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法友能舉出有分量的經文來討論。希望多舉些類似能佐證你的觀點的經文來大家討論。
我現在有事要做,今天稍微晚點再來回復。
解悟禪法(暫定名)
中阿含62經確實有你所說的幾個關鍵字:五蘊,生滅,無常。不過,中阿含62經所說的事情並不是我們在談的如何觀無常(如何修習無常想《相應部22相應102經〉,正觀無常<雜第一經>,隨觀無常正在出息<入出息念經>)
首先,我們來看相應部22相應102經/無常想經
一四 諸比丘!如何修習無常想?如何多修習者,永盡一切欲貪……乃至……永斷一切我慢耶?
雜第一經: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入出息念經說,通過修習入出息念有大功得,得解脫或者最少三果。
註意一下這三經都共同提到斷結使證解脫。
我們在談的如何觀無常就是這個觀無常,對吧?
這個觀無常,是四念住當中的無常隨觀,對吧?
看看《雜阿含·624經》:汝當先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這個應該是常識吧?
你再來看中阿含62經,佛說色生滅,汝當知色生滅;大王!覺、想、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 這個時候,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
「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
這個說明什末?他們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了嗎?佛和他們講那些是在教他們如何隨觀無常?你看到問題了嗎?此無常非彼如何觀無常。
此無常是曹操的人生苦短之無常,孔丘的無常----“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所以,我一再地說,地圖的標識一定要拿地圖的前後左右來對照。不能看到幾個一樣的字就來證明。
首先,我們來看相應部22相應102經/無常想經
一四 諸比丘!如何修習無常想?如何多修習者,永盡一切欲貪……乃至……永斷一切我慢耶?
雜第一經: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入出息念經說,通過修習入出息念有大功得,得解脫或者最少三果。
註意一下這三經都共同提到斷結使證解脫。
我們在談的如何觀無常就是這個觀無常,對吧?
這個觀無常,是四念住當中的無常隨觀,對吧?
看看《雜阿含·624經》:汝當先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這個應該是常識吧?
你再來看中阿含62經,佛說色生滅,汝當知色生滅;大王!覺、想、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 這個時候,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
「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
這個說明什末?他們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了嗎?佛和他們講那些是在教他們如何隨觀無常?你看到問題了嗎?此無常非彼如何觀無常。
此無常是曹操的人生苦短之無常,孔丘的無常----“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所以,我一再地說,地圖的標識一定要拿地圖的前後左右來對照。不能看到幾個一樣的字就來證明。
你或許要說我在扭曲概念。我再舉一例:
【雜阿含經】第200經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須發。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
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後面,佛又再二,再三,叫他演說六入處,演說尼陀那法,
等到他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盤.流註涅盤.後住涅盤。
佛才說無常: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
【雜阿含經】第200經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須發。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
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後面,佛又再二,再三,叫他演說六入處,演說尼陀那法,
等到他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盤.流註涅盤.後住涅盤。
佛才說無常: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
這個也不絕對。四念住的基本次序就是那樣,觀無常是靠後面的。這在很多經裏都記載了。
但是,向很多人說明無常的道理可以很靠前。講道理的時候當然也需要如理思維,就像你說的,從自己身上觀察生起滅去的現象,也可以得出無常的道理。
但是,佛法裏面的觀無常,又叫無常隨觀,是很特別的東西。首先,它不只是一個道理,而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工具(方法)。這個是佛法獨特的法門之一。其它的同類的方法還有觀苦,觀無我。南傳叫三隨觀,北傳叫三解脫門,單是從字面意思來看,就知道這是要叫人解脫的----解脫前的臨門一腳。
