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禪法(暫定名)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19, 20:56

確實,我關於【南傳相應部】第46經 大篇.覺支相應 〔五五] 第五的解讀不嚴謹。讓你抓住把柄了。這裏的如實知見(到自己的面目)到底指的什麼,不應該像我前面那樣隨意解讀。

不過也不是象你那樣的理解啊。

仔細再看一下SN.46.55/(5),

1被欲貪征服2被惡意征服3被惛沈睡眠征服4被掉舉後悔征服5被疑惑征服

這就是五蓋啊,心不五蓋征服,就是初禪啊。

這裏,應該有兩個如實知吧?

每當住於心不被惡意纏縛、不被惡意征服,對已生起惡意的出離如實了知(第一個)時,那時,如實知見自己的利益(第二個);

第一個如實了知,如實了知自己出離了五蓋(沒有顏料等汙染)(經文當中的:我心定則知我心定)。

第二個如實了知,如實知見自己的利益(面目卅或者長時間沒誦讀的經文出現,更不用說誦讀的。)

我前面把這第二如實知見說成是如實知五取蘊的集卅滅卅味卅患卅離確實有點跳躍。

但是,這裏只是按照本經來理解的話,也可以看出來,“在定中”,是要如實知見的,而不是要等“出定後”。

這個目標達成了,我就滿意了。至於,“在定中”,是要如實知見的這個面目到底可以指什麽,以後可以慢慢談。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19, 21:16

簡單扼要說一下,這第二個如實知見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我認為這個“面相”就是指五取蘊的集卅滅卅味卅患卅離。也就是十二緣起。

根據哪個經呢?可以參照一下12. 因緣篇.因緣相應

[二三] 第三 緣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依知、見說漏之滅盡,非不知、不見而說。
三 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見為漏之滅盡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滅如是如是
;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為漏之滅盡。
四 諸比丘!滅盡之時,我說於滅之智為有緣而非無緣。
五 諸比丘!何為滅智之緣耶?當謂‘是解脫’。諸比丘!我說解脫是有緣而非無緣。
六 諸比丘!何為解脫之緣耶?當謂‘是離貪。’諸比丘!我說離貪是有緣而非無緣。
七 諸比丘!何為離貪之緣耶?當謂‘是厭離。’諸比丘!我說厭離是有緣而非無緣。
八 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諸比丘!我說如實知見是有緣而非無緣。
九 諸比丘!何為如實知見之緣耶?當謂‘是三摩地。’諸比丘!我說三摩地是有緣而非無緣。
一〇 諸比丘!何為三摩地之緣耶?當謂‘是樂。’諸比丘!我說樂是有緣而非無緣。

很明顯,和解脫有關的“如實知見”之緣‘是三摩地。’

“如實知見”什麽呢?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滅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為漏之滅盡。

對於你來說有點跳躍,我上面解釋一下。

重點還是在於,這“如實知見”要在定中進行,不是出定後。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19, 21:28

其實,讀經要參考別的經的話,看起來更全面一些。

比如說,SN.46.55 經,傷歌邏婆羅門問的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什麼因、什麼緣,依此而有時長時間誦讀的經文不出現,更不用說沒誦讀的呢?喬達摩先生!什麼因、什麼緣,依此而有時長時間沒誦讀的經文出現,更不用說誦讀的呢?」

佛世尊回答的就不是這麼簡單了。如果得定只有這一個好處的話,也太簡單了--一個鉆石當然可以買一碗菜,但是,如果說一個鉆石只可以買一碗菜的利益。那就太太簡單了。

這個定就是那鉆石,誦讀經文就是“一碗小菜”。你懂得。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0-20, 09:18

我說得很清楚,“所以對不善的了知,是在‘離諸惡不善法’的過程中完成的,而不是象你想像的那樣達到了‘離諸惡不善法’還一直有煩惱的現行。”

Sujiva禪師對近行定的定義說鎮服了五蓋就達到了近行定,這也是和一般所講的心清淨是一致的。

達到了近行定之後突然生起了一個惡不善法又算什麽情況?當然就算出定了。但是如果觀智還比較敏銳,能及時察覺立即觀照,這個惡不善法可能刹那滅 了,這又算什麽?這樣又進入近行定(內觀中是刹那定)了。

所以如果在定中煩惱現行,那麼就是出定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20, 15:40

你並沒有說清楚,你只是重復地表達你的看法,或者說重復地表達你對於你所信仰的禪師的理論。

我也沒有完全說清楚,就是因為對於你提出的進入初禪時,經文確實提到“離欲,惡不善法”。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20, 15:45

metta 寫:所以如果在定中煩惱現行,那麼就是出定了。
你應該知道,初禪是離“五蓋”,煩惱卻不只是“五蓋”。

“五蓋”出現了就是出定,離開了“五蓋”,但是其他的煩惱呢?你總不應該說離開了“五蓋”,其他的煩惱也自動離開了吧?

