段疾病期間,你未曾以任何事來證明你是一個男子漢和比丘,或許把你的男人衣服換成女人的還要好些。然後這疾病看到你是個女人,或許會憐憫你而減輕它的攻擊。

「你未曾表現得像個男人,每次我到這裡來,你總是被痛苦所壓制著,心意開發和摩訶的頭銜有什麼用呢?無常的意義是什麼?它的意思是在生病的時候哭喊媽媽嗎?如果你連這種程度的痛苦都不能忍受,那麼當身體將要分解的重要時刻裡,你必定毫無希望地被擊敗!你一開始就被擊敗了,現在還有什麼希望去證知苦聖諦?一個從痛苦中得到解脫的人,必定能夠面對發生於他身上,任何程度的苦聖諦。你卻在第一回合就被擊垮了!現在你還有什麼希望?」

尊者阿迦曼停了一會兒,並看著淚流滿面的病人,看到這可能太強烈,他降低語氣說:「但我相信你很快會復原的。」

他或許在晚上已經開好了一個新的處方,為仍然意志軟弱的病人準備了一種比較溫和的藥品,因為第二天早上和接下來幾天,他改變了治療方法,他用柔軟安慰的語調,看起來像是另一個醫生,他的言語溫和、慰勉、而且慈愛,它對那個比丘產生了鎮定作用,他穩定地恢復了,雖然是慢慢地。經過了好幾個月,他才完全地痊癒了。

尊者阿迦曼在治療弟子們身心疾病的方法上,總是很有善巧的,他能夠採用適當的方法,並熟諳於適應需要幫助的各種情況。

106痛苦必須予以思惟然後脫離
在強烈痛苦或面臨難題挑戰的重要時刻,尊者阿迦曼會用一切念住和智慧的力量來處理這個情況。不論是在生病期間,或是面對潛藏著煩惱的猛烈反擊,念住和智慧都會被派上用場,有力地日夜運作著,以打開死鎖。答案於是揭曉,死巷被打開了,道上的障礙再度被清除了。這就是他個人的經驗,從他開始修習到最後的果證。後來,當這些在他引導下修習的人病了,他就教導他們對抗由疾病所產生的痛苦的技巧,警告他們不要全然依賴醫藥治療,這就是透過這些痛苦的思惟來明白自然現象的技巧,所以他說這些痛苦是聖諦的顯現,不論是身或心的痛苦,它們給我們做為思惟之用。如果像個不知法跡的凡夫犧牲於痛苦之下,那就不成其為比丘了。

從過去的經驗,每當身體的痛苦脅迫地自行加諸於內心時,他從未忽視它,反而從這些身體的痛苦之中吸取教訓。在這些機緣之下,他能夠改善處理這種狀況的方法,並強化他的念住和智慧。他從未毫無反抗地讓痛苦攻擊他,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動用所有的資源,利用全部的力量。這同時也是一個考驗,一種用來測度當時念住和智慧能力的考驗;一場預演,用以預告在危急時刻,反敗為勝的偉大成功。用這個方法,任何缺陷都可以改正,念住和智慧穩定地改善著,以備遲早要來的一場真正決定性的戰爭。

當念住和智慧充分地開發出來,修行人對於苦聖諦不會有任何恐懼不安。念住和智慧的快速行動,使他在從各方威迫著要擊碎他的猛烈的痛苦風暴中能夠屹立不搖。現在他的避難所和避風港就是他自己的念住和智慧,它才可以化解暴風的憤怒,把所有痛苦的顯現歸結到三個普遍的特性(無常、苦、非我),所以也就不被這些自然現象的顯現所影響。身體分離的時刻是痛苦威脅的力量達到極點的時候,只有充分開發的念住和智慧才能反抗這個暴君的作用力。對於這樣的修行人,難題被解決了—死了,他成為一個勝利者;活著,他是一個快樂的人。他已經贏得安穩,可以被稱為超級強人,他已經征服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煩惱。有鑑於這個偉大的利益,所以痛苦的思惟永遠被推薦。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我所有的只是在我出家那天,由戒師所教導的五個禪修的主題(髮、毛、爪、齒、皮)而已。
7b2b7012082fcc7eba49b302dad23fc2--gap-teeth-advertising-photography.jpg
7b2b7012082fcc7eba49b302dad23fc2--gap-teeth-advertising-photography.jpg (98.89 KiB) 已瀏覽 33317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5-15, 11:40

謹以下列三段文章獻給→願意以持戒練習心意控制的修行人士

114不要輕蔑別人的業行
「有鑑於這個事實,所以一個佛教徒被教導著,不要輕視那些正感受著過去惡行苦果,而陷於無助的悲慘和困窘狀態的人。我們很可能跟他們一樣的情況,甚至更糟。他們也能像我們一樣,甚至更好。這是業行或是法的定律,用以自我觀察和觀察別人的善惡,也用以選擇那些理想的而捨棄那些不愉快的因緣,自從出家那天到現在,每一個可能的時刻都被用於自我觀察。從心意的生滅之中,採納善行,揚棄邪惡。

「藉著心意,各種業行才得以執行;由於心意,他們的果報才得以積聚。這是自證無疑的真理。任何不相信業行會在心裡產生果報這個事實的人,是盲目無助地迷失在他的生命旅程中。這些人們被他們的父母撫養和照顧長大,卻因為父母的仁慈寵愛,仍然不瞭解他們是如何蒙受慈恩才能長到這個年紀。他們所知道的就是這個他們現在稱做自己的身體,竟然抹煞了父母的汗水和辛勞,父母曾經忍受許多的辛苦來養育他們的身體,所以他們才能在現在享有著它們。身體的健康和成長需要食物,如果用食物和飲料來供給身體的作為不能叫做「業行的因緣」,它們還能被叫做什麼呢?身體,由於經常地供給食物和飲料,才能保持它的健康並穩定地長大成熟,如果這個不能被叫做「業行的果報」,它還能被叫做什麼呢?

「所有的眾生都感受著善和惡,快樂和痛苦,如果它們不是業行的因緣和果報,那麼它們又是什麼?只要想想那些自殺的人,造業者心意的意義就變得更明白了。除了心意本身之外,還有什麼是死亡的因緣呢?如果這個再不能被接受為是業行,那麼就沒有瞭解這個真理的希望了。業行是在自己內部的,就是自己不斷地造作因緣並感受著它們的果報,這個真理是明白的而且可以自證的。如果業行跟隨它的造作者,就像一條狗跟隨牠的主人,那麼它就更適合叫做「狗」,而不是業行了。但是業行(業的因緣)是思想、言語和行為的行善和作惡,而業行的果報顯示於全世界有情眾生本身所感受的快樂和痛苦之中,當然,包括了那些只知道如何餵飽他們的身體,儘可能活得長久,而不瞭解其他任何真理的有情眾生。」

在說法結束的時候,尊者趙坤拉卡維表示他對說法的讚嘆,說它很長也令人歡喜。答覆時,尊者阿迦曼說,這場說法很長,因為他老了,也可能不能再回到清邁來了。這些話成了預言,因為他未再回到清邁。

115從清邁到曼谷
在火車站送別尊者阿迦曼的是他的上座,頌戴長老摩訶維拉朋,當時叫做長老拉卡維,和大批的在家善信,當然,還有許多的天使。尊者阿迦曼說,在空中有許多天使,從各方來給他送行,從寺院到車站。當火車快要駛出車站時,他格外地忙碌,這會兒跟車站的人們談話,然後向天使們致送心裡的謝意。當火車從車站開出去時,他有較多的時間來給天使,並給他們心裡的祝福。

就像人類一樣,一些天使們不堪悲哀的痛苦而表現於言語和舉止。他們之中有許多忍痛追隨快速移動的火車,走了相當的距離,直到他表示謝意和勸告他們回到自己的領域才停止。他們都悲哀地回去,毫無希望地,他是不能再回來與他們同住了。那或許是他們最後一次看到他了,因為他並未回去清邁,而當他住在東北烏東泰尼城和沙口那空城的時候,他並未提到他們是否前來聽他說法。

在曼谷的時候,他應長老摩訶維拉朋的請求而住在婆羅尼維特寺,(在前往東北以前,他必須南下曼谷,因為當時北方和東北之間沒有直接的交通。)有許多人們到那裡去看他(聽到他的名聲和能力,知道他是個精通心意開發和內明的獨特的頭陀行比丘)。茲將許多問題中的一部份引述如下:

116心意控制是戒的本質
問:「據說你只遵守一戒,而不像其他比丘是227戒(寺院的律儀條目,叫做Patimokkha波提木叉)?」
尊者阿迦曼:「是的,是如此。」