佛法確實是轉轉深.轉轉勝。看見車禍,年輕人橫死,也可以說是感受到了無常。看見了霎那生滅當然也是看到了無常。
但是,佛法的觀無常不是這樣的從時間間隔的縮小的方向來深入----這是你們所說的,從實相的角度,時間上越來越短,存在上越來越小。所謂的世間的實相。
佛法的觀無常是一個工具,用來斷結使(不是要用來認識世間的真相),並且要用在恰當的地方才有用。用錯了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就像不凈觀一樣。
這有些難表達,這幾天花了很多時間,使得我身心狀態後退了不少。希望對你有啟發。
但是,向很多人說明無常的道理可以很靠前。講道理的時候當然也需要如理思維,就像你說的,從自己身上觀察生起滅去的現象,也可以得出無常的道理。
但是,佛法裏面的觀無常,又叫無常隨觀,是很特別的東西。首先,它不只是一個道理,而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工具(方法)。這個是佛法獨特的法門之一。其它的同類的方法還有觀苦,觀無我。南傳叫三隨觀,北傳叫三解脫門,單是從字面意思來看,就知道這是要叫人解脫的----解脫前的臨門一腳。
佛法確實是轉轉深.轉轉勝。看見車禍,年輕人橫死,也可以說是感受到了無常。看見了霎那生滅當然也是看到了無常。
但是,佛法的觀無常不是這樣的從時間間隔的縮小的方向來深入----這是你們所說的,從實相的角度,時間上越來越短,存在上越來越小。所謂的世間的實相。
佛法的觀無常是一個工具,用來斷結使(不是要用來認識世間的真相),並且要用在恰當的地方才有用。用錯了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就像不凈觀一樣。
這有些難表達,這幾天花了很多時間,使得我身心狀態後退了不少。希望對你有啟發。
我引用的那段中阿含62經不會僅僅是講道理,賢友可能沒來得及讀全經所以會以為是講道理而已;因為這段前面佛陀認為頻婆娑羅王堪受正法,所以給他開示四諦,而此經最後是他和眾多摩羯陀人得法眼凈。我想這一讀便明白無須我多說: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62.htm
我想強調一下我參與討論是因為不同意你否定刹那刹那生滅的觀點,我的觀點是不能否定佛經中講了觀生滅,也就不能否定觀刹那刹那生滅。
顯然中阿含62經中佛陀在教導頻婆薩羅王觀生滅。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大念住經中貫穿每一個念住的那一段的生、滅是集、滅,這在莊春江的譯文和巴利版中可以看到。這樣就否定了你說只在法念處觀無常的說法。這樣怎樣解讀集、滅就成了關鍵。
這次討論干擾了賢友的修行,可能是我用詞不柔和,深表歉意。
我想強調一下我參與討論是因為不同意你否定刹那刹那生滅的觀點,我的觀點是不能否定佛經中講了觀生滅,也就不能否定觀刹那刹那生滅。
顯然中阿含62經中佛陀在教導頻婆薩羅王觀生滅。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大念住經中貫穿每一個念住的那一段的生、滅是集、滅,這在莊春江的譯文和巴利版中可以看到。這樣就否定了你說只在法念處觀無常的說法。這樣怎樣解讀集、滅就成了關鍵。
這次討論干擾了賢友的修行,可能是我用詞不柔和,深表歉意。
真心希望大家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有突破,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幾年,幾十年,幾輩子。所以再仔細寫幾句。
【雜阿含經】第200經,羅睺羅已經出家,沒有聞過正法,會出家嗎?
羅睺羅這個時候是要“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是想修道證解脫。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
註意,這裏是增上法,也就是說,比一般人首次見面(象中62經裏的首次見面)所聽得“正法”要增上----更進一步。
在羅睺羅按照佛的指引向別人宣說五受陰,六入處,十二因緣以後,並且,
“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盤.流註涅盤.後住涅盤”
佛才覺得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
註意,我一個字一個字來說。
1)羅睺羅一定早就聽過正法了。你看,他可以向別人宣說五受陰法,六入處法,尼陀那法未
中阿含62經的大王第一次和佛見面,可以聽聞正法,也就是這些法。不是羅睺羅所要求的佛所指的“增上法”。
2)“增上法”是要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是要證解脫的(目標是阿羅漢)。聽聞正法,是四預流支的第二支,目標是初果。
3)羅睺羅在聽“增上法”前,說:世尊(早已親近)。我已於如上所聞法(聽聞正法).所說法(早已聽聞正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內正思維)。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盤.流註涅盤.後住涅盤(法次法向)”
已經是預流果了。
佛才給他講增上法: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
你再註意一下,羅睺羅受增上法之前是說他“獨一靜處。思惟稱量(內正思維)。觀察其義。”----不是“不放逸”!