這麽簡單的問題,不知道要如何說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20, 15:48

freshman 寫:
metta 寫:所以如果在定中煩惱現行,那麼就是出定了。
你應該知道,初禪是離“五蓋”,煩惱卻不只是“五蓋”。

“五蓋”出現了就是出定,離開了“五蓋”,但是其他的煩惱呢?你總不應該說離開了“五蓋”,其他的煩惱也自動離開了吧?

這麽簡單的問題,不知道要如何說了。
按照你的理解,初禪不應該是離“五蓋”,而應該是離“煩惱”。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3-10-20, 20:16

freshman 寫:
freshman 寫:
metta 寫:所以如果在定中煩惱現行,那麼就是出定了。
你應該知道,初禪是離“五蓋”,煩惱卻不只是“五蓋”。

“五蓋”出現了就是出定,離開了“五蓋”,但是其他的煩惱呢?你總不應該說離開了“五蓋”,其他的煩惱也自動離開了吧?

這麽簡單的問題,不知道要如何說了。
按照你的理解,初禪不應該是離“五蓋”,而應該是離“煩惱”。
你這樣偷換概念是沒什麼意思的。我說的‘鎮服五蓋’,‘煩惱現行’或‘現行的煩惱’。心清淨是沒有現行的煩惱,這和‘離諸惡不善法’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煩惱還包括隨眠煩惱,我前面已經作了解釋,不知道你為何要掐掉‘現行’。

你一直不能解釋‘離諸惡不善法’和你認為心清淨之後還有煩惱現行的矛盾。現在就請你解釋,不要迴避。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21, 03:52

freshman 寫:
freshman 寫:
metta 寫:所以如果在定中煩惱現行,那麼就是出定了。
你應該知道,初禪是離“五蓋”,煩惱卻不只是“五蓋”。

“五蓋”出現了就是出定,離開了“五蓋”,但是其他的煩惱呢?你總不應該說離開了“五蓋”,其他的煩惱也自動離開了吧?

這麽簡單的問題,不知道要如何說了。
按照你的理解,初禪不應該是離“五蓋”,而應該是離“煩惱”。
你說我偷換概念,我卻覺得你掉進了陷阱出不來,總是使用一些“中性”的詞句來躲閃----比如說,當問到初禪心有無“無明”等煩惱時,就不說“有”也不說“無”,用一個潛伏“不現行”來躲閃。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吧,一個普通人,學法之前,有“五蓋”+“無明,愛取”等煩惱現行,對吧?他學法後,(按照佛經記載),遠離“五蓋”(五蓋不現行了)進入初禪。這個時候,(佛經記載)他遠離無明了嗎?沒有吧。

為什麽遠離遠離“五蓋”(五蓋不現行了)後,“無明,愛取”等煩惱就突然不現行了?(說突然是因為--有五蓋的時候,無明等一直在現行)捆綁式的煩惱?買一送一的煩惱?五蓋當中的欲貪不現行的同時,色貪/無色貪也同時突然不現行?

等“五蓋”一出現,“無明,愛取”等煩惱又突然現行了。

這樣的話,為何佛經和幾乎所有的論典都說初禪是離五蓋?太保守了,把話說明白好了,不要叫別人猜----幹脆說初禪是離“煩惱”好了。

因為,初禪時,沒有五蓋現行,也沒有煩惱現行。退出初禪時,五蓋現行,“無明”等煩惱也現行。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0-21, 04:20

metta 寫:你一直不能解釋‘離諸惡不善法’和你認為心清淨之後還有煩惱現行的矛盾。現在就請你解釋,不要迴避。
我不是故意要回避,是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找經典的證據,直接而有力的證據。隨意和你說一說不費勁,隨意打打字回貼也不費勁。找經典的證據,直接而有力的證據比較費勁。

現在找到了幾個,不知道能否滿足你的要求否?

首先,我認為,佛經當中的字詞絕大部分是有特指的,比如說初禪的這個‘離欲,離惡不善法’,這也是有所指稱範圍的。不能隨意延伸。

舉個例子,相應部45 道相應第22 經/不善法經

說不善法是八邪道:

諸比丘!
什麼是不善法呢?這就是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
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這叫做不善法。

這裏的不善法就不等於初禪的那個不善法。

同樣的道理,初禪的那個不善法也不等於所有的煩惱(“無明,色愛”等惡法),也就不等於“四正勤”裏的惡法。如果你要把它們等同起來,就是把外延隨意延伸。

初禪的那個不善法,就是五蓋,看雜阿含611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善法聚,不善法聚。
  雲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聚者,所謂四念處,雲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雲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相應部47相應5經/不善聚經

在那裡,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當說『不善聚』時,那是五蓋,當正確地說時,他能說,比丘們!因為這是完全的不善聚,即:五蓋,哪五個呢?欲的意欲蓋、惡意蓋、惛沈睡眠蓋、掉舉後悔蓋、疑惑蓋。比丘們!當說『不善聚』時,那是五蓋,當正確地說時,他能說,比丘們!因為這是完全的不善聚,即:五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