問:「那麼它是什麼?」
尊者阿迦曼:「它是心意。」

問:「那麼227戒做什麼?你不遵守它們嗎?」
尊者阿迦曼:「我永遠控制著我的心意,以免違反了佛陀的禁令,不論是227或任何其它的。因此,我能夠確信我從未違反佛陀的禁令,不論是否包括了227,都可以由任何人或每一個人來評斷。從出家那天起,我從未忽略了控制我的心意,那是所有言語和行為的根源。」

問:「但是為什麼要守戒?它跟心意有任何關係嗎?」
尊者阿迦曼:「為什麼不?不守護心意的話,戒德將會成為什麼結果呢?只有屍體才不必守護它的心意、語言或行為。但是在沒有任何作意下去遵守任何一種戒德的話,那就應該稱之為「屍體的戒德」,它產生不了什麼實際的結果。我不是一具屍體,也不能遵守屍體的戒德。這就是為什麼,在我的情況下,戒德必須永遠與心意有關連,它是善惡的產生者。」

問:「但是根據經典,戒德包括了言語和行為的控制,這似乎暗示著戒德與心意無關?」
尊者阿迦曼:「那從某方面來講或許是對的,但是在一個人注意到他的言語之前,必然包含了他的心意。換句話說,心意控制先於言語控制和行為控制。心意是所有控制的開始或根源,即使在世俗的事務上也是如此。例如,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找出病因再予以處方。如果在遵守戒德之中不包含心意控制的話,結果將使那個戒德成為有瑕疵的、有缺陷的、玷污的::等,都會導致律儀相應地敗壞。這種離開了心意的戒德,對於遵守它的人不能有任何利益,對整個佛教也是一樣。然而,這並非學者的觀點,而是一個曠野比丘的看法,他從森林的一切,也許是樹葉、山溪、懸崖、山洞或是動物和鳥兒的聲音,那些周圍所能看到和聽到的,去學習法義。這裡找不到學術的基礎,這只是做為一個住在曠野中的比丘,對戒德所作的一個解釋而已。」

問:「那麼,戒德的本質是什麼?戒德這個名詞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尊者阿迦曼:「不容許思想的奔馳,才能夠適當地衡量任何相關事務的輕重緩急,透過三個管道(思想、言語、行為)的表現,就不會脫離適當的控制-這些就是一個遵守戒德的人一般的情況。然而,那是不可能把戒德的特性從持守者的身上分離出來的,即使從持守所獲得的快樂果報中也不能分離出來的。這不像一個屋子和它的主人,各自明顯的是個分開的個體,一個不能融入另一個之中。但是戒德的情況就不是這樣,否則,戒德或它的果報就已經成了商品而遺失或被偷了,因此帶給持守者不幸和危險。正因為戒德的果報不能從持守人的身上分離出來,所有戒德才能產生真正的快樂和安穩。持戒的人不執著於他所得的果報,不像一個人即使就要壽終正寢仍然執著他的財產。如果這樣的話,這個人將會成為一個地上的精靈,感受他自己執著的苦報,而不能轉生於另一個識界,如果他不那麼強烈地執著於他的財產的話,他原可享有那個識界的。」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諸天珍惜人間的聖者,當佛陀在雙樹林間入滅時,連諸天都忍不住地痛哭失聲,甚至捶胸頓足!
32150267_2048198928780456_6969079737683542016_n.jpg
32150267_2048198928780456_6969079737683542016_n.jpg (27.41 KiB) 已瀏覽 3324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5-23, 12:15

謹以下列五段文章獻給→熱誠地親近善知識的修行人士

142他住在特別地方的理由
在清邁森林得到最後果證之後,他住在一個特定的地方,似乎有著明確的理由,尤其是一個住得異常久的地方。理由並未讓任何人知道,但是在細心觀察之後就能輕易地看出來。例如當他從清邁回來,在那空拉加西馬城的時候,那裡有許多善信,包括比丘和在家人,他們都自行服從於他的教導和訓練,後來證明在心意開發都有令人滿意的進步,有些甚至追隨他到烏東泰尼和沙口那空,直到他逝世。他們都堅定地實證於各自的果證程度。就比丘來說,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成為著名的阿迦禪師,他們已經替他肩負起教導和訓練善信們的任務迄今。當時他的在家弟子也在他們各自的崗位上,為了正法而獻身工作。

在烏東泰尼雨期安居期間,上座尊者趙坤,他曾經是尊者阿迦曼早期的弟子之一,承擔起引導當地人們,包括比丘和在家弟子,來見尊者阿迦曼。上座經常辛勞地照顧著尊者阿迦曼,並且力勸人們做功德和儘可能的來聆聽尊者的開示。

尊者阿迦曼留在沙口那空城區的那摩捏村,可能是因為一個白衣女居士,她是當地居士團體的領袖。尊者定期地給她開示並稱讚她在心意開發上的進步,他說那是很少見的。

143一個老嫗善信的他心通
諾格菲村位於一個大河谷,有著廣闊的區域,是個適合頭陀行比丘的地方。就像在那摩捏村,那裡有一位大約八十歲的老年的白衣女居士,她是一位傑出的禪修者,她特別地受到尊者阿迦曼的幫助。她很虛弱,必須藉助拐杖行走,仍然辛苦地掙扎著走出她的屋子來見尊者,在她來到尊者的住處之前,必須停下三、四次來喘口氣,氣喘如牛,並疲憊地顫抖著,看到她這麼痛苦,真是個可憐的情景,但是看到她的意志力,也很令人振奮。

有時,尊者阿迦曼善意地責備她,問她既然這麼疲累,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的掙扎前來,但她並不氣餒並坦白地告訴他,為什麼她要來。然後尊者問她有關禪修期間的經歷,並給她解釋和開示。除了她在禪思方面的成就之外,她還具有他心通以及和其他識界眾生連繫的靈異能力。她常常坦白而勇敢地向尊者敘述禪修期間的奇異經歷,不會因為有許多的比丘和沙彌正在那裡聆聽而困窘,尊者會笑著說她很坦白而無所畏懼。

最有趣的是她的他心通,對於尊者阿迦曼,她指出說:「尊者阿迦曼的心意早已解脫,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了。您的心意在此處或其它地方都是無與倫比的,它是世間至高無上的,但您為什麼仍然每天禪修呢?」尊者笑著給她一個啟示性的回答:「我會保持精進直到死亡,不會從精進中退縮回去,否則就不是如來的弟子。」

「但是對您而言並沒有來或去,」她堅持道:「已經看過您的心意,它是完全光明而至高無上的,遍覆著所有的世間,沒有什麼能夠隱瞞您的。但是我的心意並未完全地開發,這就是為什麼我必須來這裡請求您的開示。」

她與尊者阿迦曼的對話,對別人來說,是她在禪修進步上令人信服的明證。每當她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她總是辛苦地用她的拐杖掙扎著走出她的屋子。尊者總是憐憫她,在開示她時給予特別的注意,每當她來見尊者的時候,比丘和沙彌們就悄悄地聚集在附近,注意地聆聽她的經驗和尊者阿迦曼的解釋。那是非常有趣和令人感動的。

她的經歷是各式各樣的,包括了關於聖諦的內明,乃至和各種識界的空居天使聯繫。有時尊者鼓勵她作更深入的觀察思惟,有時尊者勸阻她不要捲入這些現象中。

她也告訴尊者,關於跟他住在一起的比丘和沙彌的心意,這使他們更加好奇,當然也更加耽心。她說從尊者阿迦曼的心中有一系列的光明通到他的比丘和沙彌們的心中,就像星群中恆星的體系一樣。她說,那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景象,看到他們的心中閃耀著法光,不被黑暗和沮喪所遮蔽。即使是年輕比丘和小沙彌的心,也隨著他們的成就而被法所照亮著。

她也告訴尊者淨居天界的事,問他為什麼那裡只有比丘而沒有在家弟子。尊者回答,當他們在人間身為比丘時,都是阿那含(不還者),那裡也有很少數在家弟子。然後他問她,當她「上到那兒去」時,為什麼自己不問他們,她笑著說她忘了這麼做,但是下次她去時,她會記得問。他的回答有兩個用意:一者澄清她的疑惑,二者警告她不要花太多時間在「外在的」事物上,耽誤了更集中於內在真諦的觀察思惟,這是通向解脫的直接之道。這位老嫗順從地奉行此道。

尊者阿迦曼讚賞她的成就,說她具有比許多比丘更開發的知見。他在諾格菲村住了這麼久,可能是因為這個白衣女居士和她的成就。

其它的理由是那個村子是佛教修行人的中心,比丘和在家善信-包括這河谷本身裡的和附近地區的。那裡有許多森林、山區、洞穴和隱蔽的地方,提供給那些喜歡孤獨生活的人們。

尊者阿迦曼在諾格菲村住了五年,他現在已經老了,也更虛弱了,已經七十五歲了。他不像從前的習慣那樣了,不再經常走到隱蔽的地區去了,而留在村子裡,做為開發中弟子們的庇蔭處和保護所,就像一棵大樹提供遮蔭、溫暖和果子給予鳥兒和人類。在這裡跟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沒有很多連繫,任何連繫都是偶然的。在這裡他給予比丘和在家善信的幫助,比在沙口那空城的其它地方更有效果。

