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4法友:
法友肯認正見是知四聖諦,本主題的疑問也是由此而起。
然而,其他暫且不談。法友有沒有想過經典中正見這樣的解釋會陷入無窮迴圈?
『正業』是什麼?
“苦之智“指的是八苦,歸根究底即是“五取蘊苦“,“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裏的“五取蘊苦“,其實指的就是“五取蘊無常“,人們感受八苦,就是因為“不見五取蘊無常“而執取五蘊所造成。記得雜阿含有一篇經文提到,從初果直到四果解脫都必須正觀五蘊無常,修法都是一樣,明白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才能知道修行的目標何在。但你知道初步修行時不見五蘊無常的原因為何嗎?雜阿含經典曾有提到,有興趣的話,自行先找一下,因為這點也很重要。The4 寫: 對於,什麼是「苦之智」內容,版主所提建議,業已看過,個人才疏,願聞其詳!
另想請教對於“精進“或“正精進“的見解與認識如何?因為在另一帖看到你寫到曾經精進修行,如何的精進法?可以的話,也想瞭解一下。
peacecila 寫:“苦之智“指的是八苦,歸根究底即是“五取蘊苦“,“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裏的“五取蘊苦“,其實指的就是“五取蘊無常“,人們感受八苦,就是因為“不見五取蘊無常“而執取五蘊所造成。記得雜阿含有一篇經文提到,從初果直到四果解脫都必須正觀五蘊無常,修法都是一樣,明白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才能知道修行的目標何在。但你知道初步修行時不見五蘊無常的原因為何嗎?雜阿含經典曾有提到,有興趣的話,自行先找一下,因為這點也很重要。The4 寫: 對於,什麼是「苦之智」內容,版主所提建議,業已看過,個人才疏,願聞其詳!
另想請教對於“精進“或“正精進“的見解與認識如何?因為在另一帖看到你寫到曾經精進修行,如何的精進法?可以的話,也想瞭解一下。
希拉版主:
謝謝指教!所見略同!『五蘊就是苦』!
無間等abhisamaya的確重要!而如何觀五蘊無常,也是個難題!
先前,版主與leeyc2法友敘述「生滅」與「集滅」之區別,
可否請教:
雜阿含59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
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此中,「生滅」與「集滅」,作何區別?
另外,
雜阿含77經:
「......世尊告諸比丘:「當斷色欲貪,欲貪斷已,則色斷;色斷已,得斷知;得斷知已,則根本斷。如截多羅樹頭,未來不復更生。如是受、想、行、識欲貪斷,乃至未來世不復更生。.......」
─「色斷、受斷、想斷、行斷、識斷」代表何意?「色斷、受斷、想斷、行斷、識斷」之後,尚有餘否?
至於,
「精進」和「正精進」,版主博學,早已了然於胸。
您認為如何?從正見生起...............到正精進,尚有無不善法?
1、雜阿含有提到:「識集名色集;識滅名色滅。」The4 寫:無間等abhisamaya的確重要!而如何觀五蘊無常,也是個難題!
先前,版主與leeyc2法友敘述「生滅」與「集滅」之區別,
可否請教:
雜阿含59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
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此中,「生滅」與「集滅」,作何區別?
另外,
雜阿含77經:
「......世尊告諸比丘:「當斷色欲貪,欲貪斷已,則色斷;色斷已,得斷知;得斷知已,則根本斷。如截多羅樹頭,未來不復更生。如是受、想、行、識欲貪斷,乃至未來世不復更生。.......」
─「色斷、受斷、想斷、行斷、識斷」代表何意?「色斷、受斷、想斷、行斷、識斷」之後,尚有餘否?
至於,
「精進」和「正精進」,版主博學,早已了然於胸。
您認為如何?從正見生起...............到正精進,尚有無不善法?
譬如,實證生滅法,會有個過程,先見色的生滅,再來是名的生滅,再來會知道「名色」的生滅,其實是因為「識」的生滅而來,這是我對相關經文的解讀。
2、至於,有餘否?按照經文的正規回答方式,應該說:無明滅則行滅、識滅…以至於純大苦滅。
3、其實一般人對於佛法中所謂的「精進」常有錯誤認識。八正道中的「正精進」,精確的解釋是「四正勤」。非正即邪,除了「正精進」就是「邪精進」了,「持續不間斷地保持正念」才是真正的精進,不是很用力,也不是很辛苦的那種努力。
很有意思的問題。TrueFour1 寫:關於「正業」的疑問,我個人是覺得:既然「八正道」是「至滅苦之道」,那麼其內容應該與「滅苦」息息相關!就拿「正見」、「正思維」來說,經文內容都與「滅苦」有關,但到了「正語」、「正業」、「正命」時,經文內容好像脫節似地,「正語」內容卻換成出家與在家持守的「口業」戒,「正業」內容卻變成出家與在家持守的「身業」戒,「正命」內容卻變成出家人生活所持守的「四供養」,在在都與「滅苦」沒多少關係,也就是與「滅當來有的愛、喜、攤」不相幹。大家難道不覺得「脫節」嗎? 上面的問題是我想了很久的疑問,你不覺得 經文中「正語」、「正業」、「正命」的內容,對一位出家眾來說太簡單了嗎? 下面,是個人研究的結果,大家可以一起討論! 1、「正見」─可以以雜阿含經第一經來詮釋。 2、「正思維」─可以以雜阿含經第二經來詮釋。 3、「正業」─可以以雜阿含經第一經的內容中「生厭離、喜貪盡」來詮釋,或者以第八經的「於五蘊生厭、離貪、滅盡」來詮釋也很好。 4、「正命」─還沒想到合適的。 不知大家的意見如何?
八正道,我讀阿含的感受是,佛陀後期的說法,類似于學說的綜述,而對象較之直接教授四聖谛的比丘要更加的大衆,或者說佛陀試圖引導更多的凡人。不过带来问题是给了后世任意填充的空间。
1.正見,可以是導向修行的一分思量,不就是四聖谛
2.四聖谛,甚深,不是讀阿含就知道的。若證知,已是初果
3. 正業為止惡,細微的惡行同樣要及時止息。止惡的意義在于,A, 行惡,有無明增長,愛取熾盛,行惡是修行的反動,阻止,因修行是為根除無明 B,行惡,占據修行一如理作意的時間 C,行惡,身心不甯,心苦不堪
你如果真有看過阿含經,應該會發現,佛陀從初轉法輪倒入滅前,講的都是四聖諦,根本沒有什麼後期變成「類似於學說的論述」的問題。yusheng 寫: 很有意思的問題。
八正道,我讀阿含的感受是,佛陀後期的說法,類似于學說的綜述,而對象較之直接教授四聖谛的比丘要更加的大衆,或者說佛陀試圖引導更多的凡人。不过带来问题是给了后世任意填充的空间。
而且,後世的人「任意填充」的行為跟佛陀怎麼說法無關,你要「任意填充」誰能阻止你,是吧?建議你去看看佛陀初轉法輪對五比丘說了什麼法,再看看入滅前佛陀對須跋陀羅說了什麼法。充實一下基本常識,別再「任意填充」了。
另外,你在其他主題說的東西都拿不出經典依據,一再問你也完全不回應,不知道在這裡,你是不是還是老樣子,永遠拿不出經典依據?佛陀後期說法什麼時候變成了「類似於學說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