受增上法之後,是要不放逸住。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這就是我說的,前面是講道理,後面是修四念住。
還有,按照佛的體系----對於名詞的用法,前面叫五受陰法,六入處法,因緣法。後面才叫(修)觀無常。
【雜阿含經】第200經,羅睺羅已經出家,沒有聞過正法,會出家嗎?
羅睺羅這個時候是要“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是想修道證解脫。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
註意,這裏是增上法,也就是說,比一般人首次見面(象中62經裏的首次見面)所聽得“正法”要增上----更進一步。
在羅睺羅按照佛的指引向別人宣說五受陰,六入處,十二因緣以後,並且,
“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盤.流註涅盤.後住涅盤”
佛才覺得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
註意,我一個字一個字來說。
1)羅睺羅一定早就聽過正法了。你看,他可以向別人宣說五受陰法,六入處法,尼陀那法未
中阿含62經的大王第一次和佛見面,可以聽聞正法,也就是這些法。不是羅睺羅所要求的佛所指的“增上法”。
2)“增上法”是要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是要證解脫的(目標是阿羅漢)。聽聞正法,是四預流支的第二支,目標是初果。
3)羅睺羅在聽“增上法”前,說:世尊(早已親近)。我已於如上所聞法(聽聞正法).所說法(早已聽聞正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內正思維)。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盤.流註涅盤.後住涅盤(法次法向)”
已經是預流果了。
佛才給他講增上法: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
你再註意一下,羅睺羅受增上法之前是說他“獨一靜處。思惟稱量(內正思維)。觀察其義。”----不是“不放逸”!
受增上法之後,是要不放逸住。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這就是我說的,前面是講道理,後面是修四念住。
還有,按照佛的體系----對於名詞的用法,前面叫五受陰法,六入處法,因緣法。後面才叫(修)觀無常。
你這樣讀經我不贊同。佛教的專有名詞不能隨意解釋。增上法有特定的內涵:
1.止業處(samatha kammatthana)為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屬於增上心學。
2. 觀業處(vipassana kammatthana),為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屬於增上慧學。
另一個問題是你不能以佛陀教導一個人的方法為教導所有人的方法。
中阿含62經前面說法的內容明明是 ‘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由此頻婆薩羅王生起各種善心,最後哪一個是無蓋心,分明是達到了鎮服五蓋,成就了心清淨。由此說他堪受正法。然後說觀生滅/無常,這是合符一般的戒定慧次第的。雜阿含200經也是這樣的次第。佛陀讓羅睺羅專精思維,觀察 其義,這和佛隨念、法隨念和僧隨念修法類似,是可以培養定力達到心清淨,這樣就堪受增上慧學。
1.止業處(samatha kammatthana)為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屬於增上心學。
2. 觀業處(vipassana kammatthana),為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屬於增上慧學。
另一個問題是你不能以佛陀教導一個人的方法為教導所有人的方法。
中阿含62經前面說法的內容明明是 ‘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由此頻婆薩羅王生起各種善心,最後哪一個是無蓋心,分明是達到了鎮服五蓋,成就了心清淨。由此說他堪受正法。然後說觀生滅/無常,這是合符一般的戒定慧次第的。雜阿含200經也是這樣的次第。佛陀讓羅睺羅專精思維,觀察 其義,這和佛隨念、法隨念和僧隨念修法類似,是可以培養定力達到心清淨,這樣就堪受增上慧學。