上述的村落被森林和群山包圍著,也是一個瘧疾猖獗的地區。在雨季期間,那些來拜訪他的人,都會被勸告快點回去;至於那些在旱季期間來的人,就被允許住得較久;那些帶著瘧疾下來的人,被要求盡最大的努力去鍛鍊他們的忍耐力。在當時,傳統的醫藥並沒什麼希望,他的弟子病患則被訓練去喚醒法的療效來治療他們自己。任何發生的痛苦必須被用做觀察思惟的練習,做為念住和智慧力的考驗。這是他們避免被痛苦所糾纏,也是縮短病期的唯一方法。

144面對嚴格的考驗
當疾病攻擊時,任何能夠面對嚴格的考驗而能以念住和智慧的勇氣而存活下來的人,在未來不論是生病或健康的歲月裡,必定不會有所動搖。每當一個緊急狀況發生或他面臨死亡時,他的心意就會正確地具足而現前,帶領他去體悟顯示所有痛苦的聖諦。死亡的危急時刻於是被視為自然現象,是生命的一面,透過智慧來認識聖諦,沒有任何依戀的欲望,只有體悟的聖諦經常現前於心裡。在緊急的時刻,就是這個念住和智慧前來援救修行人,藉著它觀察思惟的功能,推著他到安穩之處。他不再像從前那樣不把痛苦做為觀察思惟的主題而成為無助的犧牲者。身體上看起來他很疲倦而衰弱,就像別的病人,但是心智上他的念住和智慧就像一個勇敢的士兵準備去作戰,它投入戰鬥而不憂慮有多少或何種痛苦將會生起。心中現前的是看穿任何痛苦發生過程的意志力,然後如實而不執著地認清它,只像是身體的現象、感覺、心態和自然現象。不害怕任何痛苦的顯現,如果有任何害怕的話,就是害怕念住和智慧不能及時看穿和認清痛苦的狀況。

就有關於觀察思惟的努力而言,不要耽心那些努力會有多麼辛苦或多麼巨大。這些憂慮有破壞性、削弱性的效力,而且在一個人進步的道路上放著一個障礙,只有如何保持既得觀察思惟能力的想法可以生起,讓行為能有所依據,終能透過念住、智慧、信心和精進的開發而完成。體悟了全部的真諦,痛苦是真的(在它自己的識界裡),身體和心意也是一樣。各各都是真的(在各自所屬的識界裡),沒有衝突或重疊。痛苦的原由(欲望)於是平息下去,對痛苦、疾病和死亡的憂慮和恐懼消失了。這些憂慮和恐懼是負向的,破壞性的和壓抑性的。當念住和智慧已經全面地履行它的職務時,高燒會消退,否則,它不會進步到這個程度,它會再擾亂一個人心裡的寧靜,換句話說,不會再有前面雙重痛苦的情況:身、心的痛苦。

145正法保護任何奉行它的人
這個觀察思惟的努力,尤其是在疾病或痛苦的時候,經常被推薦為磨利念住和智慧武器的工具。上面所提的痛苦是指身心兩方面的痛苦。一個人在痛苦的時候失去控制,就是一個修行人在心意開發上挫敗的標記。這是在對抗敵人的戰鬥中,疏忽了鍛鍊一支武器來自我防衛的結果。相反的,不顧痛苦無情的攻擊,一個修行人設法使自己保持平靜和泰然,就被尊崇為一個真正的鬥士。事實上,這個戰鬥精神就是修習正法的目標。他已經達到了這種修習的成果並如實顯示給其他的人看。一個真正的鬥士絕不向攻擊屈服,即使它意味著身體的死亡,心意本身並不離開念住和智慧,在身體損壞而不能復原的情況下,那是它唯一的支持,這就是在頭陀行比丘圈中所推薦的修習方法。

一旦一個修行人體悟了真諦,他在敵人的攻擊之中就變成不可動搖的了,他繼續戰鬥,甚至到身體死亡,畢竟遲早它都要來的,但是他的心意則不可分離地具備著念住和智慧的防衛武器,它終於讓他突破難關成為安穩的勝利者。這就是佛陀的格言「dhammo have rakkhatimacarim-正法保護任何奉行它的人」的證據。任何一個堅定修習而決定奉行正法的人,必然於此真諦作證,至於任何一個反覆無常而猶豫不決的人,就不能期望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成果,果報不能與它們的因緣牴觸,這就是佛陀詳細解說的正法。

頭陀行比丘永遠熱望要在這一生儘可能的達到佛陀所記說的果證。禪思的寧靜之樂和智慧的拔箭效果,都是他們在此時此地所指望的。任何這些意圖的成果,他們永遠準備以專注和持續的努力全力以赴。

146智慧和忍耐的典型
尊者阿迦曼從未忽略了鼓勵他的比丘和沙彌,無論是在生病的時候還是在健康的時候,都要遵守他們的本份。他的說法推薦了透過自我努力,為了解脫而戰鬥的精神。任何人在生病的時候,表現出軟弱和不耐煩的症兆,就會被嚴厲地斥責,可能會被禁止接受藥物的治療或朋友的看護。呻吟和其它不耐煩的症兆,都不是免除痛苦的方法,也不是比丘的特徵,他必須是一個智慧和忍耐的典型。這些弱點必須被絕對地逐出修行佛教徒的圈子裡,否則它會成為一個令人沮喪的例子給其他人仿效,導致更多人尖叫和翻滾,就像垂死的畜牲,如果痛苦能被這種歇斯底里的反應治好的話,其它的醫藥治療就沒有用了。簡而言之,這些未受控制的反應只是他們自己可鄙的、軟弱的表現而已。

任何勇敢地以念住和智慧面對痛苦的人,永遠受到祝賀。尊者阿迦曼會讚嘆他並用感人的說法來令他歡喜。即使在他病癒之後,仍會受到讚美。

「那是做為痛苦的鬥士所必須做的,」尊者阿迦曼說:「不應抱怨痛苦太多。我們的責任是鬥爭它,不論遇到多少痛苦。勸勉自己說:『儘管來吧!我們將會拼命戰鬥,我們將會戰鬥到最後一分鐘,最後一滴血,不能有任何退卻。』所有的痛苦是為了讓我們下定決心和觀察思惟,他們本身就是一個聖諦的顯示。一個仍然拒絕去面對任何痛苦的人,怎能體認所有的痛苦呢?就是透過這個觀察思惟的能力,佛陀才被稱為佛陀。絕不可能是透過抱怨或呻吟。

「佛陀曾經教導任何想要體認聖諦的人,必須一路抱怨和呻吟嗎?」他問:「這將會是使佛法成了過時的新方法。我堅持佛法,不論它是多麼古老。我對佛陀有信心,不能強迫我自己去違背他,因為那將不異自殺。」

這就是他給予那些身陷病苦,或在精進期間致力於嚴厲修習的弟子們的教導。在這些挑戰性的時刻裡,那些忽略了觀察思惟活動的人,必然會受到尊者阿迦曼的強烈責難,這是為了鼓勵他們喚醒自己觀察思惟的能力,它將會產生法的療效。經由這個方法,他們能夠穩定地向著解脫前進。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她說從尊者阿迦曼的心中有一系列的光明通到他的比丘和沙彌們的心中,就像星群中恆星的體系一樣。
9b638ab1-542b-0bc4-d869-a23c67e433fc.jpg
9b638ab1-542b-0bc4-d869-a23c67e433fc.jpg (240.92 KiB) 已瀏覽 33189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5-27, 14:29

謹以下列六段文章獻給→曾經遭受死亡威脅的修行人士

154一個忍受和不執著於身體狀況的典型
不顧衰弱的病症,他一貫地遵守著頭陀行,外出托缽,吃缽裡面的食物,忠實地遵守日中一食。當他衰弱得不能到村子裡去時,他走到半路又回來了。看著他的困頓,在家善信們請求他不要出來,他們會到他住的地方來供養食物,但他拒絕了。他們接著請求寬放,把食物帶到修道區的門口放入他的缽內。他同意這個提議,說明了只要他能夠起來和走路,他就要這麼做。當後來他的體力更衰弱時,他仍然辛苦地走到集會堂來接受供養的食物,即使當他不再能走路時,他仍只吃缽內的食物,而滿足於日中一食。

他的弟子們必須遵從他的意願,而且都詫異於他的意志力,任憑他的體力衰退,意志卻未曾減弱,他真是一個忍耐能力的典型,不管身體的情況如何,絕不向任何煩惱屈服。如果我們在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本身和那些侍候我們的人將會有許多的苦惱和慌亂。更重要的是,生病的第一天,我們將不知道煩惱要怎樣地愚弄我們。那些認為自己是尊者阿迦曼的弟子的人,必須經常提醒他們自己記得尊者生命中的這段情景,以免他們完全地任憑自己的煩惱擺佈著。

