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潛伏與現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03, 03:07

metta 寫:前面舉了清淨道論那位長老以為自己六十年前就證了阿羅漢的例子。那個例子就是通過讓煩惱顯現為現行,讓那位長老意識到自己還是凡夫。

要知道是否有潛在煩惱,可以這樣來試驗,而不是象你說到那樣有的人看得見有的人看不見。
我也舉一個例子,一定比你那個例子有說服力:

一個凡夫和一個初果聖者在一起修行,他們都六十年在色界禪定中。

凡夫一直以為自己證了阿羅漢,沒有了無明。初果聖者在禪定中如實知道自己還有無明。

如何合理解釋這個情況呢?

按照你們的理論,色界禪定中沒有無明現行,那麽,上面的凡夫六十年來是“如實觀”,因為事實是沒有無明現行啊。上面的聖者六十年來是“打妄想”,因為根本沒有無明現行,他如何知道的?

如果按照我解悟的理論(暫且這樣說吧,雖然很多人看了會不舒服--你一個思維不正常的人居然可以自己搞一套?),是這樣的:

聖者在禪定中可以看到無明,因為他有法眼的緣故。凡夫不知道什麽是“滅”,不知道什麽是“無明”,所以他看不到。

大家看看,哪個理論更合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03, 06:07

freshman 寫:
metta 寫:我只是覺得你的思維非常奇怪。潛伏的煩惱在一定因緣條件下可能顯現為現行的煩惱。
一個歷盡千年的理論一般地說是一個自恰的理論。南傳論典當然也是把明顯的漏洞該補的地方都補齊了。

越是這樣越要保持警惕,因為自恰的理論也就是封閉的理論,一旦是個陷阱,根本沒有出路。

除了我以前說過的幾個地方,現在我們談到了南傳的這個潛在的隨眠煩惱。根據南傳的論典,欲界到色界無色界的煩惱都是隨眠煩惱,碰到了條件才會現行。

那麽,好吧,在雜阿含215經中,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雲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說: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看到沒?

不要等待隨眠煩惱(色貪)現行,而是“現見法”,不待時,即此見。

如果按照你們的理論,恐怕是佛陀說漏了。起碼要在“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之間加一個內容:“眼見色已,覺知色,色貪如果現行,覺知色貪”。
“不待時,滅熾然"變成了不可能了。

不現行的話,如何滅呢?必須要等它遇到條件現行後才可以滅啊.

三果聖者死後投生到色界/無色界也不可能繼續修行了,因為按照你們的理論,在色界/無色界沒有愛取等惡心所現行。

啊啊,全亂套了。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1-03, 07:26

你呀,就是沒法讀懂佛經。因緣條件不就是在六根對六塵生起六識的過程中嗎?見到大象衝來,是不是眼見色?眼見色可以生起善和不善的識,如果沒有潛伏的煩惱存在就不會生起不善的識。如果不能現見法如實覺知,不善法生起也可能不知道,才會像那位長老一樣以為自己證了阿羅漢了。

你舉例六十年在定中,就是一種無知。你能找出一個凡夫或初果聖者六十年都在定中嗎?清淨道論說現行神通要從定中出來作意,意味著那位長老在當時的情況下就不在定中。

你這種基礎,還要開宗立派,只是慢心障蔽了智慧。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03, 16:49

由你口中說出我讀不懂經文,我一點都不奇怪,你知道嗎?我覺得你讀經文總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在讀,這副有色眼鏡就是被你們奉為圭鎳的南傳阿比達磨。你們是跪倒的一代新人,以前跪到在大乘菩薩面前,現在跪到在南傳阿比達磨裏面,從來就沒有站起來過。

