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4-02-09, 01:46
Flames 寫:freshman 寫:再來看世尊為何會講這篇話,是有原因的。
在經的開頭,迦摩羅有問題提出來:
“大德!有沙門、婆羅門眾來至羈舍子,彼等只述示自說,相反者,對於他說則
予駁斥、輕蔑、卑視、拋擲。大德!復有他類沙門、婆羅門來至羈舍子,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說,相反者,對他說則予駁斥、輕蔑、卑視、拋擲、大德!對彼等,我有惑,有疑--於此等沙門、婆羅門諸氏中,誰語真實?誰語虛偽?
他們不知道應該相信誰------- 我等有惑,有疑--於此等沙門、婆羅門諸氏中,誰語真實?誰語虛偽?
世尊的回答,是從根本上的回答-------不是授人以魚(直接告訴他們,他們應該相信某一個人),而是授人以漁(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去相信)。否則的話,以世尊的神通,他當然也可以知道:在哪些沙門、婆羅門當中,誰是值得相信的,誰不值得相信。
但是,在這樣做之前,世尊先這樣說:
伽藍眾!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但是於本經文最後所做的總結:四個慰安,應該也是一重點吧?
經中提到的“四個慰安”,我想也和“信”有很大的關系。
[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既有是處,我身壞、死後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與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耶?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清凈,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你看啊,
後世有還是沒有,絕大多數人並不能親征,也就是說,這句話----“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譯者翻譯作“當你們自己知道”----並不能成立。
我們以前所理解的卡拉瑪經的精神真地值得再來探討一番。
這“四個慰安”其實是建立在實用主義的信仰觀上面的:
有後世,最好,我身壞、死後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沒有後世,也很好,得第二慰安。
但是,
相信有就比不相信有後世好。並且,這還是“世俗八正道”的正見的內容之一。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4-02-09, 02:07
這個也值得仔細檢視一下: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
英文是:nor upon surmise; nor upon an axiom; nor upon specious reasoning; nor upon a bias towards a notion that has been pondered over; nor upon another's seeming ability;
或者: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首先,中文翻譯暗示的是他人。而我從英文來看,這個也可以是指自己的邏輯推理。
也就是說,也不要相信自己的思考和推理。
這個經越研究越有意思。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4-02-09, 17:43
freshman 寫:對,我也是這樣看的.
這篇著名的經文其實重點在於叫我們如何信,而不是信什末.網上的很多先輩們搞錯了重點,認為是上面列出的幾樣都不能信,而是信自己(的體會或判斷)
如果是信自己,那末,我要問:
緊接在:"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後面的------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當中的智者如何理解?這不還是他人嗎?
為何自己的體會不可信呢?
曾經有南傳的大德,說他證阿羅漢的時候,定中見到諸佛摔弟子來祝賀。我以最大的善心來相信他沒有說謊。也就是說,這確是他的親身體會阿。
任何一個禪修深入者,都會有些這樣的體會。南傳另一個大德門下,也有學生說自己看到自己前世如何如何。我也以最大的善心來相信他沒有說謊。也就是說,這確是他的親身體會。
其實,我個人也看到過一些東西,如果搞不清狀況,還真挺玄的。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4-02-11, 19:03
「葛拉嘛們!像這樣,我們說此:『來!葛拉嘛們!你們不要因口傳、不要因傳承、不要因傳說這樣、不要因經藏之教、不要因邏輯推論、不要因推理、不要因理論的深思、不要因沈思後接受之見解、不要因有能力者的形象、不要因「沙門是我們尊敬的」[而遵循],葛拉嘛們!如果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稱讚的,完成與受持這些法導致利益與安樂。」時,那時,葛拉嘛們!你們應該進入後而住。』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
緣於此而被說。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489.htm
如何理解呢?
我提供一個角度:
就像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有一個適應範圍一樣,佛陀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可能也有一定的針對性:
上面經文當中的那些話,應該是有針對性的,離開了所特定的內容,把這些話擴大範圍,就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它仍然使用,
另一種就是不合適了。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4-02-15, 23:06
freshman 寫:《AN 3.65 Kalama Sutta: To the Kalamas》著名的卡拉馬經
So in this case,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un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worthy; these qualities are criticiz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 then you should abandon them.
有一部經我發現也是非常有意思,並且可以和這部經相互參閱,那就是:
雜阿含經(351)--相應部SN12:68---------著名的“井水之喻”
可以參閱的是這個:
"Yes, Pavittha my friend. Putting aside conviction... preference... tradition... reasoning through analogies... an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I do have truly personal knowledge that, 'The cessation of becoming is Unbinding.'"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其他的,可以參見http://
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 ... pic&t=2275
這裏面說的東西,好像有很多部分是重疊的。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4-02-22, 18:58
和這個話題有關聯的經文還有:
增支部5集250經/淨信人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五種關於淨信人的過患,哪五種呢?
比丘們![某]人對[那]人是有淨信者,他([那]人)犯了像那樣的罪過,僧團以像那樣的罪過舉罪,他([某]人)這麼想:『我所愛的、合意的人,他被僧團舉罪了。』他成為對比丘們很不信者;當成為對比丘們很不信者時,他不親近其他比丘們;當不親近其他比丘們時,他不聽聞正法;當不聽聞正法時,他從正法衰退,比丘們!這是第一種關於淨信人的過患。
再者,比丘們![某]人對[那]人是有淨信者,他([那]人)犯了像那樣的罪過,僧團以像那樣的使他坐在邊邊,他([某]人)這麼想:『我所愛的、合意的人,他被僧團使他坐在邊邊了。』他成為對比丘們很不信者;當成為對比丘們很不信者時,他不親近其他比丘們;當不親近其他比丘們時,他不聽聞正法;當不聽聞正法時,他從正法衰退,比丘們!這是第二種關於淨信人的過患。
再者,比丘們![某]人對[那]人是有淨信者,他([那]人)向某方離去了……(中略)他([那]人)還俗了……(中略)他([那]人)死了,他([某]人)這麼想:『我所愛的、合意的人,他死了。』他不親近其他比丘們;當不親近其他比丘們時,他不聽聞正法;當不聽聞正法時,他從正法衰退,比丘們!這是第五種關於淨信人的過患。
比丘們!這是五種關於淨信人的過患。」
惡行品第五,其攝頌:
「惡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四則第二在後與塚間,淨信人。」
【雜阿含經】第837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信人者。生五種過患。彼人或時犯戒違律。為眾所棄。恭敬其人者。當作是念。此是我師。我所重敬。眾僧棄薄。我今何緣入彼塔寺。不入塔寺已。不敬眾僧。不敬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初過患
復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違律。眾僧為作不見舉。敬信彼人者。當作是念。此是我師。我所敬重。而今眾僧作不見舉。我今何緣復入塔寺。不入塔寺已。不敬眾僧。不敬眾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二過患
復次。彼人若持衣缽。余方遊行。敬彼人者。而作是念。我所敬人著衣持缽。人間遊行。我今何緣入彼塔寺。不入塔寺已。不得恭敬眾僧。不敬眾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三過患
復次。彼所信敬人舍戒還俗。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師。我所敬重。舍戒還俗。我今不應入彼塔寺。不入寺已。不敬眾僧。不敬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四過患
復次。彼所信敬人身壞命終。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師。我所敬重。今已命終。我今何緣入彼塔寺。不入寺故。不得敬僧。不敬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故。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五過患
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凈。於法.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