他持續地衰弱著,他的弟子們則更加地憂慮。他們在夜間輪流看守著,雖然他們知道這對他並不能保留什麼秘密。一個更糟的憂慮是怕他會以引起他們不必要的麻煩為理由,禁止他們這麼做。他們一次安排三、四個比丘和沙彌,留守在他的小屋下面兩三小時,從薄暮到黎明。後來他們請求他允許他們在他小屋內的房間外看守。他慈悲地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所以他們一次安排了四個比丘和沙彌,兩個在小屋的陽台上靜坐禪修,另外兩個則在底板下面。除了這些例行的看守之外,常常有其他的比丘和沙彌們,關懷地從小屋的附近凝望著。

155命令帶他離開
安居之後,更多更多的弟子們,從各方蜂擁而至諾格菲村落向他致敬。尊者阿迦曼持續地衰弱著。有一天,他召集了近侍弟子們,告知他們怎麼處理他的身體。

「我的時間有限了,」他說:「我已經告訴你們好幾次了,但是我現在必須告訴你們,我的死跟別人不一樣,它牽涉到許多其他的人們和許多的動物。我不希望死在這裡,如果我死在這裡,許許多多的人們會來。許多的動物必定要死,因為這附近沒有市場(村民將必須宰殺他們的牲畜去餵飽那些到那裡去的人們)。所有那些動物都必須為我而死,從我出家之日起,我從未想到要傷害牠們,何況是殺害牠們。我總是延伸我對牠們的慈悲,從未疏忽於與牠們分享我的功德。如果我的死將要成為他們的死因,那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即使現在,你們已經看到這麼多人蜂擁到這個地方來了。在我死後,更有多少人會來呢?你們必須帶我離開這個村子到沙口那空城去。那裡有些市場,那裡容易得到食物。我的死亡將不會成為那些動物的死因,不像我如果留在這裡那樣。我自己可以死在任何地方,我已經證知了構成身體的元素將會如何地分解而回到它們所從來的地方的真理,但是出於關懷這裡動物的生命,所以我才告訴你們我不應死在這裡。如果你們快點,那還有時間安排事情,不要挽救我的生命了,而去挽救這裡許多動物的生命吧!你們有任何建議嗎?」

他的比丘和在家善信們都默默無語,氣氛沈重,悲傷而絕望,無人能夠說出一個字來。「求不得是苦」,現在大家都體認到了。不論尊者阿迦曼留在村子裡或到沙口那空城去,他都要去世了。

大家最後都同意帶他離開村子的心願,但無不懊悔交加。所有的村民早已經明白表示,他們希望尊者在他們的村子裡逝世,他們將會為他的火葬作所有必要的安排,這一些都會盡他們最大的能力,不論他們是多麼的貧窮。在他們對他無條件的奉獻下,他們絕不能容許任何人帶他離開。當被告知尊者的理由時,他們都楞住了,不過他們還是順從他,他們的奉獻和犧牲將長久地被尊者阿迦曼的其他弟子們記著。

156他的離別
準備了一個擔架要帶他到沙口那空城去。那天是諾格菲村民們所曾感受到的最悲哀的一天。他們知道那將是他們最後一次能夠見到他們的尊者阿迦曼,每一個能夠走路的人都在那裡親見他的離別。當他已經吃過飯而踏出門時,這些在那裡等待他的人們都已淚眼模糊。當他被弟子們扶下到擔架而被抬走時,悲傷和哀痛掃過群眾就像吹風掃過麥田。每一個人,包括作者,都哭了,人們可憐地懇求他回到他們這裡來,就像他們就要失掉他們最珍貴的寶石,這是他們已經珍藏了五年的寶藏。

在等待著給他送行的長列人們之中,沒有一個人不受悲傷之苦,比丘和沙彌、男人、女人和小孩-當他們看到擔架被沿著村子抬出去時,大家都被悲哀籠罩著。他離開修道區的那一刻,他的比丘弟子們不禁覺得那個地方被荒廢了,沒有任何一絲生氣。他們曾經寧靜地在它的樹蔭下生活了好幾年的大樹,已經被無情的猛風吹倒了。幾百個人沈默而悲哀地走在擔架後面,寄予他敬愛和關心的思念。村民們覺得他們自己被迫向他告別了,即使在他仍然活著的時候,也知道他這次的離別是不會再回來了。

從村子到最近的番那尼空區,大約有二十四公里,但是大家都沈默地走著,不在意於距離或勞累。他們被絕望攫住了,知道每一步都帶著他們接近他的離別。尊者阿迦曼自己顯得出奇地平靜,無視於遙遠的距離和他惡化的情況。他看起來好像正在睡覺,但實際上他仍然醒著。當他們到達一個樹蔭的地方,他們請求他停一下子,讓他能夠更舒適地休息。然後他問道:「我們現在在那裡?」他的聲音好像他一點也沒病,這使他們更悲哀。

「尊者阿迦曼正在永遠離開著我,」乃是作者在那時的想法,「他無限的慈悲和最純淨的心很快就不再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代另一個人去死,作者將會很歡喜地去死,好讓尊者阿迦曼能夠活著,然而,無常猛風對任何人都毫不憐憫。

旅程在早上九點從諾格菲村出發,第一段行程是要帶他們到番那尼空區的邦部寺。在他經過休息之後,他的弟子們才打算帶他到沙口那空城去。

他們在晚上七點以後才到達邦部寺。因為他們必須繞著盤旋山腳的道路,旅程就比通常的情況要更長了。也有許多老年人,男女都有,辛苦地一路跟著他。在寺裡,他被帶到一個小小的集會堂,以便於照料他,也便於希望來見他的比丘和人們。

157在邦部的無數訪客人潮
他的情況持續惡化。從早上一直到傍晚乃至晚上,來看他的比丘和在家人們成了一條無盡的人潮河流。大家都渴望見到他,他是這地區大家公認的阿羅漢。如果過去沒有善積功德的話,一個人是絕不能見到(認識)阿羅漢的,心裡有著這樣的想法,他們都群集在那裡要見他一眼。這麼一瞥對他們的未來有莫大的利益,他們身為人類的生命就沒有白費了。(已經見到並禮拜了一個活著的阿羅漢。)

第二天早上,他催促他們帶他到沙口那空城去,告訴他們要趕緊去,他不想死在這個地方,他的一個弟子,也是一個阿迦,說他希望尊者阿迦曼再休息幾天。接著每天早上,尊者阿迦曼都告訴他們帶他進城,但他們都給他同樣的回答。

他在番那尼空區休息了大約十天,一直催促他的弟子們帶他進城,一天催了好幾次,有時他們保持沈默,有時他們迂迴地回答他。最後他質問他們說:「你們要我死在這裡嗎?我告訴你們我要進城去!」

在第十天晚上,他拒絕睡覺並緊急地召集他們來見他,告訴他們他不能再活多久了,所以他們必須在當晚帶他去沙口那空。他吩咐他們扶他坐起來,面對城裡,成禪坐姿勢。在從禪修出來之後,他告訴他們要趕快。長老比丘於是被召喚前來見他,並告訴他明天一早一切都會準備妥當,因為那天晚上車子還沒到達,他堅持他們必須盡可能地趕快做好一切,因為他再不能活多久了。

「我不要繼續這痛苦的身體了,」他說:「延長它的生命是沒有用的,我已經告訴你們一切,為什麼你們仍然想要延長它的痛苦?當這身體停止生命時,它還有什麼用處?如果你們現在不遵從我的話,那麼我死了之後還有什麼希望?在我之後,你們又能夠追尋到什麼真諦而加以護持呢?」

說了這些話之後,當晚他就不顧惡化的情況而拒絕睡覺。或許他認為如果讓自己睡著了,也許就不再醒來了,然而,這是我們自己的猜想,可能是錯誤的。

158到沙口那空-他般涅槃的地方
七點時,車子從沙口那空公路局開到。由嫩朱維諾女士(一個近侍的在家弟子)個人前來迎請他進城。他問說是否有足夠的車子來接送想要跟隨的比丘和沙彌。她告訴他,這部車子會回來,儘可能地接送想要前往的比丘和沙彌。吃過飯後,他被打了一針,讓他在旅途中能夠休息,也避免他受到車子顛簸的影響。從那個地區到城裡,仍然沒有柏油路,所以路上凹凸不平,沿途都是水坑。他被安置在擔架上,在到達等候他的車子之前,必須抬著他從寺裡走到稻田的另一邊。他好像在注射後十分鐘左右就睡著了。車子在中午到達了沙口那空城。

