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說不同,那我只好再問你一次你前面不敢正面回答的問題:
一、凡夫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SN41.3」,是身見造成,是這樣嗎?
二、凡夫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SN12.61」,不是身見造成,是這樣嗎?
不同兩字是你說的,既然如此,那麼按照你的意思來看,第一項是身見造成,第二項不是身見造成,是這樣嗎?
「無明」之最簡潔的定義
凡夫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SN41.3」,這是身見,是凡人錯誤地思量,可以體現在哲學思想或是其他觀念之中;但作為外在的見解,這是癡之行為。凡人的錯誤思量,屬於癡之行為,屬於惡業,可以由語言,文字或者內心的思慮來表現。Dogbert 寫:既然你說不同,那我只好再問你一次你前面不敢正面回答的問題:
一、凡夫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SN41.3」,是身見造成,是這樣嗎?
二、凡夫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SN12.61」,不是身見造成,是這樣嗎?
不同兩字是你說的,既然如此,那麼按照你的意思來看,第一項是身見造成,第二項不是身見造成,是這樣嗎?
「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SN12.61」,不是身見造成。恰恰相反,「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SN12.61」是根本之「無明」,是緣起的「無明」支;身見,作為錯誤的癡行的一種,是緣由此「無明」。
但你不能簡單說這「無明」是凡夫認為的某種想法。「無明」是凡夫潛在的,內含的,自己不容易知道的(知道自己的「無明」已是突破),內在固執,是不善之源。「無明」是內在的,「不善根,使,煩惱潛在趨勢」。「無明」,需經過正確的如理作意,才能證知以致遍知。「無明」,不是你感受到的某個想法;「無明」是你知道名色之後,去推想[何有而名色有]的終極答案。這就是緣起的一個意義。
這如理作意的開始,我們需要知道[有],知道[名色];而我們經禪修知道[名色]。
1. 來自於莊春江先生網站內容
B.菩提比丘長老解說,「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為「渴愛」之執,「慢」之執,「邪見」之執。對於此,我只作為一個參考的信息。但我們應該知道,「身見」,無法被理解作「渴愛」之執,「慢」之執,「邪見」之執。
2.回到相應部,以其中一篇來看。這類經文甚多。顯然的是,『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是經「無常」正觀而有的「無我」證知,且重要的是,後面直接是超越輪回。
是的,我知道了,這裏還存在一個重要的常識的認知,到底什麽是證知「無我」?我們修行的終極目的,去證知「無我」究竟是指什麽?經文中已經完全說明,就是去證知『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本就不是簡單的外在的身見。
「身見」不過是初果超越的錯誤觀念。我們又如何將「身見」代入去理解這樣的經文?而如果你作這樣代入的理解,會將整個對阿含的認識帶入歧途。
「身見」是凡人的錯誤思量。
如實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樣證知,將沒有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僅從文字來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的證知指向的就是對「使」,「煩惱潛在趨勢」的否定。这又如何可以用「身見」代入,去做解说呢?
「身見(SA);自身見(MA);身邪(AA)」,南傳作「有身見」(sakkāyadiṭṭhi,簡為「身見」,音譯為「薩迦耶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個己的見解」(identity view),計有「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漢譯作「異我」),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以上兩項漢譯合為「相在」);受……想……行……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等二十種,參看《雜阿含69經》、《雜阿含109經》。「有身」(sakkāya),另譯為「己身;常住身」,音譯為「薩迦耶」。
A.先不論南傳在文字上準確區分,我們去註意北傳阿含的說法,關於「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在北傳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這已經區別於身見的文字本身-非「我,異我,相在」。「彼一切非我有」(MA.162),南傳作「這不是我的」(netaṃ mam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這不是我的」(this is not mine),並解說:「這是我的」(etaṃ mama)是「渴愛」之執(taṇhāgāha, the grip of craving, SN.12.61 note 155)。
「我非彼有」(MA.162),南傳作「我不是這個」(nesohamasm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不是這個」(this I am not ),並解說「我是這個」(esohamasmi)是「慢」之執(mānagāha, the grip of conceit, SN.12.61 note 155)。
「亦非神」(MA.162),南傳作「這不是我的真我」(na meso a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這不是我的自我」(this is not my self ),並解說:「這是我的真我」(meso attā)是「邪見」之執(diṭṭhigāha, the grip of view, SN.12.61 note 155)。
B.菩提比丘長老解說,「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為「渴愛」之執,「慢」之執,「邪見」之執。對於此,我只作為一個參考的信息。但我們應該知道,「身見」,無法被理解作「渴愛」之執,「慢」之執,「邪見」之執。
2.回到相應部,以其中一篇來看。這類經文甚多。顯然的是,『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是經「無常」正觀而有的「無我」證知,且重要的是,後面直接是超越輪回。
是的,我知道了,這裏還存在一個重要的常識的認知,到底什麽是證知「無我」?我們修行的終極目的,去證知「無我」究竟是指什麽?經文中已經完全說明,就是去證知『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本就不是簡單的外在的身見。
「身見」不過是初果超越的錯誤觀念。我們又如何將「身見」代入去理解這樣的經文?而如果你作這樣代入的理解,會將整個對阿含的認識帶入歧途。
3.再來看相應部22相應82經/滿月經,同一篇經文裏面出現了這兩組句,更加容易做出比較。相應部22相應15經/凡無常者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受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想是無常的……(中略)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當這麼看時……(中略)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身見」是凡人的錯誤思量。
如實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樣證知,將沒有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僅從文字來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的證知指向的就是對「使」,「煩惱潛在趨勢」的否定。这又如何可以用「身見」代入,去做解说呢?
「大德!怎樣是有身見呢?」
「比丘!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比丘!這樣是有身見。」
「大德!關於這有識之身與一切身外諸相,怎樣知、怎樣見而沒有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
「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色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