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潛伏與現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Re: 煩惱的潛伏與現行

文章 freshman » 2013-10-31, 18:58

前面已經提過了初禪和五蓋,現在說說這個:

中部44經
  「又,聖尼!樂受潛伏什麼煩惱?苦受潛伏什麼煩惱?不苦不樂受潛伏什麼煩惱呢?」
  「毘舍佉學友!樂受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苦受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苦不樂受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

其實呢,很多事情都是老生常談了。經裏面有幾個字,後面的人就拿來自我發揮。大乘的人是這樣,部派的人也是這樣,現在的人還是這樣。所以一定要小心。

仔細看中部44經,裏面的貪煩惱潛在趨勢,不是那麽難的,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樣的。

其實很簡單,我說白一點吧,就是,樂受背後有“欲貪”----普通人只是感覺到樂受,感覺不到這個“欲貪”。

這個樂受,指的就是普通人,在欲界當中的樂受,你看後面還講到初禪如何如何。簡單地想一想,如果“貪煩惱潛在趨勢”是不現行的煩惱,那麽,在欲界,欲貪也是不現行的了。(參考漢傳中阿含210經比較清楚)

所以,這個“潛在趨勢”,不是理解為現不現行,而是理解為,你是否看(觀)得到?修行者看得到,所以他可以修(去惡揚善)。普通人看不到,所以他才是普通人阿。

同樣的道理,在禪定中,有些人(初果以上)看得到五上分結,所以他們可以修聖八正道。有些人不具有法眼,看不到“五上分結”,所以他們沒有辦法修,還一直以為自己沒有煩惱了。

但是呢,經典當中明顯說有“五上分結”,他們只好用一個“潛伏不現行”來自圓其說了。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1-01, 06:33

越來越覺得你無法進行正常的邏輯推理,從210經能必然推出你的結論嗎?象你這樣能理解佛經才是怪事。

雜阿含210經[正聞本272經/佛光本212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莫樂、莫苦!所以者何?
  有六觸入處地獄,眾生生彼地獄中者,眼所見不可愛色,不見可愛色;見不可念色,不見可念色;見不善色,不見善色,以是因緣故,一向受憂苦。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見不可愛,不見可愛;見不可念,不見可念;見不善法,不見善法,以是因緣故,長受憂苦。
  諸比丘!有六觸入處{其}[天],有眾生生彼處者,眼見可愛,不見不可愛;見可念色,非不可念色;見善色,非不善色,以是因緣故,一向長受喜樂。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所}識法,可愛非不可愛,可念非不可念,見善非不善。」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1-01, 07:22

按照十二緣起,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要說受後面跟著愛、取,然後有業有,是一種潛在的力量,這樣是合理的。如果受生起隨後沒有愛、取生起,就不產生業有,這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佛經里講,如實觀照,觸滅則受滅。馬哈希尊者講及時觀照。

問題是涉及到初禪,在初禪中只有屬於色界的速行心,是色界善心,每一個色界速行心後面仍然是色界速行心,不出定的話,後面就沒有愛、取這樣的不善心生起。按十二緣起這樣講造業在這里就有些問題。但是按照南傳經典講‘思即是業’,可以解釋造色界善業的問題。但是怎麼得到一個和十二緣起協調的解釋,這是我提出來討論的問題。

原來有見識的一些賢友現在不出現,所以我也撤了。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3-11-01, 11:20

我覺得沒有不協調耶...

愛、取 都屬於貪

愛~ 作用是歡喜,現起是不滿足,近因是[受]
取~ 作用是不放,現起是強烈的愛及惡見,近因是 [愛]

禪那心 已經遠離五蓋
遠離五蓋的禪那當下, 就不會有 貪欲 嗔恚等不善心生起。


12緣起法主要是在說明 [緣於XX 所以生起XX]
佛陀從沒有說過 12緣起法 = 隨時每一刻都在循環中。
12緣起法是依照 [此有故彼有 ]等法則而做的描述。

例如你被全身麻醉時,六入處裡面有五樣 不會作用
就是 色聲香味觸這類的 觸跟受,這五種的五門心路無法生起。

例如當你生起 嗔根 四種心所 (嗔 嫉 慳 惡作) 的時候,貪根也無法生起
心一次只能生起一種,頂多就是短時間輪流生起。

當你生起禪那心的時候 (定中)
照樣也生起 [觸受] 心所。
詳細的說,初禪的時候 ,每個初禪心都含有 7個遍一切心所:
這包含 觸、受、想、思、一境、命根、作意心所
也包含 6個雜心所 : 尋、伺、勝解、精進、喜、欲心所
另外25種美心所 也生起20幾種
如果你是 出世間初禪,還能生起 正語、正業、正命三種離心所。

還有你前面說的,更詳盡正確的說法是
[ 以觸為緣,生起受] [以受為緣,生起愛]
這裡只單純說明 12種緣起法 生起的依據原因。

觸生起 > 受生起 > 受的後面不一定是生起愛 > 取 > 有。
觸> 受 > 也能生起嗔 也能生起禪那心。

只是 [ 觸 > 受 > 生起愛 ] 這種的循環會導致輪迴的果報。

文字有點難解釋清楚,希望我們之間的溝通沒有誤會。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01, 17:30

metta 寫:越來越覺得你無法進行正常的邏輯推理,從210經能必然推出你的結論嗎?象你這樣能理解佛經才是怪事。

雜阿含210經[正聞本272經/佛光本212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莫樂、莫苦!所以者何?
  有六觸入處地獄,眾生生彼地獄中者,眼所見不可愛色,不見可愛色;見不可念色,不見可念色;見不善色,不見善色,以是因緣故,一向受憂苦。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見不可愛,不見可愛;見不可念,不見可念;見不善法,不見善法,以是因緣故,長受憂苦。
  諸比丘!有六觸入處{其}[天],有眾生生彼處者,眼見可愛,不見不可愛;見可念色,非不可念色;見善色,非不善色,以是因緣故,一向長受喜樂。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所}識法,可愛非不可愛,可念非不可念,見善非不善。」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明明寫的是中阿含210經,也就是你所提的中部44經的北傳經典。你卻用雜阿含210經來評判我的推理能力。其他的就不說了。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Re: 煩惱的潛伏與現行