他接著就從車子上被抬到蘇達瓦寺的一個小房子裡,他在那裡一直睡到半夜才醒來,大約在一點的時候,他離去的徵兆對圍繞他身邊侍候著的人就更明顯了。那就好像他正在向他的弟子們證實著,為什麼他一直告訴他們要儘快帶他到城裡去,向他們顯示著在生命之火被所有和合緣起的特性-無常猛風吹滅之前,身體必須承受的痛苦。對於那些目睹著它的人,這是一個好機會,能夠從它取得教訓。

那是個安靜的夜晚,異乎尋常的安靜,當尊者阿迦曼向他的弟子們顯示著佛陀格言的真諦-五蘊實在是個重擔-智者們都樂於解脫的一個重擔時,他的比丘弟子們,由他的上座-烏東泰尼城菩提頌風寺的趙坤尊者,帶領著很快蜂擁而到他躺著的地方。他們的舉止都很平靜,但是他們必定為尊者阿迦曼的離去-肯定會在當晚而神傷。他們坐成三排,第一排最接近的,以他的上座尊者趙坤為首,第二排是他弟子中的阿迦們,第三排則是其他的比丘和沙彌們,都注視著躺在他們前面的尊者阿迦曼,他們的眼睛總是被悲哀和絕望的淚水模糊著。

159他的般涅槃
尊者阿迦曼右臥如獅子的姿勢,但是擔心他會勞累,一個弟子拉出一個支撐他的枕頭,讓他的背部躺下來。尊者阿迦曼似乎知道這件事,並試著要右臥如前,但是顯然地他已經衰弱得辦不到了。一個阿迦有見於此,就把枕頭向前移動一些去幫助他,但不敢移動太多,耽心著會讓尊者阿迦曼太勞累。所以他最後的姿勢有點介於右臥和仰臥之間,因為沒有人敢再做任何事,耽心可能會打擾他。現在他迅速的衰落,而所有他的弟子們與在場的在家善信們,當他們眼見此景,都充滿了絕望。他的呼吸持續地微弱直到完全停止。沒有人知道他去世的真正時間,他的身體動作中,沒有什麼可以顯示他離去的真正時分的。稍後,他的上座,尊者趙坤宣佈:「他已經逝世了,不是嗎?」並看著錶。當時是早上二點二十三分,因為真正的時分不能確定,這就被認為是他逝世的時間了。

當他逝世的消息被所有聚集在那裡的弟子們和在家善信們知道時,即使他們心裡已有準備,卻都更加傷感。尊者阿迦曼永遠走了,到達絕對的安穩和解脫,解脫了所有世間的束縛,但是他們仍然要感受無常和生死輪迴的痛苦。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他們曾經寧靜地在它的樹蔭下生活了好幾年的大樹,已經被無情的猛風吹倒了。幾百個人沈默而悲哀地走在擔架後面,寄予他敬愛和關心的思念。猶如舍利弗尊者因病逝世,阿難非常難過。佛告阿難:「…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
part_140727_960985_98234.jpg
part_140727_960985_98234.jpg (246.44 KiB) 已瀏覽 33150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5-30, 13:36

僅以下列五段文章獻給→曾有靈異經驗的修行人士

173誠實是天使的美德
對尊者阿迦曼來說,必須接待好幾個來請他說法的天使團體,並沒有什麼不尋常。有一次,他累了而想要休息。當更多的天使團體前來看他時,他請他們去看他的一個比丘弟子,他也有能力去和他們溝通。他們去看那個比丘,他應他們所請而給予說法,第二天早上,那個比丘去見尊者阿迦曼,並告訴他昨晚所發生的事,尊者阿迦曼告訴他,所發生的事是真的。

「空居天,不像人類,他們的言語是誠實的。誠實是諸天的首要美德,他們從不說謊或食言。在所有我與他們長久相處的經驗中,」他說:「我未曾看到他們之中有一個說謊或食言。只要他們說好什麼時候要來,他們就一定會來。他們愛惜誠實就像愛護他們的生命一樣地細心。他們強烈地批評任何背信的行為,如果沒有合理的解釋,這樣的背信是不會被寬恕的。他們甚至曾經批評我,因為進入深奧的禪修而超過了約定的時間。在我轉入可以溝通的定境之前,他們已經等了一陣子。我告訴他們,由於我的身體組成,需要一段休息,那是不可或缺的,這下他們才瞭解。

「我告訴他們我只不過是一個比丘,而他們則有數百萬,包括從較高的境界到從地上來的,都來看那一個比丘-我!誰能夠一直讓他們全都滿意而不疲累?考慮到我的身體組成,他們應該更會寬容這樣無意犯下的輕微疏忽。如果我要受這樣的批評,那麼我將自得於快樂的安寧之中,而不自找麻煩來接待他們。他們瞭解了這件事並請求我的原諒,像這樣的例子經常發生於不太認識我的新來者,那些已經認識我並充分知道我的身體的,則同情我並準備寬容輕微的遲緩。」

174不同深度的誠實
「這些天使也會感到不安,因為當他們知道我已經在深禪修中休息,而為了接待他們才要從禪定中潛出,顯然地,我已經受到許多的打擾了。我告訴他們,我看重誠實甚於我的生命,甚至有過於諸天對誠實的愛惜。有時我會稍微遲緩接待他們,是因為我忠誠於法義,那遠比對諸天的誠實更重要。微妙如天使的身體,包括最微妙境界的天使,而我對於法義的忠誠和心意的微妙,遠比他們更微妙。然而,以前我從未向他們提起這個,因為我不想吹噓自己的德行。告訴他們這一切是必要的,讓他們瞭解我的處境和我所保守的法義,使他們不再任性地批評我。

「在我告訴他們這一切之後,」尊者阿迦曼繼續說:「他們都非常害怕不善的果報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並要求我的寬恕。我告訴他們,我從不希望撒播有害的或罪惡的種子在任何人身上,不管是看得見的或看不見的,高級的或低級的,人類或動物。我經常擴充我的慈心遍及各處的眾生。我心裡的每一刻和我身體的每一動作,都是基於絕對純淨的法,我告訴這些天使,他們只有功德的意念和有情的誠實,這些是比不上佛陀和聖弟子的美德的,他們都擁有忠誠、法義和心意的絕對純淨。這個狀況要比任何凡夫所能想像的更為奇妙,甚至遠超過他正確地理解的能力。認識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親自去證知它。至於我是否已經達到那項體證,並不是問題。現在有什麼需要吹噓它呢?」

尊者阿迦曼說,如果這些天使是人類的話,他們對他所說的很可能會受窘而變得悶悶不樂,但是在這情況下,他們似乎深摯地相信自己的過錯和自我的愚癡,而更注意地聆聽他的說法,他們並不對他懷著任何惡意。像這樣的眾生真的能夠被稱為「先進」了。

175未知的對不可知的
以上是對於一般人似乎是不可知的事例。這樣的眾生,肉眼所看不見也無法看見的,但他們確實存在著,究竟的果證也是這樣的。因為他們未曾親自體認它、感受它,對他們來說它就不可能達到了。但是對於佛陀和他的聖弟子,究竟的果證是可知的,它不是神秘的事。與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溝通,只有對於某些人是未知的,並不是對於所有的人都是不可知的。在佛陀的時代如此,現在仍然如此。這些事情對於那些無緣知道的人是未知的,但是對於那些自行具足方便去認知的人則是可知的,相信或反對這些事情都不會讓它們更清楚。這些事件之所以被記錄在這裡,部份是得自一些尊者阿迦曼的弟子的報告,和作者對尊者阿迦曼全心的信仰和熱誠。如果有人來要求作者就在這個時候死掉,以便尊者阿迦曼能夠再活過來,並再度為人們演說他的果證之法,作者將毫不猶豫的遵照他的希望。人們將從尊者阿迦曼直接的開示中,比從作者記錄他的生平中,獲得更多的利益。由於作者淺陋的領悟力,有許多尊者阿迦曼所敘述的事,並未包含於這些篇幅裡。任何這裡所寫的只是保留在意識心裡的。

尊者阿迦曼就是讓他的某些弟子知道這些事情的人,他們全都確認了他的經歷和果證,他們彼此之間也是如此。這就像是聖弟子們在奉行佛法中,親自見證了佛陀的正覺和彼此的果證。這可以用於確認某些事實,對某些人是未知的事情,並不是永遠意味著不可知。

176滑溜溜的心意個案
當尊者阿迦曼住在諾格菲村時,有一個白衣老女居士,受他感化良深。她來看他,請教他有關於她昨夜禪修的經歷。她說當她正在靜坐禪思的時候,她的心意達到了專一,在她的視域裡沒有什麼東西,一片空白。正觀察思惟著這個狀態時,她很詫異地看到一條微細的線從她自己的身體和心裡跑出去。她決定跟著它,因為她想要知道它往那裡去和為了什麼,她很快地發現這條線從她自己的心裡跑到她姪女的子宮裡,她所摯愛而且住在同一個村子裡的姪女。儘管事實上這個老婦人還沒死,她非常害怕並從禪修裡潛出。她也知道她的姪女當時已懷孕一個月。由於這段經歷,感到非常不安,她急著去向尊者阿迦曼陳述這個事件,並請求他的忠告,聚集的弟子們都屏息等待他的回答。

