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前面寫了那麽多,已經把要說的話都說完了,能夠理解的法友就會理解,不能夠理解的法友,我再說也不會同意我。語言的力量只能到達這個地步。slake 寫:看了解悟法友的高論之後,不禁令人瞠目結舌—證初果不需要持守全部的戒律,理由是佛陀說過「小小戒可以捨」。殊不知這是連大迦葉尊者和五百大阿羅漢(史上最龐大的賢聖僧團)都沒辦法確認「哪些是小小戒?」「哪些戒可以捨?」的大難題,所以僧團才同意做出「佛陀已制的戒律一律遵守,佛陀未制訂者不再增訂」的結論,並通告全體僧伽一律遵行。想不到,到了解悟手裡,竟然可以輕易而肯定地說出不需遵守全部的戒律,可見他要不是對「賢聖的僧伽」缺乏不動搖的信心,就是他有了超越「賢聖僧伽」的「新解悟」;姑且請問解悟法友:
1. 何謂小小戒?眾學、悔過、單墮….僧殘還是波羅夷?
2. 比丘227戒,比丘尼311戒,沙彌10戒,八關齋戒,在家5戒中,哪些條目屬於小小戒?哪些條目可以捨?根據何經?何律?或何人所說?
3. 自古以來,僧團布薩誦戒都不許在家人旁聽,而佛世時證得初果的在家人,持守五戒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本分,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聽聞、瞭解比丘戒的內容和戒相等,甚至連比丘戒有幾條都不知道,要如何對「比丘戒」生起「不動搖的信心」?
4. 經典上證得初果、二果乃至三果而保持在家人的身份,乃至持續到命終的人數多的是,為什麼說證得初果就會出家遵守比丘戒?請問根據何經?何律?
.....。
不知法友是否能依經、依律提出超越「賢聖僧伽」的解悟?
slake法友是我尊敬的前輩,個人覺得有必要回復幾點,以備共同進步,不周之處還望海涵:
1)關於戒律,我沒有研究。前輩的很多關乎戒律的問題,我真實無法回答。也就是說,現在,我不確定哪些是屬於小小戒。
2)我對於佛陀具有信心,佛陀說小小戒可舍,那麽:聖戒當中一定有小小戒。
大迦葉尊者和五百大阿羅漢(史上最龐大的賢聖僧團)都沒辦法確認「哪些是小小戒?」不能就說----佛陀錯了。
3)其實,你說大迦葉尊者和五百大阿羅漢(史上最龐大的賢聖僧團)都沒辦法確認「哪些是小小戒?」,我不同意。
我理解,大迦葉尊者和五百大阿羅漢(作為個體的僧人)都有能力知道,「哪些是小小戒」,也就是說,他們完全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行為。但是,別人應該如何行為才最好,他們不能統一意見。如此而已。
要知道,集結出法和律,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是為了別人。
4)任何時候,語言都有局限。
語言都是用來描述事項。所以先有一個事項(比如一個經驗),為了傳達,傳遞這個事項,人們借助於語言。所以,語言和事項是兩個不同的層面。
所謂的聰明人,就是透過語言的外表,去理解語言後面的事項。
5)勉強的說,初果信根成就,就是在原則上,對於戒律有了不壞的信心。他確實是可以不了解戒律具體有哪些條目,因為他可能沒有聽過,也沒有真正地持守過。
再說一遍,有信心不等於一絲不茍地去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