文章 metta » 2013-11-02, 15:11

freshman 寫:前面已經提過了初禪和五蓋,現在說說這個:

中部44經
  「又,聖尼!樂受潛伏什麼煩惱?苦受潛伏什麼煩惱?不苦不樂受潛伏什麼煩惱呢?」
  「毘舍佉學友!樂受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苦受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苦不樂受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

其實呢,很多事情都是老生常談了。經裏面有幾個字,後面的人就拿來自我發揮。大乘的人是這樣,部派的人也是這樣,現在的人還是這樣。所以一定要小心。

仔細看中部44經,裏面的貪煩惱潛在趨勢,不是那麽難的,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樣的。

其實很簡單,我說白一點吧,就是,樂受背後有“欲貪”----普通人只是感覺到樂受,感覺不到這個“欲貪”。

這個樂受,指的就是普通人,在欲界當中的樂受,你看後面還講到初禪如何如何。簡單地想一想,如果“貪煩惱潛在趨勢”是不現行的煩惱,那麽,在欲界,欲貪也是不現行的了。(參考漢傳中阿含210經比較清楚)

所以,這個“潛在趨勢”,不是理解為現不現行,而是理解為,你是否看(觀)得到?修行者看得到,所以他可以修(去惡揚善)。普通人看不到,所以他才是普通人阿。

同樣的道理,在禪定中,有些人(初果以上)看得到五上分結,所以他們可以修聖八正道。有些人不具有法眼,看不到“五上分結”,所以他們沒有辦法修,還一直以為自己沒有煩惱了。

但是呢,經典當中明顯說有“五上分結”,他們只好用一個“潛伏不現行”來自圓其說了。
抱歉,把經號看錯了,所以我還是作一下回覆。 你的結論沒有根據,這個問題仍然存在。說看不看得出,只是你個人願意那樣理解而已,沒有任何實質的根據,你更沒有理由否定論藏的觀點。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02, 16:40

和你討論問題確實很耗耐心,你喜歡下結論,但是很少給根據。

比如在前面說,我看不懂經文,我們沒有見識;現在又說我的結論沒有根據,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你到底又沒有仔細看我上面的貼子?經號搞錯了是小事,你仔細看一下,我上面給出了根據的:

1)中部44經
  「又,聖尼!樂受潛伏什麼煩惱?苦受潛伏什麼煩惱?不苦不樂受潛伏什麼煩惱呢?」
  「毘舍佉學友!樂受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苦受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苦不樂受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這裏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都是指的是普通人在欲界的三受,這是事實吧?

這就是我推論的根據阿。下面加上你的立論:

+

2)你的觀點是:

經文當中的貪(嫌惡/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指的是不現行,

那麽,我推論出結論:欲界當中的貪(嫌惡/無明)煩惱是不現行的。

這就是我的推論。你可以說我推理錯了,但是不要說沒有根據。

如果你覺得我推論錯了,可以指出哪裏錯了,大家一起來再推一推。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02, 23:06

如果是不現行的,就意味作沒有人(無論聖者還是凡夫)能夠觀察得到。也就談不上“已生的惡要斷除”。也就談不上“知一法斷一法”。也就談不上“對於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要證智、遍知。”

總之,也就談不上修行。

所以,解讀為“不現行”的煩惱,不如解讀為“隱藏難知”的煩惱。要知道它們,了解它們,斷除它們。

所以,我個人認為,南傳論藏在這點上,安立“不現行”的煩惱,是一大敗筆。不僅僅不需要,而且障礙正法。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1-03, 00:09

我只是覺得你的思維非常奇怪。潛伏的煩惱在一定因緣條件下可能顯現為現行的煩惱,前面舉了清淨道論那位長老以為自己六十年前就證了阿羅漢的例子。那個例子就是通過讓煩惱顯現為現行,讓那位長老意識到自己還是凡夫。

要知道是否有潛在煩惱,可以這樣來試驗,而不是象你說到那樣有的人看得見有的人看不見。

所以我覺得和你說任何一個道理都難於說清,所以不說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1-03, 02:45

metta 寫:我只是覺得你的思維非常奇怪。潛伏的煩惱在一定因緣條件下可能顯現為現行的煩惱。
一個歷盡千年的理論一般地說是一個自恰的理論。南傳論典當然也是把明顯的漏洞該補的地方都補齊了。

越是這樣越要保持警惕,因為自恰的理論也就是封閉的理論,一旦是個陷阱,根本沒有出路。

除了我以前說過的幾個地方,現在我們談到了南傳的這個潛在的隨眠煩惱。根據南傳的論典,欲界到色界無色界的煩惱都是隨眠煩惱,碰到了條件才會現行。

那麽,好吧,在雜阿含215經中,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雲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說: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看到沒?

不要等待隨眠煩惱(色貪)現行,而是“現見法”,不待時,即此見。

如果按照你們的理論,恐怕是佛陀說漏了。起碼要在“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之間加一個內容:“眼見色已,覺知色,色貪如果現行,覺知色貪”。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