尊者阿迦曼閉上眼睛禪修好幾分鐘,然後告訴她,下次她靜坐禪修又見到那條線跑出去時,必須下定決心運用智慧力去剪斷它。這個決心,無論如何,必須堅定而不可動搖,不能三心兩意或馬馬虎虎的,否則,在她死後將再生於她姪女的子宮內,她的心一直被她的姪女所吸引著。她回家過了兩天之後,帶著微笑來見尊者阿迦曼,顯示她已經成功地奉行了尊者阿迦曼的忠告。當它再度跑到她姪女那兒去時,她已經以絕對的決心剪斷了她自己心裡的線索。第二天晚上,她如常地再度靜坐禪修,並試著去看看線索是否仍在那兒,但她找不到它的蹤跡了。

尊者阿迦曼說:「妳現在能夠看到心意本身的作用是多麼的微細和秘密,只有在禪修的時候才能被檢查出來,妳差一點犧牲在自己滑溜溜,如鰻魚般的心意之下,它會把妳送入妳姪女的子宮裡,妳的禪修救了妳。」

同時,因為線索剪斷了,那個懷孕的女孩就流產了。

其它弟子們很快地聽到關於這個奇異的事件,非常迷惑,想要知道為什麼一個人仍然活著,卻能夠再生於另一個人的子宮裡。尊者阿迦曼告訴他們這是可能的,因為在懷孕的早期,仍然沒有真正的出生。如果這個老婦人沒有檢查出這個微細的技倆-她自己的(潛意識)所表演著的,那麼她肯定會(死而)再生於她姪女的子宮內。

至於剪斷連結於老婦人和她姪女的子宮之間的線索,是否會被認為是殺生的問題,自然會被提起。尊者阿迦曼解釋,切斷只是透過心理的行為完成,沒有使用任何物質的器械,老婦人的身體和心意還是保持這個樣子(同時,子宮裡的生命也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稱之為「人類」的程度)。

尊者阿迦曼相信了這個老婦人所說的事實,因為他並未駁斥她的故事。這個事蹟可以被認為是真實的。進一步的佐證是事實上,這個老婦人很愛她的姪女,永遠以關愛之心照顧著她,沒想到她自己的(潛意識)心意會「溜出去」,並為她的來生準備了地方,即使在她還沒真正死掉之前。如果她沒有遵從尊者阿迦曼的忠告而剪斷線索,她會(很快死掉並)成為她姪女的女兒。

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尊者阿迦曼說一個人心意的技倆和機構是微細而滑溜的,如果沒有透過禪修的自行開發,是沒有希望去防護它以對抗這些滑頭而飛馳的行為,那將不知不覺地傷害了那個人,包括生前和死後。因此,心意開發對一個人的福祉和安穩來說是最重要的。這在死亡的關鍵性時刻裡尤其重要,當身體分解時,只有妥善開發的念住和智慧能夠防護心意以對抗肉體的痛苦,然後決定它前往的識界。在這個分解身體時刻的成功或失敗,將意指著另一個出生或生命的享受或浪費。

例如:如果一個人再生於動物的世界裡,相當於那個動物的生命期間就被浪費了,而必須忍受那個動物可悲的因緣特質。但是如果念住和智慧在死亡的時刻現前,那麼,至少另一次出生為人類是可得的,在其它情況下,生於空居天界或許是可得的,在那裡渡過一個長久的時段,再回到人類的世界。

即使生為人類,心意仍然牽引向以前所積聚的功德和戒行,以後再充實更多的功德和更進一步的戒行開發,直到心意有足夠的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死亡只不過是身體的轉換,從較低的到較高的,從較短的到較長的(生命期間),粗糙的到微細的,並從較多次的出生到較少次的乃至完全不再出生。佛陀經歷了這個過程,他的聖弟子們也是一樣,他們改變了他們形成的識界,生存和經驗的識界,直到不再需要任何的變遷。心意穩定地開發,直到證知了涅槃。就是為了這個緣故,智者從不氣餒於積聚功德,時時處處設法灌輸任何可能的善良思想和行為,進入他們的心意。

177蛇王留下他的行跡
另一件有趣的事件發生於諾格菲村。有一天早上,當尊者阿迦曼從禪思中潛出並走出他的小屋時,他突然地告訴他的比丘弟子們去看由一個大蛇王(中譯為龍王)所留下來的行跡。他告訴他們昨夜有個蛇王曾經來聽他說法,他曾經要求蛇王在離去時留下一些行跡,以便他的比丘和沙彌在早上的時候能夠看到它們。他們前去察看並告訴他,有條行跡似乎從森林邊緣的不知處開始,延續到他的小屋子下面。行跡看起來像是屬於一條很大的蛇。尊者阿迦曼屋子四周的空地覆蓋著砂子,行跡非常清晰,它證實了尊者阿迦曼所說的。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誠實守信(尤其是信守約定的時間)是諸天的第一項美德
images.jpg
images.jpg (10.92 KiB) 已瀏覽 33104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6-02, 14:55

謹以下列六段文章獻給→懷念尊者阿迦曼的讀者

163火葬之日
隨著尊者阿迦曼火葬的日子日益接近,來到蘇達瓦寺的人們數目持續地增加。估計在他火葬那天,將有數萬人們出席。各式各樣的帳棚已經在整個地區被搭建起來,食物和飲料都免費提供給所有的人。在蘇達瓦寺外緣的造林區,盛開著已經來到那裡的森林比丘的白色雨傘-以前從未夢見的景象-超過八百位比丘住在蘇達瓦寺,還有其他無數的比丘住在附近其它的寺院裡,可能超過一千人。人數之多就像那個小地區的民眾那麼多,除了擴音機告訴著人們有關葬禮本身進行的情形之外,幾乎沒有聽到其它的聲音。既然它是為了追思禪師的一個莊嚴場合,而不是一個為了作樂的場合,所以絕對沒有任何娛樂節目。

善信們紀念他的捐贈堆積如一座小山,好幾萬公斤的稻米,好幾百種其他的食物,一大批堆滿一個棉花工廠倉庫的袈裟。那很難相信,當悼念他們的阿迦時,泰國人們竟是這麼慷慨而不自私,這使他們同樣地不吝於幫助其他人。小小的泰國,人民的慷慨卻幾乎是任何大國的人們所比不上的。這就是佛教的影響,教導他們慈心、寬容,並隨時準備去幫助別人。泰國人民的這些品德,在尊者長老阿迦曼布利達陀的火葬典禮期間,最能看得出來。

沒有發現缺乏什麼東西。裝米飯和其它食物的鍋子和器皿大得嚇人,最大的規格都派上用場,它們每一個都那麼大而重,一個人是無法抬起來的,更不要說搬動它了。需要二個人或更多人,把它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

由於不尋常的眾多人數,比丘和沙彌必須聚集成三、四十人,或五、六十人的團隊,以便在小屋、田野、帳棚和其它地方吃飯。但是任憑他們的人數眾多,對於供養和安排他們食物的在家弟子們卻非常地方便,因為他們大多數,大約百分之九十,都是頭陀行比丘,他們每天只吃一餐,也只用他們自己的缽進食,這減少了尋找碗盤的需要和麻煩。只要提供鍋子和盆子,比丘們自己就會把食物分到他們自己的缽,各種的食物和甜點都混合在一起,剩下來的百分之十是資深的比丘或是行政單位的長老和他們的隨從(他們需要碗盤、杯子、托盤和其他器皿,他們通常一天要吃兩餐。)

這整整三個月長的期間,沒有暴力、偷盜、爭吵或是鬧酒的犯罪。那些已經掉了貴重物品的人,只要向寺區的主事者報告,就會失而復得,他們會用擴音器告知這件遺失案。不久,遺失的東西就會尋線送給主事者,然後就叫失主來,在認領之前,要求他詳細描述那件東西。

火葬典禮本身就持續了四天三夜,開始於摩伽月後陰曆第三個盈月的十日,到十三日的午夜,那天才是實際火葬的日子。第二天早上才收集他的骨灰。

164奇蹟
尊者阿迦曼火葬的柴堆是設在現在蘇達瓦寺會議廳的位置上,它堆置得非常漂亮並予裝飾。在他的遺體被移到柴堆之前,在盈月十一日的晚上,所有他的比丘和在家弟子們誦念經文,請他寬恕他們對他所做的任何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錯誤。氣氛帶著悲傷而凝重,它很快就讓人忍不住哀傷,許多人都含淚而公然啜泣著。大家都誠摯而恭敬地追憶他的德行和他曾經給予他們的幫助。尊者阿迦曼已經離開了他的身體,而且已經從生死輪迴到達了解脫和安穩。他再也不會回到這個「紅塵苦海」了。由於他慈悲的開示,他們才知道善和惡。他們再也聽不到他說法了,一想到這個,他們就不禁被悲傷所籠罩著,他們的眼淚,就是他們對他深切的尊重與恭敬的紀念。