你不但讀不懂經文,連我在前面說的白話文你也讀不懂。

我沒有否定你們說“大象衝來後,你們見得到法”。我是強調你們只能在“大象衝來後(煩惱現行後),你們見得到法”。

而佛陀的佛法不是這樣的。佛說他的法是及時見,不待時--不需要等待(煩惱現行後)--因為根本就沒有現不現行的問題,而是你看不看,以及你有沒有能力看到的問題。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03, 17:50

metta 寫:前面說了,出定之後煩惱可能現行。隨眠煩惱要給它因緣條件才能現行,比如像清淨道論裏的例子:

  這裏但說一個故事:據說,一位住在多楞伽羅為大比丘眾的教授曾得無礙解的大漏盡者,名為曇摩陳那長老。有一天,他坐在自己的日間的住處,想念「住在優吉梵利伽的我們的阿闍梨摩訶那伽長老是否完成其沙門的業務」?但看見他仍然是個凡夫,並知「我若不往(彼處)一行,則他將以凡夫而命終」,於是便以神變飛行空中,在日間的住處坐著的長老身旁下來,頂禮及行過弟子的義務之後,退坐一邊。那長老問道:「曇摩陳那啊!你怎麼來於非時」?答道:「尊師,我是來問些問題的」。「那末,你問吧,我將把我所知的告訴你」。他便問了一千個問題,那長老都一一對答無滯,於是他說:「尊師,我師之智甚利,你是什麼時候證得此(無礙解之)法的」?答道:「朋友,在六十年前了」。「尊師,你能行(神變)定嗎」?「朋友,此非難事」!「尊師,即請化一條象吧」。那長老便化了條淨白之象。「尊師,現在再令此象豎其耳,伸其尾,置其鼻於口,作恐怖的鳴吼之聲,向尊師奔騰而來」。長老這樣的做時,不料看到此象的來勢恐怖,便開始起立而逃!此時這漏盡的長老便伸手而執住他的衣角說:「尊師,漏盡者還有怖畏的嗎」?此時他才知道自己依然是凡夫,便蹲踞於此漏盡者的足下說:「朋友曇摩陳那,請救護我」!「尊師,我原為援助你而來,請勿憂慮」。便說業處(禪定的對像)。那長老把握了業處,上經行處,僅行至第三步,便證得了最上的阿羅漢果。據說這長老是個瞋行者。那樣的比丘是戰慄於非明的。
你前面剛剛說完出定之後煩惱可能現行。就舉那個例子說長老六十年來無煩惱現行。只是在他的學生來了後才出定的,是吧?

並且,這個例子重點不在於時間是否六十年的跨度,是吧?就算是六個小時的時間跨度,你的例子和我的例子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不受影響的:

按照你們的理論,色界禪定中沒有無明現行,那麼,上面的凡夫六個小時裏是“如實觀”,因為事實是沒有無明現行啊。上面的聖者六個小時裏是“打妄想”,因為根本沒有無明現行,他如何知道的

如果按照我解悟的理論(暫且這樣說吧,雖然很多人看了會不舒服--你一個思維不正常的人居然可以自己搞一套?),是這樣的:

聖者在禪定中可以看到無明,因為他有法眼的緣故。凡夫不知道什麼是“滅”,不知道什麼是“無明”,所以他看不到。

大家看看,哪個理論更合理。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1-03, 20:28

“就舉那個例子說長老六十年來無煩惱現行。”

你這樣亂說,我在解悟禪法那個帖子里我專門作了回覆,你現在還在這樣亂說,我真不知道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不用再和你說什麼了,也請你今後離我的帖子遠一點,沒有緣,說不通,就不要再扯到一起浪費時間。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10, 01:11

freshman 寫:如果是不現行的,就意味作沒有人(無論聖者還是凡夫)能夠觀察得到。也就談不上“已生的惡要斷除”。也就談不上“知一法斷一法”。也就談不上“對於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要證智、遍知。”

