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寫:仁兄!
小弟想請教您:
─
「緣起法」,您認為這一生就只緣這一次嗎?
─
人這一生,時時處於無明之中,前一刻、這一刻、下一刻,........而不同的時刻,相同的無明,緣起不同的行來,緊接著,不同的時刻生起的行,再緣起不同的識,有時是眼識,有時是耳識,.......,.....................。
所以,「緣起法」,這一生不只緣這一次!它,不只是過去完成式!還是現在進行式呢!更是未來進行式。緣起甚深甚深!
至於,仁兄所說的第2點
─「
2)
今生的這個身體存在(舊業所造)必然導致:在“六入”的基礎上,會升起六識。
凡夫是如此,未死的解脫者也是如此。 」
→要知,「舊業所造」,包括前世、今生,乃至於上一刻。並非只是前世!
既然今生此刻已解脫,您還要讓它下一刻、下下刻............及至到臨終,繼續在“六入”的基礎上,升起六識嗎?然後繼續緣起?如此,「識」有安樂住嗎?「識」有不再攀緣四識住嗎?「識」有不增進廣大生長嗎?應該增加不少!
一、【要知,「舊業所造」,包括前世、今生,乃至於上一刻。並非只是前世!】
這是賢友您的看法和解讀。
對於“舊業(Purāṇamidaṃ kammaṃ )”我僅僅按照《顯揚真意》的注釋,
亦即:“舊業”只是是這個這個當下身體的代名詞(“身體”的另一個術語)。
因此,請諒許我不按照賢友的思路而衍進了。
二、【人這一生,時時處於無明之中,前一刻、這一刻、下一刻,........而不同的時刻,相同的無明,緣起不同的行來,緊接著,不同的時刻生起的行,再緣起不同的識,有時是眼識,有時是耳識,.......,.....................。 】
提一個問題:
我們知道,完整的緣起說,包括12緣起支的緣生、還滅。
我們又知道,一位阿羅漢是徹底斷盡無明的。
這樣子,依照12緣起支的還滅,必然要推導出來,阿羅漢無明滅(...行滅...),則識滅。
既然,按賢友的上述緣起觀,阿羅漢活著的時候,因為已然無有任何無明,也就一定不會有識了。“無明滅(...行滅...),則識滅”的緣故。
詳細的說,賢友說的【人這一生,時時處於無明之中,前一刻、這一刻、下一刻,........而不同的時刻,相同的無明,緣起不同的行來,緊接著,不同的時刻生起的行,再緣起不同的識,有時是眼識,有時是耳識,.......,.....................。 】
也可以改作【阿羅漢這一生(活著的時候),時時不處於無明之中,前一刻、這一刻、下一刻,........而不同的時刻,沒有了無明,就不再緣起不同的行來,就不會——“緊接著,不同的時刻生起的行,再緣起不同的識”,於是,就不再有眼識,耳,.......,.....................。 】
可是,活著的阿羅漢會如此嗎?
不會。
他有六識呢。
的確,如賢友所說——緣起甚深。
記得Analayo比丘在臺灣論及緣起的時候,指出緣起不能僅僅像我們想的那種單線程式的理解。我很同意!
就拿“無明觸”來說吧:
1、眼根與色法而生眼識,這眼識升起的親因是根、塵二法。
2、而此時凡夫具有的“無明觸”,其無明,並不是其識升起的親因,而是緣,什麼緣?《發趣論》裏提及的俱生緣,相互緣(見二十四緣)。
3、“無明”過去世就有,現在也會被凡夫“調取”;而“行”也可以以潛意識的形式流動。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是它們並不就是當下眼識升起的親因,而眼根與色法才是親因。
4、無明、行的“隨眠”,在升起眼識的時候,會參與進來,彼此共同影響,這就是“無明觸”。這個先具有潛能,再共同參與,就是“俱生緣,相互緣”。
5、阿羅漢已經去掉了這個凡夫類型的“俱生緣,相互緣”(無明、行),那就等於斷掉眼識了嗎?活著的時候沒有任何識了嗎?當然不是,有識啊。
因為有“舊業”啊,也就是說有“身體”啊,這個“身體”有六根啊。
6、那麼,阿羅漢無明、行滅,則識滅,一定是指來世不再有識,不是指當下的識滅。
7、那活著的阿羅漢的識,是無明、行緣起的嗎?自然不是。因此只是“唯作”,也就是不住、不攀、不長的識。
這個例子是指出緣起的錯綜複雜性——非線性。
印象上感到賢友僅僅是以一種線性的方式在理解緣起,似乎會導致不妥。
至於緣起,有很多很多可以討論的,但是限於時間,難以急於一時,以後我們可以慢慢看。今天先到這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