火葬的時間被安排在午夜,但是在那時間之前很久,人們就擁擠在柴堆四周並耐心地等著,都希望親眼目睹火葬,就像要在他們的有生之年記住些什麼似的。然而在預訂的時間,一些奇特的事情發生了,如果作者可以這麼說的話。夏日的夜空是明亮而清晰的,但是它突然地被一片小雲弄得陰沈了,它只盤旋在火葬區的上面。就在剛點火而火焰跳向棺材時,這區域突然地被一陣毛毛細雨清涼下來了,它在雲朵消失之前連續下了大約十五分鐘,留下明亮如前的月空。這件事被幾千個出席的人們所目睹,而且大家都記得。

165檀香木用作火柴-骨灰的分配
不用普通的火柴來構築柴堆,一個尊者阿迦曼的弟子從寮國訂了足夠數量而芬芳的檀香木來代用,除此又加訂了一批芬芳的香枝。然而,結果跟從普通火柴所得的是一樣的-身體被飢餓的火焰吞噬了。

尊者阿迦曼的骨灰在第二天早上九點被收集起來,並分配給從各城市推派來參加葬禮的比丘們,讓它們能夠被供奉在特別建造的地方。從各城市來的在家弟子們也得到一部份他的骨灰。就在骨灰的正式分配舉行過後,其他出席典禮的人們,衝向殘餘的柴堆,並搜集所有殘留下來的灰燼和煤渣,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一絲殘留的灰燼。大家都高興於他們所得到的寶藏,並且都視它為無價之寶,帶著得意的笑容,抱緊在他們胸前。

典禮結束而骨灰也分配好了,是回家的時候了,但是在回去以前,大家都跑到火葬的地點,在它前面頂禮三次,那是他存在唯一的象徵。他們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地過了好一陣子,才滿臉淚痕的站了起來。這最後的告別帶著尊敬和感激的淚水,進行了好幾個小時,因為一個團體走了又來了另一個團體,這是作者所親眼目睹的。

166心意是進步和退步的最高支配者
深入觀察促使幾千人來參加尊者阿迦曼葬禮的因緣,我們就會看到那不是別的,而是心意-尊者阿迦曼的心意純淨而高貴得足以吸引他們走向他;他們的心意則被開發得足以瞭解,他們要前往向他請求幫助和開示,那將引導他們循著正道前進。這一來,他們生為人類才沒有白費,他們不會無慚無愧地再生於次於人類的境界,他們畢竟不會自貶身價地進入那裡。在那樣的境界裡-畜生地獄的眾生、餓鬼和魔鬼的痛苦是很巨大的,而沈溺的期間是如此的長久,似乎是無窮盡又毫無希望。隨著更多次的出生,由於悲慘的環境,心意似乎就陷溺得更深了。

所有這些結果-「進步」到天界的快樂,或「退步」到無數的悲慘-都是由(各種不同的)心意所產生。如果心意是由好的、善的影響所緣起,它就開發、成長而且是很快樂的。如果心意成了罪惡或不善引力的犧牲品,它就無可避免地趨向衰落、悲慘和絕望。在大部份情況下,這些影響力是循環性或連續性的,成長產生更多的成長,悲慘長養更多的悲慘,現在和將來都是如此。

尊者阿迦曼是善行的根源,對所有那些體認到他的高貴品德而被它們吸引並走向他的人們,產生著快樂和安穩。他被各種程度的善行所庇護著,從最低到最高,由此他已達到般涅槃,一個已經滅除所有煩惱者的逝世。

許多人都說尊者阿迦曼已經達到般涅槃了,作者本身也找不到什麼可以反駁的。作者知道這項賦予尊者的最大榮耀,是人們最高敬意的標誌。從作者經過多年在他調教之下的經驗,找不到什麼可以顯示不是這樣的。他開示的法義是如此地感人,所以毫無疑問的他的心意就是法義。一顆像這樣的心意是稀有的,也是遠離凡夫心意的。只有透過自我的開發,一個凡夫才能開發他的心意並轉變它達到那個程度。這心意本身是不朽的,超越時間限制的,它勝過所有由善行所緣成的事物。如果它被誤導了,由不善所緣起,它會是帶給它自己和世界沒落的最大力量。

167一段沮喪而充滿孤寂的時期
火葬之後,尊者阿迦曼的比丘和沙彌弟子們感到茫然和挫折,覺得他們自己是無根的,不知道何去何從,他們就像孤兒,真的迷失在黑暗之中。有一段時期,他們之間沒有什麼約束力,他們就是情不自禁地感到充滿孤寂。一個有能力的阿迦是最重要的,沒有了他,一個團體不論有多麼大,都會覺得不安穩而缺少所有的活力。過了好久,他的弟子們才能聚集在一起並重獲他們的意志力。對他們來說,尊者阿迦曼的去世是主要的劇變。喪失一個賢能的領導者,不論是一個家庭、社會、事業機構、政府機關或僧伽團體,總是深刻地影響到他的部屬們,即使只是一陣子。如果他的部屬或弟子們能夠繼續他的工作並擔負他的責任,那麼,這個團體就不會受到很大的困擾。一個人經常要為無可避免的事做好準備,不論你喜歡與否。

尊者阿迦曼的弟子,比丘和在家善信都一樣,感到空虛,有一陣子還被絕望籠罩著。尊者阿迦曼對他們來說,是一座殿堂中何等重要的基礎呀!沒有它的基礎,上層的建築無論如何壯麗,都是無根的。作者本身已經深切地感到如此,並體認到,當師父還活著的時候,弟子要盡他們最大努力的重要性。不這麼做,在師父去世後,會導致退墮和衰落。

作者自己的心被悲哀和絕望一波一波地氾濫著。「我惟一的皈依處消逝了,」作者想著:「今後我要尊敬誰?我能向誰求助?尊者阿迦曼善逝了,留下我這個行屍走肉。我現在是無依無靠了!這下子什麼都完了!我處於煩惱和正法戰爭的決定性階段,所有進步的希望,現在都失掉了。」

修行的佛教徒必須不斷地提醒他們自己,當他們的師父還在的時候,不要太過自負了,因為只有當他仍然活著,他們才能從他的開示和忠告獲益,而在佛教中達到他們所能的。他們能夠成為正法中的百萬富翁,達到各種程度的道、果和涅槃,否則他們會是貧困的,丟棄了這個寶貴的機會,在那應該是他們的財寶之中卻依然貧窮如故。

168尊者阿迦曼的骨灰變成舍利子
那些在火葬之後已經得到尊者阿迦曼的骨灰的人,就把它們帶回去供養起來,視它們為最高崇敬的對象。在火葬後的四年之中,沒有什麼不尋常的事情發生。

然後,有一天,一個萬卡門那慕夫人來到尊者阿迦曼去世的沙口那空城,在雨期安居之外供養僧服給比丘們,做為功德。由尊者阿迦曼去世和火葬的蘇達瓦寺的方丈給她一些尊者阿迦曼身體上部的一片骨頭上取得的骨灰。她帶著這些骨灰回家,想要把它們放入骨灰罈子裡,那裡頭早就放著她在尊者阿迦曼火葬後次日所得到的骨灰。打開罈子的時候,她很驚訝地楞住了,因為她從前所得到的骨灰,全部變成了舍利子(平滑而光澤的顆粒,外觀像砂粒,就像佛陀和其他某些古代阿羅漢的舍利一般)。她還有另一個裝著他的骨灰的罈子放在她所擁有的旅館裡,她立刻跑到旅館去,並發現那些骨灰也都變成了舍利子。在兩個罈子裡,總共有三四四顆。只有很細的骨灰仍保留著灰狀,但是這些後來也都經歷了相同的變化。這是尊者阿迦曼的骨灰變成舍利子的第一個個案。

這個消息傳得很廣闊,人們蜂擁到她的屋子去看這個奇蹟,並為他們自己要了一些舍利子。萬卡門那慕夫人天生是個慷慨的人,高興地把她的舍利子送給每個要求的人。作者本身曾經兩度得到尊者阿迦曼的舍利子,第一次五顆,第二次兩顆。作者情不自禁地要告訴別人,他幸運地得到他的舍利子,並被許多人要求出示它們,讓他們能夠親自見到它們。愈是經常展示它們,數目就愈來愈少。那些看到的人,許多人不禁要求要得到它們,而作者不得不一個又一個的送走它們,直到不留一個。作者很樂於送出它們,即使那會使他自己失掉它們。萬卡門那慕夫人也一樣,幾乎沒有留下自己所有的了。

在此之後,更多更多尊者阿迦曼的骨灰變成舍利子的事件被任何一個擁有它們的人報告出來。即使現在仍然偶而會有類似的報告,但是大多數只被擁有者家族的小圈子裡所知道。這類事件之所以不被廣闊地知道,是因為如果當那消息被大家知道時,那些擁有舍利子的人卻不願與那些可能要求索取它們的人分享。人人都視他的舍利子為最稀有的珍寶。他們相信,任何人對於尊者阿迦曼沒有足夠的功德是絕不會得到他的舍利子的,或許作者也是其中之一,曾經得到許多他的舍利子,現在卻沒有一個。

另外也有一些有關於尊者阿迦曼舍利子的奇異故事,例如二顆變成三顆的報告,係感應於擁有者熱切的期望,象徵著三寶。在另一個個案中,一個擁有他的舍利子的人,知道了上面那個例子,也希望他的兩顆能夠增加,但是它們反而合併成一個!這個人很失望並來看作者請求說明。作者告訴他,這些舍利子來自同一個根源,它們的數目一個、二個、三個或更多並不要緊,它們有著同樣的神聖。而兩顆合併成一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希望更多有什麼用呢?

