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潛伏與現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煩惱的潛伏與現行

文章 metta » 2013-10-30, 09:46

有人認為緣起十二支的愛、取兩支是現行煩惱,所以在初禪中也有現行煩惱。我說初禪‘離惡不善法’,意味著沒有現行的煩惱,他辯稱初禪離惡不善法是指離五蓋,所以還有其它煩惱。

1)初禪不僅僅是離五蓋

增支部5集264經/下一個初禪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不捨斷這五法,他不可能進入後住於初禪,哪五個呢?對住處的慳吝、對家的慳吝、對利得的慳吝、對稱讚的慳吝、不知恩不感恩,比丘們!不捨斷這五法,他不可能進入後住於初禪。
  比丘們!捨斷這五法,他可能進入後住於初禪,哪五個呢?對住處的慳吝、對家的慳吝、對利得的慳吝、對稱讚的慳吝、不知恩不感恩,比丘們!捨斷這五法,他可能進入後住於初禪。」

中部128經/小雜染經

  阿那律!當像這樣,我知道:『疑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疑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不作意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不作意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惛沈睡眠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惛沈睡眠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恐怖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恐怖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浮揚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浮揚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粗重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粗重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過於發動活力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過於發動活力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活力不足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活力不足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欲求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欲求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種種想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種種想之心的小雜染;像這樣,我知道:『過度靜觀於色是心的小雜染』後,我已捨斷過度靜觀於色之心的小雜染,之後,阿那律!我這麼想:『凡那些我心的小雜染已被我捨斷,好了,現在我要以三種定修習。』
  阿那律!我修習有尋有伺之定、無尋而只有伺之定、無尋無伺之定、有喜之定、無喜之定、悅意俱行之定、平靜俱行之定。阿那律!當我已修習有尋有伺之定、無尋而只有伺之定、無尋無伺之定、有喜之定、無喜之定、悅意俱行之定、平靜俱行之定之後,我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的生,現在,不再有再生了。』

2)樂受有貪煩惱潛在的趨勢

中部44經
  「又,聖尼!樂受潛伏什麼煩惱?苦受潛伏什麼煩惱?不苦不樂受潛伏什麼煩惱呢?」
  「毘舍佉學友!樂受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苦受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苦不樂受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初禪有樂受,按著段經文,如果講愛、取,這裡應該理解為潛在的煩惱趨勢比較合適。其它各位賢友會怎麼看呢?

這篇經文後面有一段涉及初禪,如果只看經文,文義並不是那麼明瞭,看譚尼沙羅尊者的網上註釋比較清楚。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0-30, 10:05

佛經中講了七種煩惱潛在趨勢

相應部45相應176經/煩惱潛在趨勢經(道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七種煩惱潛在趨勢,哪七種呢?欲煩惱潛在趨勢、嫌惡煩惱潛在趨勢、見煩惱潛在趨勢、疑煩惱潛在趨勢、慢煩惱潛在趨勢、有之貪煩惱潛在趨勢、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比丘們!這些是七種煩惱潛在趨勢。比丘們!為了這七種煩惱潛在趨勢的證智、遍知、滅盡、捨斷,……(中略)這八支聖道應該被修習。」

莊春江居士對煩惱的趨勢的註釋說:

「使」,南傳作「煩惱潛在趨勢」(anusayo,另譯為「隨眠;煩惱;使」),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表面下的趨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30, 13:01

想問一下,增支部5集264經/中部128經小雜染經 如何能證明“初禪不僅僅是離五蓋”?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0-30, 19:57

freshman 寫:想問一下,增支部5集264經/中部128經小雜染經 如何能證明“初禪不僅僅是離五蓋”?
我想能讀懂經文的人都明白,如果還有第二個人不明白提出來我再作解釋吧。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30, 21:54

你是不是覺得同意你的觀點的人就是能讀懂經文的人?

不同意你的觀點的人就是讀不懂經文的人?

歷史上,對於經文的不同解讀導致了不同的部派.立場不同的人對於經文有不同的理解是很自然的.