總之,也就談不上修行。

所以,解讀為“不現行”的煩惱,不如解讀為“隱藏難知”的煩惱。要知道它們,了解它們,斷除它們。

所以,我個人認為,南傳論藏在這點上,安立“不現行”的煩惱,是一大敗筆。不僅僅不需要,而且障礙正法。
今天偶爾想起了一篇經文,放在這裏非常合適,就是“燃燒經”
——《相應部·六處篇·六處相應·一切品第三·燃燒經第六》

「諸比庫,一切在燃燒。諸比庫,如何爲一切在燃燒呢?諸比庫,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緣於此眼觸而生之受,無論是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其也在燃燒。以何燃燒呢?我說以貪之火、以瞋之火、以癡之火燃燒,以生、老、死燃燒,以愁、悲、苦、憂、惱燃燒。http://dhamma.sutta.org/books/mahinda/0 ... ojing.html

為何非常合適呢?

1)參看上面提到的雜阿含215經「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雲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這裏說的眼(等)在燃燒,對應了雜阿含215經的「滅熾然」,而(正)燃燒對應了雜阿含215經「不待時」。

看得出來,眼(等)在燃燒是現在進行時。也就是正在現行。如果不現行的話,如何說是“在燃燒”呢?應該說是“會燃燒”才對啊。

2)參看中部44經
  「又,聖尼!樂受潛伏什麼煩惱?苦受潛伏什麼煩惱?不苦不樂受潛伏什麼煩惱呢?」
  「毘舍佉學友!樂受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苦受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苦不樂受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相應部·燃燒經第六》也提到了“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不過,這裏直接了當地說:無論是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其也在燃燒。以何燃燒呢?我說以貪之火、以瞋之火、以癡之火燃燒。

很清楚了,被他們拿來證明有“不現行”的“潛伏煩惱”的經證(中部44經)根本不能證明他們的理論。

無論是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其也燃燒。看到了吧?現在正在燃燒。

如果他們的所謂的“不現行”的“潛伏煩惱”可以成立,如何理解《相應部·燃燒經第六》的正在燃燒?如何理解雜阿含215經的「不待時」「滅熾然」?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10, 12:11

freshman 寫:如果是不現行的,就意味作沒有人(無論聖者還是凡夫)能夠觀察得到。也就談不上“已生的惡要斷除”。也就談不上“知一法斷一法”。也就談不上“對於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要證智、遍知。”

總之,也就談不上修行。

所以,解讀為“不現行”的煩惱,不如解讀為“隱藏難知”的煩惱。要知道它們,了解它們,斷除它們。

所以,我個人認為,南傳論藏在這點上,安立“不現行”的煩惱,是一大敗筆。不僅僅不需要,而且障礙正法
剛剛又想起這篇經文放在這裏也挺合適:

北傳:雜阿含164經 南傳:相應部24相應1,19,45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風不吹,火不燃,水不流,箭不射,懷妊不產,乳不搆,日月若出、若沒、若明、若闇不可知。』?」

[一] 第一 風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風不吹,河不流,
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三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 ‘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因現貪於色,而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
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
五~七 受……想……行……
八 因有識,由取識,因現貪於識而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
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

解悟個人認為:那些主張“煩惱不現行”的人就是認為“火不燃”的人,也就是仍有“我見”的人;那些主張“煩惱不現行”的理論(比如說南傳的阿比達磨)就是相似佛法,不能導致解脫。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1-24, 17:05

首先比喻不是可以隨便從一處搬到另一處,這是要看搬到新的地方是否合適。第二,就你說的燃燒的比喻,燃料與火焰是不一樣的。說以貪嗔癡之火燃燒,說的貪嗔癡是燃料。火是現行,則燃料就是隨眠。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24, 17:53

眼(等)在燃燒,是燒眼,還是燒燃料?你的理解是說:沒有燃料消耗(不現行),只是在燒眼。

荒謬吧?

我的理解是:眼(等)被架在燃料上燒--燃料在燒,眼在受苦。我們要滅去燃料,不是要滅“眼”。 :lol: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