尊者阿迦曼的頭髮,每半月剃一次的,當供奉在某處時,也被發現變成舍利子了。

另一個個案是有關於一個曾經深受尊者阿迦曼感化的高級政府官員,他曾經在準備尊者阿迦曼的葬禮期間,一直到火葬當天,給予每一個人很大的幫助。當蘇達瓦寺的長老比丘從萬卡門那慕夫人那裡得到一些尊者阿迦曼的舍利子時,他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這個政府官員和他所作的偉大犧牲。有一天早上,當這個政府官員前來蘇達瓦寺向長老比丘致敬時,長老比丘就給他兩顆他所接受的舍利子,這個官員沒有準備任何容器,所以他小心地把它們放在一個鼻煙瓶裡,並把瓶子放入他的口袋。他整天都非常高興於自己的幸運,因此心意不斷地集中在他袋子裡的珍寶上面。

那天傍晚回到家裡,他高興地告訴家裡的人有關他意料之外的幸運。拿出了一個罈子打開了鼻煙瓶,這個政府官員很驚訝地楞住了,因為他那天早上所接受的兩顆舍利子已經變成了三個!他告訴家人這舍利子的奇異,但是他的妻子和小孩不相信他,他們斷定他是在興奮中算錯了。他相信不是這樣,並告訴他們,這麼少的數目怎麼可能算錯。他繼續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相信,他將樂於在明天早上帶他們去見那位比丘。然而,他的家人卻堅持要在當天晚上去見那位比丘!所以
他們就到寺裡去問那位比丘,那天早上給了他幾個舍利子?那位比丘確認他曾經給了他兩顆舍利子的事實,並想要知道這個官員是否弄丟了一個。這官員對他妻子一笑,然後告訴那位比丘所有發生的事。

那位比丘告訴他們,一個人能夠遇見一位阿羅漢的舍利子是多麼稀有的機會。他也告訴他們要善加守護它們,那也就是要永遠持戒並自證於法跡。舍利子會奇蹟似地降臨,也會奇蹟似地消失。因為有許多人易於相信邪惡,卻難以相信善良,就是因為這個理由,世界上才有這麼多惡人,而好人卻很少。任何如實的觀察都會顯示,即使我們自己也是多麼傾向於思量邪惡遠甚於想念正法。

那個政府官員和他的妻子在他的開示下,都很歡喜而高興地回家去了。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尊者阿迦曼的舍利子
ajaan mun relics.jpg
ajaan mun relics.jpg (11.44 KiB) 已瀏覽 3308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6-06, 15:56

摘錄《尊者阿迦曼的禪修》
1.01經行禪修
尊者阿迦曼的內心非常明確地體驗著正法,他以一種連貫一致、溫和而優雅的方法去修習,應該可以很肯定地、衷心地稱之為:當代比丘的「修習中道」。但是當我撰寫他的傳記時,並未描述他所運用的經行禪修,他是否在特別的方向上經行?經行禪修的步道要多長?在經行禪修之前,他有沒有作什麼開始的行持?因此我們現在要來補救這個疏漏,並在這本書中來解釋這些事情,以便有興趣的讀者,將來可以用它做為修習的基礎。

對於有興趣正確、也圓滿地修習的人,真正地說,正法和戒律是「修習中道」的基本典範,而且已經是現成的。因此,不論是在日常活動或是各種禪修的方式上,尊者阿迦曼都習慣於把它們設定為指導的典範,使其所作所為都沒有瑕疵。但我們要先來解說他經行禪修的方法。

首先,經行步道的方位和長度如下。尊者阿迦曼確定經行步道的方向必須是東西向,但它可以在介於東北─西南和東南─西北之間變通,但一定要在這些界限之內,他總是保持這個慣例。步道的長度則視適宜而定,他並未給予任何固定的尺度。行者必須自行衡量何者才是合適的。雖然沒有一定的限制,正常地,大約是二十步長。他也說過,在特殊的場合裡,當行者無法找到較長較適合的地方時,也不得少於十步的長度,一般而言,介於二十步到三十步之間的步道是最適合的。他特別強調要保持上述的方向界限,並且永遠地遵守,不曾有所偏離,除非他沒有其它的選擇 。同時他也教導比丘和沙彌以這個方法修習。

偶然地他看到某個比丘在錯誤的方向上經行禪修,他會責罵並教導他說:「當我教導徒眾時,不論是在法義或是戒律方面,我總是根據正規的典範來教導,無所偏離。即使在經行禪修方面,它是法義的一個外相,要如何做好它,也有著符合法義的正規典範。在佛陀的時代,當行者經行禪修時,他們是否必須在指定的方向上經行呢?我已經發現他們指定的三個方位,就如同我經常為你們所解說的。沒有人可以認為這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因而你沒有興趣修持和接受。這就表示你只想選用能令你感興趣的事情來訓練你自己,而其它的事情,你就視為沒有意義─過去你一直就是這樣子─沒有一件事看來是有意義的。像這樣,其實就是一個明顯的指標,說明了你自己才是沒有意義。因為你原本信誓旦旦地來到這裡,要給自己一個全面的教導和訓練。但是當你離開這個地方時,你必將懷著這樣的知見和習氣─看每一件事情都沒有意義,並執持著它。這將導致你自認為那些依法修習法義的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即使是已經親近了你所敬愛的老師,在他的教導和警誡中,你還是看不到任何有意義的事情這意謂著你有時將會造作一些事情,逐漸導致你自己的墮落。

「在前來追隨我的教導的那些人當中,就是這件事情讓我對他們缺乏信心,懷疑他們是否能證得任何究竟的真理,以備將來他們進一步修習時,可以作為堅固的基礎,在他們當中我所看到的,到處都是「沒有意義」!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我所給予信眾的教導,我都已經詳查了法義的每一個方面。我已經一而再地檢驗和審查它,直到我對它非常確定為止,我不做那些心血來潮一時衝動的教導,那些事先未經妥善地思考,也就是說,脫口而出的教導,我所教導的每一件事,都已經徹底地審查過了,從它的粗略、明顯的層面深入,直到它最微妙的層面為止。」

「在決定適合經行禪修的方向上,我已經向信眾解說了許多次,老師和聽眾都要不耐煩了。何不接受它,當作是檢驗、測試進而訓練自己來證明它,難道你要頑固地反對它,然後在你的老師和跟你一起住在這裡的人面前,培養出一種無慚無愧的心態嗎?」

「有關於各種不同方位的探討,以及它們對於奮力實踐法義的各種方法的適用性,我早已完成很久了,我也早已知悉很久了,所以我覺得有資格以完全的肯定去教導我的信眾。所以當我看見他們違反我所教導的,我就不由得感到氣餒和難過,也耽憂將來,不論寺院裡或整個佛教界,包括比丘、沙彌、長者、尼眾和一般的佛教徒,到處所見除了一片虛偽之外就沒有什麼了。就是不細心檢查和觀察因果的法則,才讓人們走入虛偽;唯有細察原因和結果才能使佛教真實而無可嫌責。但是那些人的修習方式卻把佛教變成煩惱─充滿他們內心─的工具。才會使佛教蒙羞。就是這樣才讓我耽憂,因為我自己親眼所見─諸如這裡的這個案例和類似的事情。」

我真的看到尊者叫喚這個比丘,予以責罵並用這激烈的方式來教導他,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所以當機緣適當的時候,我把它提出來告訴別人。就是這樣,尊者阿迦曼有他自己特殊的經行禪修方式,如上所述,基於他自己所探究的正確而如法的方式。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林中經行步道
211052dfa0132a3b3bb1bc0812a42fa5.jpg
211052dfa0132a3b3bb1bc0812a42fa5.jpg (49.71 KiB) 已瀏覽 33018 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