我好心的問一下你的理解,是對於你的尊重.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3-10-30, 22:29

metta 寫:佛經中講了七種煩惱潛在趨勢

相應部45相應176經/煩惱潛在趨勢經(道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七種煩惱潛在趨勢,哪七種呢?欲煩惱潛在趨勢、嫌惡煩惱潛在趨勢、見煩惱潛在趨勢、疑煩惱潛在趨勢、慢煩惱潛在趨勢、有之貪煩惱潛在趨勢、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比丘們!這些是七種煩惱潛在趨勢。比丘們!為了這七種煩惱潛在趨勢的證智、遍知、滅盡、捨斷,……(中略)這八支聖道應該被修習。」

莊春江居士對煩惱的趨勢的註釋說:

「使」,南傳作「煩惱潛在趨勢」(anusayo,另譯為「隨眠;煩惱;使」),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表面下的趨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我是這樣看的 你上面提到的

五種慳吝 幾種雜染 跟七種煩惱
依然包含在 五蓋裡面~~
只是佛陀用另一種分類法 另一種角度特別拆出來重分類講而已

但那幾種還是在五蓋範圍裡~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0-31, 16:32

shane 寫:

我是這樣看的 你上面提到的

五種慳吝 幾種雜染 跟七種煩惱
依然包含在 五蓋裡面~~
只是佛陀用另一種分類法 另一種角度特別拆出來重分類講而已

但那幾種還是在五蓋範圍裡~
這位賢友,您這樣看的依據是什麽?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我們最好有經藏的依據,不然南傳的阿毗達摩論藏的依據也行。

我之所以開這樣一個題,是因為覺得當時在討論中對方不理解潛在煩惱趨勢或者說隨眠煩惱造。一搜索經典這個概念還經常出現,所以是值得大家討論清楚的。

南傳佛教的禪師在開示中提到三類煩惱,1.違犯式煩惱,表現為身惡行和語惡行,可以用戒律對治;2.纏縛的煩惱,表現是內心生起的不善的意念,這可用禪定對治;3.隨眠煩惱或者莊春江居士的譯法是煩惱潛在趨勢,這只能通過內觀根除。

隨眠煩惱是潛在凡人的心流中的,因為我們總是有三受之一,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捨)受,貪嗔癡三種煩惱就潛伏其中。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0-31, 16:46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第七章

節九:潛在傾向(隨眠)
Satt'anusaya: kamaraganusayo, bhavaraganusayo, panighanusayo, mananusayo, dinnhanusayo, vicikicchanusayo, avijjanusayo.
七種潛在傾向:一、欲貪潛在傾向;二、有貪(執著存在)潛在傾向;三、瞋恚(厭惡)潛在傾向;四、我慢潛在傾向;五、邪見潛在傾向;六、疑潛在傾向;七、無明潛在傾向。
節九之助讀說明
潛在傾向(anusaya)是「潛伏」(anusenti)在它們所屬的名法之流裏的煩惱,每當諸緣具足時即會浮現為困擾。「潛在傾向」一語標示了只要諸煩惱還未被諸出世間道斷除,它們都還能夠再生起。雖然一切煩惱都可算是「潛在傾向」,但在此只列出上述七種是因為它們最為顯著。欲貪與有貪兩者是「貪」的方式;其餘的都是屬於個別的心所。因此一共有六種心所作為潛在傾向。


--------
這裡的的困擾的英文原文是obsession,就是上一樓所說三類煩惱的纏縛性煩惱。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0-31, 16:51

freshman 寫:你是不是覺得同意你的觀點的人就是能讀懂經文的人?

不同意你的觀點的人就是讀不懂經文的人?

歷史上,對於經文的不同解讀導致了不同的部派.立場不同的人對於經文有不同的理解是很自然的.

我好心的問一下你的理解,是對於你的尊重.
您的观点一个反例就足以证伪,这还非要讲吗?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3-10-31, 18:55

metta 寫:
shane 寫:

我是這樣看的 你上面提到的

五種慳吝 幾種雜染 跟七種煩惱
依然包含在 五蓋裡面~~
只是佛陀用另一種分類法 另一種角度特別拆出來重分類講而已

但那幾種還是在五蓋範圍裡~
這位賢友,您這樣看的依據是什麽?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我們最好有經藏的依據,不然南傳的阿毗達摩論藏的依據也行。

我之所以開這樣一個題,是因為覺得當時在討論中對方不理解潛在煩惱趨勢或者說隨眠煩惱造。一搜索經典這個概念還經常出現,所以是值得大家討論清楚的。

南傳佛教的禪師在開示中提到三類煩惱,1.違犯式煩惱,表現為身惡行和語惡行,可以用戒律對治;2.纏縛的煩惱,表現是內心生起的不善的意念,這可用禪定對治;3.隨眠煩惱或者莊春江居士的譯法是煩惱潛在趨勢,這只能通過內觀根除。

隨眠煩惱是潛在凡人的心流中的,因為我們總是有三受之一,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捨)受,貪嗔癡三種煩惱就潛伏其中。


你上面提到的那些 不都在五蓋的範圍內嗎?

五蓋,即是指:
貪欲 瞋恚 睡眠 掉悔 疑

你可以慢慢對照一下
尤其是 貪跟嗔 的包含範圍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